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网络工程师教程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网络工程师教程 (第2版)
  • 雷震甲主编 著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45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6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网络工程师教程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论1

1.1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1

1.1.1 早期的计算机网络1

1.1.2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1

目录1

1.1.3 计算机网络标准化阶段2

1.1.4 微机局域网的发展时期2

1.1.5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时期3

1.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应用3

1.2.1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3

1.2.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6

1.3.1 我国互联网络的建设7

1.3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7

1.3.2 我国建成的四大互联网络8

1.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10

1.4.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特性10

1.4.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12

1.5 OSI协议集18

1.5.1 物理层协议19

1.5.2 数据链路层协议19

1.5.3 网络层协议19

1.5.4 传输层协议20

1.5.5 会话层协议20

1.5.7 应用层协议21

1.5.6 表示层协议21

2.1 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23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23

2.2 信道特性24

2.2.1 信道带宽24

2.2.2 误码率26

2.2.3 信道延迟26

2.3 传输介质26

2.3.1 双绞线26

2.3.2 同轴电缆27

2.3.3 光缆28

2.3.4 无线信道29

2.4.1 单极性码31

2.4 数据编码31

2.4.2 极性码32

2.4.3 双极性码32

2.4.4 归零码32

2.4.5 不归零码32

2.4.6 双相码32

2.4.7 曼彻斯特编码33

2.4.8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33

2.4.9 多电平编码33

2.5 数字调制技术33

2.5.3 相移键控(PSK)34

2.5.1 幅度键控(ASK)34

2.5.2 频移键控(FSK)34

2.6 脉冲编码调制35

2.6.1 取样35

2.6.2 量化36

2.6.3 编码36

2.7 通信方式和交换方式36

2.7.1 数据通信方式36

2.7.2 交换方式37

2.8 多路复用技术40

2.8.1 频分多路复用41

2.8.2 时分多路复用41

2.8.4 数字传输系统42

2.8.3 波分多路复用42

2.9 差错控制45

2.9.1 检错码45

2.9.2 海明码46

2.9.3 循环冗余校验码(CRC)47

第3章 广域通信网50

3.1 公共交换电话网50

3.1.1 电话系统的结构50

3.1.2 本地回路51

3.1.3 调制解调器56

3.1.4 信令系统59

3.2.1 CCITT X.21接口64

3.2 X.25公用数据网64

3.2.2 流量控制66

3.2.3 差错控制68

3.2.4 HDLC协议73

3.2.5 X.25 PLP协议79

3.3 帧中继网85

3.3.1 帧中继业务86

3.3.2 帧中继协议88

3.3.3 交换虚电路90

3.3.4 固定虚电路93

3.3.5 帧中继的应用95

3.4.1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96

3.4 ISDN和ATM96

3.4.2 ATM物理层100

3.4.3 ATM层100

3.4.4 ATM高层103

3.4.5 ATM适配层(AAL)104

第4章 局域网和城域网107

4.1 LAN技术概论107

4.1.1 拓扑结构和传输介质107

4.1.2 LAN/MAN的IEEE 802标准113

4.2 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115

