图书介绍
自学篆刻引导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学篆刻引导](https://www.shukui.net/cover/17/30228240.jpg)
- 方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 ISBN:710202460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51页
- 文件大小:101MB
- 文件页数:1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学篆刻引导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学习篆刻技法1
第一章 学习篆刻必备的工具、材料及工具书1
一、工具1
二、材料3
三、工具书6
第二章 古印文篆书的特点及其应用8
一、学篆是学习篆刻的主课8
1.篆刻与篆书8
2.识篆是学习篆刻的入门8
3.书篆是篆刻的基础8
4.了解古印文篆书的特点 方能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8
5.自学篆书靠长期积累9
二、古印文篆书的主要特点9
1.古鉨文字的特点9
(1)结体大小悬殊 行款比较自由9
(2)合文字严谨 复体字有的分离9
(3)偏旁部首常依章法的需要而易位10
(4)反写正写 比较自由10
(5)笔画增 减比较合理10
(6)形体变异 差别极大10
2.缪篆的艺术特点11
(1)平方正直11
(2)繁损简增11
(3)屈曲缜密11
(4)结体多样11
(5)因地变形11
3.小篆的结体美12
(1)以长取势 收放自然12
(2)对称均衡 重心稳定12
(3)上覆下承 连贯照应12
(4)圆转流畅 婀娜多姿12
三、学篆、用篆常遇到的几个问题12
1.篆书与楷书的差别较大12
2.初用篆书时易出的几种错误13
(1)依简化字查找篆字带来的错误13
(2)盲从别人而用错字13
(3)章法变化出了讹字13
(4)误用字形相近的字入印13
(5)忽略不同时期篆书的特点而造成的错误14
(6)追奇求怪,印文诡奇难认15
四、学习篆刻应懂点六书理论15
1.懂点六书理论对识篆、用篆大有好处15
(1)学点六书理论便于识篆15
(2)懂点六书方能写好篆字15
(3)懂点六书才能灵活地利用篆书的特点16
2.“六书”是古人造字的六种方法16
五、学篆、用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7
1.态度要严谨17
(1)力求印文字字有据17
(2)遵循“六书”规矩巧用篆书特点18
2.切忌不懂装懂18
3.既不“因循守旧”又要尊重“约定俗成”之例18
4.敢于追奇绝不求怪18
第三章 章法经营的基本要求19
一、章法贵在气势神韵19
1.章法布局要求神完气足19
2.神采为上 形质次之19
3.从意、理、法的关系中理解章法19
二、进行章法构思的依据20
1.因地制宜20
(1)巧用“地形”20
(2)注意“地质”21
2.因材施艺22
(1)要善于利用书体的特点22
(2)章法变化的完美 要求书体统一22
3.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23
(1)姓名印的风格应和印主的气质相般配23
(2)书画用印应和作品的风格相协调23
(3)闲印的风格应和其文学意境相映衬23
第四章 章法的一般规律之一——平稳均衡24
一、平稳匀称24
1.平稳匀称的特征24
2.求平稳匀称的主要手法24
(1)取巧书写24
(2)精心组合24
(3)改造印文25
二、对称均衡26
1.对称均衡的特征26
2.求对称均衡之美常用的手法27
(1)形状相似 笔致各异27
(2)稍施残破 古朴生动27
(3)改造结体 形成均衡27
三、朱白璧合28
第五章 章法的一般规律之二——对立和谐29
一、对立和谐的含义29
二、对立和谐在篆刻章法上的应用29
1.疏密29
(1)利用印文繁简的差异,求疏密自然天成30
(2)以夸张手法求大疏大密30
(3)参差错落,疏密有致30
2.虚实30
(1)虚实对比是篆刻艺术的生命线30
(2)处理虚实关系常用的手法31
3.轻重31
(1)轻重调节 以求协调31
(2)轻重有变 刀笔浑融32
4.方圆32
(1)早期对方圆关系的处理32
(2)明清以来对方圆关系的处理32
5.动静33
