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王键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8023153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3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251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一、中医学及其学科属性1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6

一、整体观念6

二、辨证论治9

第三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11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11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方法12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4

第一节 气的学说14

一、气的基本概念15

二、气的基本内容15

三、气的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6

第二节 阴阳学说1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9

二、阴阳的基本特性19

三、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0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3

第三节 五行学说25

一、五行的概念、特征、归类26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8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1

第二章 藏象38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38

第二节 五脏40

一、心40

二、肺43

三、脾45

四、肝48

五、肾52

第三节 六腑58

一、胆58

二、胃58

三、小肠59

四、大肠59

五、膀胱60

六、三焦60

第四节 奇恒之腑61

一、脑61

二、女子胞62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63

一、脏与脏的关系63

二、脏与腑的关系68

三、腑与腑的关系69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73

第一节 精73

一、精的基本概念73

二、精的生成73

三、精的功能74

第二节 气75

一、气的概念75

二、气的生成75

三、气的功能75

四、气的运动变化76

五、气的分类77

第三节 血79

一、血的概念79

二、血的生成79

三、血的运行80

四、血的功能81

第四节 津液81

一、津液的概念81

二、津液的代谢82

三、津液的功能83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84

一、气与血的关系84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85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86

四、气与精的关系87

五、血与精的关系87

第四章 经络90

第一节 经络概述90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90

二、经络的起源和形成91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92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93

第二节 十二经脉94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95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特点95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98

第三节 奇经八脉109

一、奇经八脉的命名109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特点110

三、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110

四、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116

第四节 经别117

一、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特点117

二、十二经别循行部位117

三、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18

第五节 络脉119

一、络脉的组成119

二、络脉的循行分布特点121

三、十五别络循行部位121

四、十五别络的生理功能123

第六节 经筋、皮部123

一、经筋123

二、皮部125

第七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125

一、沟通联系作用125

二、运输渗灌作用126

三、感应传导作用127

四、调节作用127

第五章 体质130

第一节 体质的概念和构成130

一、体质的基本概念130

二、体质的构成131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和相关影响因素132

一、先天因素132

二、后天因素132

三、其他因素133

第三节 体质的特点135

一、个体差异性135

二、群体趋同性135

三、相对稳定性135

四、动态可变性136

五、连续可测性136

六、形神一体性136

第四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136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136

二、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37

第五节 体质的分型138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138

二、常见的体质类型及特征139

第六节 气质141

一、气质的概念141

二、气质的特点141

三、气质的分类142

第六章 病因144

第一节 外感病因145

一、六淫145

二、疠气151

第二节 内伤病因152

一、七情内伤152

二、饮食失宜153

三、劳逸过度155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155

一、痰饮156

二、瘀血157

三、毒邪159

四、结石160

第四节 其他病因161

一、外伤161

二、寄生虫163

三、药邪164

四、先天因素164

第七章 病机168

第一节 发病原理169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169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70

三、邪正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170

四、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171

五、发病的类型172

第二节 基本病机173

一、邪正盛衰173

二、阴阳失调176

三、精气血津液失常180

第三节 脏腑病机187

一、五脏病机188

二、六腑病机196

三、奇恒之腑病机198

第四节 经络病机200

一、经络的气血偏盛偏衰200

二、经络的气血逆乱200

三、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201

四、经络的气血衰竭201

第五节 内生五邪201

一、风气内动201

二、寒从中生202

三、湿浊内生203

四、津伤化燥204

五、火热内生204

第六节 疾病的传变与转归205

一、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含义205

二、影响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因素205

三、疾病传变与转归的形式207

第八章 防治原则213

第一节 预防213

一、未病先防213

二、既病防变215

第二节 治则216

一、正治反治217

二、标本缓急218

三、扶正祛邪219

四、调整阴阳221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222

六、调理脏腑223

七、三因治宜22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