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转型与协同 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的实践探索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转型与协同 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的实践探索](https://www.shukui.net/cover/54/30024226.jpg)
- 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城市规划编;编制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ISBN:711218887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2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转型与协同 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的实践探索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都市圈的基本概念与规划理论基础1
一、基本概念解析2
1.都市区2
2.都市圈2
3.城市群2
4.城市密集区3
5.大都市带3
6.都市连绵区4
7.城市经济区4
8.概念辨析与小结4
二、跨界区域协同的内容与机制5
1.空间边界与跨界管理5
2.跨界区域的类型、特征与冲突6
3.跨界空间协同与协调机制6
三、都市圈跨界空间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7
1.中心地理论7
2.“核心—边缘”理论7
3.区域多中心治理理论8
4.新区域主义与城市区域管治理论9
5.区域协调的理念和研究10
第二章 跨界都市圈空间协同的相关研究进展13
一、都市圈发展历程14
1.都市圈发展条件和成长历程14
2.都市圈成长的动力机制15
二、都市圈区域空间模式15
1.都市圈空间成长类型与地域结构16
2.都市圈空间管制、协同与功能分工导向16
3.都市圈生态空间管制18
4.开发强度与城乡用地结构19
5.镇村聚落分局格局21
三、都市圈跨界空间协调22
1.跨界地区界定与空间发展模式23
2.跨界地区协调的规划运作机制23
第三章 国内外跨界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案例解析及经验借鉴29
一、区域空间功能导向30
1.《英格兰东南部区域空间战略》30
2.《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区域规划》33
3.《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34
4.《辽中城市群空间协调规划》35
二、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对接36
1.《兰斯塔德空间展望2040》36
2.《首尔大都市圈规划》36
3.《泛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合作专项规划纲要》37
4.《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38
5.《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总体发展规划》39
三、区域生态空间保护39
1.《欧洲空间发展展望》39
2.《伦敦威斯敏斯特未来整体发展规划》40
3.《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41
4.《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2010—2030年)》42
四、区域空间开发管制42
1.《英格兰东南部空间战略》和《澳大利亚昆士兰东南部区域规划》43
2.《荷兰兰斯塔德空间展望2040》43
3.《伦敦威斯敏斯特未来整体发展规划》43
4.《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46
五、城乡统筹发展47
1.《欧洲空间发展展望》47
2.老欧盟十国乡村空间布局经验47
3.《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48
4.《珠江三角洲城乡规划一体化规划》49
六、跨界地区协调49
1.美国纽约大都市区49
2.日本东京大都市圈51
3.法国巴黎大都市圈54
4.德国跨界交通协调55
七、规划法规体系56
1.英国伦敦都市圈56
2.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区域规划58
3.珠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59
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协调59
八、经验借鉴60
1.规划编制和实施经验总结60
2.国内相关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2
3.对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启示63
第四章 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背景及机制创新65
一、规划背景66
1.理论背景66
2.实践背景67
二、内涵意义69
1.深化南京与周边城市的规划对接69
2.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70
3.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70
三、规划机制创新71
1.创新都市圈空间规划协调工作机制,加快都市圈城乡规划一体化71
2.创新都市圈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建立都市圈空间规划体系71
3.创新都市圈跨界协调的组织保障,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展开72
第五章 南京都市圈相关规划拼合分析及规划协调思路73
一、相关规划梳理74