(1)篆刻作品动静的含义33
(2)动静的情趣表现33
6.离合33
(1)离合相依 相互制约33
(2)离合有伦 生动活泼33
(3)巧离妙合 奇趣乃生33
7.欹正34
(1)欹正结合 相依相克34
(2)欹正相衬 绝妙多姿34
8.险夷34
(1)险绝平正 相反相成34
(2)处理险夷关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4
9.巧拙36
(1)巧拙结合 相映成辉36
(2)巧可破板 拙以救纤36
(3)大巧若拙 巧拙互变36
第六章 章法的一般规律之三——呼应顾盼37
一、呼应顾盼是篆刻艺术美的经络37
1.呼应顾盼的含义37
2.呼应顾盼的作用37
二、呼应顾盼的主要表现形式37
1.此呼彼应37
(1)巧留空白 相互承应37
(2)左顾右盼 照应有情38
(3)上覆下承 俯仰有情39
(4)多种呼应 结合运用39
2.参差错落40
(1)参差错落的含义与要求40
(2)参差错落的主要表现形式40
3.依傍有情41
(1)利用体势 形成依傍41
(2)主次配合 宾主相从42
4.向背照应42
(1)处理向背关系的基本要求42
(2)处理向背关系常用的手法42
5.节奏韵律43
(1)篆刻作品中有节奏韵律吗43
(2)篆刻节奏韵律的主要表现形式43
第七章 章法的一般规律之四——变化统一45
一、变化与统一的辩证结合45
二、亟需变化的几种情况及其处理手法45
1.调节矛盾 以求协调45
(1)缩小差距 以求平实45
(2)协调体态 以求和谐45
2.强化矛盾 以求变幻46
(1)对用同一印文连刻数印的处理46
(2)对印文结体、笔画相似之处过多的处理47
(3)对印文重复的处理48
(4)对印文偏旁部首相同的处理48
三、“变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9
1.处理好“守法”与“变革”的关系49
(1)正确理解“至人无法”49
(2)妥善“扬弃”49
2.敢于“标新立异”又要“态度严谨”49
(1)善取诸家之长 而不步人后尘49
(2)态度严谨 避免出错50
第八章 印章的残破及对边格的处理51
一、印章的残破51
1.古代玺印的残破美51
(1)古印的完美与残破51
(2)对“残破美”认识的变化51
(3)巧妙组合 化残为美52
2.以“残破”寻求的主要情趣53
(1)虚实相生 舒展透气53
(2)使笔画断续粘连 以求气势贯通53
(3)破俗媚之弊 求古拙之情53
(4)因碎而残 古朴奇绝54
3.残破的手法54
4.残破应注意的几个问题55
(1)考虑成熟方可动手55
(2)注意与全印的艺术风格相协调55
(3)应服从印文意境的需要55
(4)力求朴实自然55
二、对边格的处理55
1.边格的演变55
(1)古印的边格形式简单55
(2)近代印章边格的变化55
2.边格的作用55
(1)增强凝聚力助长气势55
(2)调节朱白疏密虚实56
(3)增强变化避免呆板56
(4)便于多字印的排列56
3.对边格、印文的设计应统一考虑56
第九章 刀法57
一、刀法的作用和地位57
1.笔墨刀石熔铸为一体是篆刻艺术美的特征57
(1)篆刻艺术美的特性57
(2)刀笔浑融是评价篆刻作品的重要标准57
2.刀法是形成不同篆刻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57
3.对前人关于刀法的论述应批判地继承58
二、常用的几种刀法59
1.执刀法59
2.运刀法59
(1)起刀59
(2)运刀的轻重缓急59
(3)双刀和单刀刻法60
(4)用刀的中锋和偏锋61
三、刀法基本功的训练61
第十章 边款62
一、款识的衍化和发展62
二、款式和内容64
1.短款64
2.长款64
(1)注明印文出处64
(2)说明印文或记事64
(3)记述印论65
(4)以诗词佳句寄情抒怀65
(5)抒发对作品的喜爱之情65
3.附跋66
(1)记事66
(2)对名家之作的补款66
(3)印主所作的附跋66
三、边款的位置和方向66
四、边款的刻法67
1.单刀刻法67
2.双刀刻法68
五、边款的拓印68
1.墨拓的步骤68
2.蜡拓68
第十一章 练习刻印69
一、学习篆刻应从临摹入手69
1.临摹是学习篆刻优良传统的主要途径69
2.善摹者会其神随其形69
二、临摹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69
1.对临摹范本的选择69
(1)从临摹平实一路的印章入手69
(2)临摹有巧思者70