4.2.1 LLC地址116

4.2.3 LLC协议117

4.2.2 LLC服务117

4.3 介质访问控制(MAC)技术118

4.3.1 循环式119

4.3.2 预约式119

4.3.3 竞争式119

4.4 CSMA/CD协议和IEEE 802.3标准120

4.4.1 ALOHA协议120

4.4.2 CSMA/CD协议123

4.4.3 CSMA/CD的性能分析129

4.4.4 IEEE 802.3标准132

4.4.5 高速以太网137

4.5 令牌总线和IEEE 802.4标准140

4.5.1 令牌总线的MAC协议141

4.5.2 令牌总线的物理层规范145

4.6 令牌环和IEEE 802.5标准146

4.6.1 令牌环网的工作特点146

4.6.2 令牌环的MAC协议147

4.6.3 令牌环的性能分析152

4.6.4 令牌环的物理层规范153

4.7 分布式队列双总线和IEEE 802.6标准155

4.7.1 DQDB网络的组成156

4.7.2 DQDB协议157

4.8 光纤环网和FDDI160

4.8.1 FDDI环网的工作特点161

4.8.2 FDDI的容量分配162

4.8.3 FDDI的物理层编码164

4.8.4 FDDI协议165

4.9 ATM局域网165

4.9.1 ATM局域网的系统配置166

4.9.2 ATM局域网仿真168

4.10 无线局域网171

4.10.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171

4.10.2 WLAN的关键技术173

4.10.3 IEEE 802.11 WLAN体系结构178

5.1 网络互联设备185

5.1.1 中继器185

第5章 网络互联和互联网185

5.1.2 网桥186

5.1.3 路由器187

5.1.4 网关188

5.2 局域网的互连190

5.2.1 网桥协议的体系结构190

5.2.2 生成树网桥193

5.2.3 源路由网桥197

5.3 广域网互连199

5.3.1 OSI网络层内部结构199

5.3.2 无连接的网际互连201

5.3.3 面向连接的网际互连204

5.4 Internet协议和网络服务206

5.4.1 IP地址207

5.4.2 IP协议210

5.4.3 ICMP协议213

5.4.4 域名和地址214

5.4.5 网关协议220

5.4.6 路由器技术224

5.4.7 第三层交换技术230

5.4.8 TCP和UDP233

5.4.9 分布式应用235

5.4.10 IPv6245

第6章 网络安全249

6.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249

6.1.1 网络安全威胁的类型249

6.1.3 网络攻击250

6.1.2 网络安全漏洞250

6.1.4 安全措施的目标251

6.1.5 基本安全技术251

6.2 信息加密技术252

6.2.1 数据加密原理252

6.2.2 经典加密技术253

6.2.3 现代加密技术253

6.3 认证256

6.3.1 基于共享密钥的认证256

6.3.2 Needham-Schroeder认证协议256

6.3.3 基于公钥的认证257

6.4.2 基于公钥的数字签名258

6.4 数字签名258

6.4.1 基于密钥的数字签名258

6.5 报文摘要259

6.5.1 报文摘要算法(MD5)260

6.5.2 安全散列算法(SHA-1)261

6.5.3 散列式报文认证码(HMAC)261

6.6 数字证书263

6.6.1 数字证书的概念263

6.6.2 证书的获取263

6.6.3 证书的吊销264

6.7 密钥管理265

6.7.1 密钥管理概述265

6.7.2 密钥管理体制266

6.8 虚拟专用网269

6.8.1 虚拟专用网的工作原理269

6.8.2 第二层隧道协议271

6.8.3 IPsec277

6.8.4 安全套接层(SSL)281

6.9 应用层安全协议285

6.9.1 S-HTTP285

6.9.2 PGP285

6.9.3 S/MIME287

6.9.4 安全的电子交易(SET)288

6.9.5 Kerberos289

6.10 可信任系统290

6.11 防火墙292

6.11.1 防火墙概念293

6.11.2 防火墙的基本类型293

6.11.3 防火墙的设计295

6.11.4 防火墙的功能和网络拓扑结构295

6.11.5 采用的技术297

6.12 病毒防护297

6.13 入侵检测300

6.13.1 异常入侵检测技术300

6.13.2 误用入侵检测技术301

7.1.1 网络操作系统的功能和特性303

7.1 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303

第7章 网络操作系统303

7.1.2 网络操作系统的逻辑构成306

7.1.3 网络操作系统与OSI/RM308

7.1.4 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309

7.2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312

7.2.1 Windows Server 2003简介312

7.2.2 配置Windows Server 2003317

7.2.3 Windows Server 2003网络结构346