1.区域规划74
2.城市总体规划79
二、规划拼合分析评估82
1.规划共识与共性问题82
2.矛盾分析85
三、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87
1.自然地理87
2.社会经济88
3.产业结构90
4.交通发展92
5.城镇等级体系95
四、规划协调目标与思路108
1.规划协调目标108
2.规划协调思路108
3.规划协调原则108
第六章 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协调技术准则111
一、关于区域空间功能导向的规划约定112
1.总体要求112
2.分类功能引导要求112
二、关于区域生态廊道保护的规划约定114
1.河流生态廊道114
2.丘陵山地114
3.湖荡湿地114
三、关于区域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的规划约定115
1.总体要求115
2.分类规划管控115
四、关于特色乡村协调的规划约定116
1.总体要求116
2.各类型空间功能分区内乡村空间规划管控要求116
五、关于跨界地区协调的规划约定117
1.总体要求117
2.分类管控要求120
第七章 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规划协调123
一、交通发展战略124
1.规划理念124
2.战略任务124
3.战略目标126
二、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27
1.轨道网布局127
2.公路网布局132
3.航道网布局133
4.机场布局133
5.管道网布局134
三、跨界衔接协调134
1.南京跨界衔接通道134
2.镇江跨界衔接通道137
3.扬州跨界衔接通道139
4.淮安跨界衔接通道139
5.马鞍山跨界衔接通道141
6.芜湖跨界衔接通道142
7.滁州跨界衔接通道143
8.宣城跨界衔接通道145
第八章 南京都市圈区域空间布局规划协调147
一、区域空间布局148
1.区域空间结构148
2.区域协调发展引导149
二、区域生态保护150
1.区域生态空间系统150
2.水土资源集约利用154
3.环境综合整治156
三、近期建设规划协调156
1.交通建设一体化156
2.基础设施共建共享158
3.公共服务同城化158
4.产业园区合作共建159
四、保障机制与政策措施159
1.完善区域协调机制159
2.实现制度和政策创新160
3.加强规划宣传和监督管理160
第九章 专项支撑性规划协调161
一、区域产业体系162
1.战略性新兴产业162
2.现代服务业163
3.先进制造业164
4.现代农业165
二、区域基础设施166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166
2.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166
3.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167
三、区域公共服务167
1.教育深度合作168
2.医疗卫生服务共享168
3.文体交流共融169
4.社会保障一体化统筹169
第十章 跨界地区发展规划协调171
一、仙林—宝华科学城规划协调172
1.规划协调范围172
2.现状情况172
3.规划协调重点173
4.协调目标与思路174
5.规划协调内容175
二、龙潭—下蜀滨江新城规划协调179
1.规划协调范围179
2.现状情况179
3.规划协调重点180
4.规划协调目标181
5.规划协调内容181
三、丹阳新市镇规划协调185
1.规划协调范围185
2.现状情况185
3.规划协调重点186
4.规划协调目标187
5.规划协调内容187
四、滨江—慈湖新城规划协调191
1.规划协调范围191
2.现状情况191
3.规划协调重点192
4.规划协调目标192
5.规划协调内容192
五、汤山—句容地区规划协调196
1.规划协调范围196
2.现状情况196
3.规划协调重点196
4.规划协调目标197
5.规划协调内容197
六、湖熟—郭庄新城规划协调202
1.规划协调范围202
2.现状情况202
3.规划协调重点202
4.规划协调目标203
5.规划协调内容203
七、乌江新市镇规划协调207
1.规划协调范围207
2.现状情况207
3.规划协调重点207
4.规划协调目标209
5.规划协调内容209
八、浦口—乌衣—汊河地区规划协调212
1.规划协调范围212
2.现状情况212
3.规划协调重点212
4.规划协调内容213
九、金牛湖—天长地区规划协调217
1.规划协调范围217
2.现状情况217
3.规划协调重点218
4.规划协调目标219
5.规划协调内容219
十、六合—来安地区规划协调222
1.规划协调范围222
2.现状情况223
3.规划协调重点223
4.规划协调内容224
十一、龙袍—仪征地区规划协调226
1.规划协调范围226
2.现状情况226
3.规划协调重点226
4.规划协调目标227
5.规划协调内容227
十二、石湫—博望新市镇规划协调230
1.规划协调范围230
2.现状情况230
3.规划协调重点230
4.规划协调目标231
5.规划协调内容231
十三、高淳—宣城地区规划协调234
1.规划协调范围234
2.现状情况234
3.规划协调重点235
4.规划协调目标235
5.规划协调内容235
第十一章 结论239
一、创新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工作机制,实现都市圈城乡规划一体化241
1.精心组织,建立都市圈城乡规划专业协调机构241
2.适应市场,构建自下而上的规划协同工作机制242
3.群策群力,创建多元协同、程序公开的公众参与机制242
4.多层次落实,创新都市圈跨界协调的组织保障242
二、创新都市圈空间规划技术方法,建立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242
1.区域空间层面,整合形成《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同规划》242
2.专项规划层面,适应市场经济条件,重点关注综合交通和生态保护等跨区域协调的重要因素243
3.地区实施层面,重点关注跨界地区的规划协调243
三、创新都市圈规划行为约束机制,确立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的行动指南243
参考文献245
后记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