(3)临摹古朴浑穆者70
(4)临摹朱文印、朱白相间印70
(5)临摹险绝粗犷的印章70
(6)临摹明清名家之作71
2.临摹的步骤方法71
(1)摹印71
(2)临印71
3.从实临入手逐步过渡到意临72
(1)实临72
(2)意临72
4.临摹应注意的几个问题73
(1)认真读印73
(2)心手并用73
三、习作73
1.习作的方式73
(1)仿字73
(2)仿意73
(3)尝试性创作74
2.起稿74
(1)查字74
(2)精心设计印稿74
四、关于印章初步刻成后的修改问题75
五、钤印76
六、多学点有关知识77
1.学点古文字学知识77
2.学点金石学、考古学知识77
3.学点中国历史77
4.学点美学、绘画原理77
5.学点古典文学和诗词77
6.注意人品的修养77
中编 了解篆刻发展史 继承优良传统78
第十二章 玺印的产生及其在古代的用途78
一、玺印的产生78
1.商代已具备产生玺印的条件78
2.春秋时期玺印应运而生78
(1)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79
(2)适应政治制度变化的需要79
3.玺印是由符节、母范逐渐演化出来的79
二、古代玺印的用途80
1.在商业上的用途80
(1)是古代通商的凭证80
(2)检封货物保证安全转运80
(3)封存货物以待买者80
2.在政治生活中的用途80
(1)官印是行使职权的凭证80
(2)用来钤盖“封泥”81
第十三章 战国古鉨及其艺术风格82
一、形态丰富多变82
1.种类繁多82
(1)文有朱白 铸凿工致82
(2)钮式多样83
2.形状多变83
(1)印面大小悬殊83
(2)印面外形多种多样83
(3)图案装饰变幻神奇84
(4)边格的组合多变84
二、章法构思巧妙84
1.因势利导 朴素自然84
2.随形结体 韵味醇朴85
3.矛盾对立 险中求稳85
三、风格高古 多姿多态85
1.古朴自然85
2.奇秀清丽86
3.奇险雄健86
第十四章 秦汉是篆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代87
一、篆刻至秦大盛87
1.印制有了统一规定87
2.形制趋于一致87
3.一律以秦篆入印,官印皆白文凿印87
4.风格古拙秀丽87
二、汉代是篆刻艺术发展的高峰88
1.汉印的发展变化88
(1)西汉印章的特点88
(2)新莽时期印章的特点90
(3)东汉印章的特点90
2.汉印文的排列顺序91
3.汉印的艺术风格92
(1)平稳匀称 严谨端庄92
(2)变化万千 构思巧妙92
(3)古朴苍劲 浑穆雄强92
(4)疏密有致 伸缩自然92
(5)婉转流畅 曲直分明93
(6)瘦挺刚劲 苍古秀拔93
(7)肆意奔放 险夷结合93
4.汉代篆刻艺术兴盛的主要原因94
(1)受文字演进的影响94
(2)受书法、雕刻、绘画艺术发展的推动94
( 3)受艺术形式变革的影响94
(4)官印制作要求严格94
第十五章 隋至元代印章的变化95
一、官印的变化95
1.印面变大 边框变宽95
2.印文由白变朱并渐用九叠篆96
3.印钮变直97
二、私印的变化97
1.唐宋名家之印古风尚存97
2.闲印的出现使印章的功能发生了分化98
(1)闲印的出现是唐宋篆刻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98
(2)闲印的出现和印章功能的分化99
3.诗、书、画、印四结合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99
4.形式多样的押字印100
三、元末出现了篆刻复兴的晨曦101
1.理论上的准备101
2.“圆朱文”足为后人取法101
第十六章 明清流派篆刻艺术的崛起102
一、印材以石代铜是一次重大的革命102
1.为解决“篆”与“刻”的分离提供了物质条件102
2.使篆刻艺术美有了新的发展103
3.使文人成了印坛的主力103
二、印谱、印论的繁荣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103
三、名家倍出形成许多流派104
第十七章 古印的类别及制作工艺106
一、类别繁多106
1.官印106
(1)官职印106
(2)官署印106
(3)关防106
(4)条印(条记、钤记)107
(5)半通(半印)107
(6)授予少数民族首领的印章107
(7)将军章107
(8)农民起义军颁发的官印107
2.私印108
(1)姓名印108
(2)表字印108
(3)臣妾印109
(4)合称印109
(5)斋馆、别号印109
(6)鉴藏印110
(7)吉语、成语印110
(8)肖形印111
(9)押字印112
(10)书简印112
(11)唯印112
3.殉葬印112
(1)特制的殉葬官印112
(2)带官职的姓名印113
(3)陪葬用的姓名印113
(4)祝词印113
4.宗教印113
5.杂用印114
(1)烙马印114
(2)烙木印114
(3)仓廪印114
(4)钞币印和销钞印114
二、古印的制作工艺115
1.铜印的铸造工艺115
2.铜印的刻凿工艺115
(1)凿印不全是“急就章”115
(2)凿与刻是两种不同的工艺115
(3)凿印的风格多样116
3.玉印的雕琢116
第十八章 古印的形制和钮式117
一、古印的形制117
1.一面印117
(1)连珠形117
(2)图案边饰形118
(3)不规则形118
2.两面印118
3.套印118
(1)双套印118
(2)三套印119
(3)套两面印119
(4)双套两面印119
4.多面印119
(1)五面印119
(2)六面印120
(3)十四面印120
5.拼合印120
6.纳銎印120
7.旁凸形印120
8.日用器物上刻的印章121
(1)带钩印121
(2)戒指印121
(3)臂钏印121
(4)角觹印121
二、钮式121
1.鼻钮121
2.半环钮、捏钮121
3.瓦钮、桥钮122
4.螭虎钮、龙钮122
5.龟钮122
6.驼、羊、马钮123
7.辟邪钮123
8.鹿钮124
9.狮钮124
10.蛇、鱼、蛙钮124
11.鸟钮124
12.人钮124
13.覆斗钮、坛钮、台钮124
14.亭子钮125
15.环钮125
16.提梁钮125
17.泉钮125
18.柱钮、杙钮125
19.角觹钮、戒指钮、带钩钮125
下编 借鉴晚清名家的艺术风格126
第十九章 吴让之的篆刻艺术风格126
一、以书入印 拓宽新路126
1.突破了复古主义的藩篱 推动着篆刻艺术的发展126
2.创立了独特的艺术风格127
二、章法平稳 老实为正127
三、用刀如笔 多面用锋128
四、刀笔浑融 笔墨情浓129
第二十章 赵之谦的篆刻艺术特点130
一、涵茹古今 自成一家130
1.出入秦汉 借鉴名家130
2.印外求印 开拓新路131
3.法而不泥 意在创新132
4.为摹印家立一门户133
二、风貌多样 意趣清新133
1.繁简疏密 结构天成133
2.浑厚古朴 平整庄严133
3.娟美多姿 细劲挺拔134
4.意境深邃 感人肺腑134
三、有笔有墨 刀笔浑融135
四、边款多样 开拓新路135
第二十一章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风格136
一、广涉博采 为我所用136
1.学习传统 融会贯通136
(1)仿、拟古印风格136
(2)借鉴明清名家风格137
(3)以古代各种书体入印138
2.学而不泥 重在消化139
二、笔墨刀石 熔为一体139
1.笔书石鼓 刀现墨意139
2.熔绘画篆刻于一炉140
3.钝刀硬入 残破生动140
4.既雕又琢 复归于朴141
三、斑驳高古 雄厚凝重141
1.古拙奇肆 气势沉雄141
2.平稳浑厚 内含深蕴141
3.秀丽苍劲 飘逸厚重142
4.虚实相生 气息畅通142
5.拙中寓巧 容貌若愚143
6.边框印文 浑然一体143
四、边款富有特色143
第二十二章 黄士陵的篆刻艺术风格144
一、以完整光洁求古气穆然144
1.独特的见解144
2.对书体、刀法的选择144
二、分朱布白匠心独运145
1.以疏密求安闲祥和145
(1)用“几何美”求完整庄严145
(2)变化微妙 化弊为奇145
2.奇正相辅 参伍错综145
(1)欹斜取势 以正守法145
(2)曲直辉映 柔中寓刚146
(3)方圆并用 动寓静中146
3.轻重有变 对比生动147
4.收放自如 虚实相生147
三、印外求印 用闳取精148
1.熔金石美于篆刻传统之中148
2.敏感力强 善于发掘148
3.融会贯通 别出新意148
(1)消化储存 随时调用148
(2)“法而不囿” “遗貌取神”148
(3)融籀斯为一家 功在三代以上149
四、刀风独特149
1.峭峻秀雅 遒劲奇雄149
2.转折自如 方圆结合150
3.刀痕冲出 笔势险峻150
4.刀笔浑融 金石味浓150
五、态度严谨 精益求精151
1.入印文字 各有所本151
2.设计印稿 沤心沥血151
3.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