7.3 Linux操作系统348

7.3.1 Linux简介348

7.3.2 Linux网络配置349

7.3.3 文件和目录管理356

7.3.4 用户和组管理364

第8章 网站设计和配置技术370

8.1 Windows Server 2003 IIS服务的配置370

8.1.1 IIS服务器的基本概念370

8.1.2 安装IIS服务371

8.1.3 配置Web服务器372

8.1.4 配置FTP服务器376

8.2 Windows Server 2003 DHCP服务器的配置380

8.2.1 在Windows Server 2003上安装DHCP服务381

8.2.2 创建DHCP作用域382

8.2.3 设置DHCP客户端384

8.2.4 备份、还原DHCP服务器配置信息385

8.2.5 DHCP服务器的IP地址与MAC地址绑定策略386

8.3 Windows Server 2003 DNS服务器的配置387

8.3.1 DNS服务器基础387

8.3.2 安装DNS服务器388

8.3.3 创建DNS解析区域389

8.3.4 创建域名390

8.3.5 设置DNS客户端391

8.4 电子邮件服务器的配置392

8.4.1 电子邮件服务器的安装392

8.4.2 邮箱存储位置设置394

8.4.3 域管理395

8.4.4 邮箱管理396

8.5 Linux RPM397

8.5.1 Linux RPM功能397

8.5.2 Linux RPM特点398

8.5.3 Linux RPM的安装399

8.5.4 Linux RPM其他操作401

8.6 Samba服务器配置403

8.6.1 Samba协议基础403

8.6.2 Samba主要功能404

8.6.3 安装Samba服务组件405

8.6.4 配置Samba服务器405

8.6.6 启动Samba服务器408

8.6.5 测试Samba配置文件408

8.6.7 配置Samba文件共享409

8.7 Linux BIND DNS服务器的配置409

8.7.1 Linux BIND DNS服务概述409

8.7.2 Bind域名服务器的安装410

8.8 Linux Apache服务器的配置412

8.8.1 Apache服务器概述412

8.8.2 Apache的安装与配置412

8.8.3 建立基于域名的虚拟主机413

8.8.4 建立基于IP地址的虚拟主机414

8.8.5 Apache中的访问控制414

9.1.1 接入网的定义416

9.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416

第9章 接入网技术416

9.1.2 接入网的主要功能和特点417

9.1.3 接入网的分类418

9.1.4 接入网的主要业务及其技术发展趋势419

9.2 网络接口层协议420

9.2.1 SLIP和PPP协议420

9.2.2 宽带接入协议PPPoE421

9.2.3 以SLIP/PPP方式入网422

9.3 xDSL及ADSL接入423

9.3.1 xDSL接入423

9.3.2 ADSL425

9.4.2 HFC网的设备构成426

9.4 HFC接入426

9.4.1 HFC简介426

9.4.3 HFC网络的构成427

9.4.4 HFC宽带数据通信系统428

9.5 高速以太网接入430

9.6 宽带无线接入432

9.6.1 码分多址技术432

9.6.2 宽带码分多址技术CDMA2000432

9.6.3 宽带码分多址技术(WCDMA)436

9.6.4 宽带无线接入概述442

9.6.5 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443

9.6.6 多通道多点分配业务(MMDS)446

9.7.1 X.25网447

9.7 公共数据网络的接入447

9.7.2 数字数据网449

9.8 端用户的因特网接入方式454

9.8.1 以终端方式入网455

9.8.2 以SLIP/PPP方式入网455

9.8.3 以DDN专线方式入网455

9.8.4 使用其他通信线路入网456

9.8.5 通过代理服务器(Proxy)入网457

9.8.6 连入因特网需要的设备459

10.1 结构化布线460

10.1.1 结构化布线系统简介460

第10章 组网技术460

10.1.2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组成462

10.1.3 结构化布线技术基础468

10.1.4 新的结构化布线解决方案478

10.2 访问路由器和交换机480

10.3 交换机的配置481

10.3.1 交换机概述481

10.3.2 交换机的基本配置482

10.3.3 配置和管理VLAN488

10.3.4 生成树协议STP配置492

10.4 路由器的配置494

10.4.1 路由器概述495

10.4.2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496

10.5 配置路由协议502

10.5.1 配置RIP协议503

10.5.2 配置IGRP协议507

10.5.3 配置OSPF协议510

10.5.4 配置EIGRP协议513

10.6 配置广域网接入515

10.6.1 配置ISDN515

10.6.2 配置PPP和DDR518

10.6.3 配置帧中继522

10.7 L2TP配置与测试525

10.7.1 L2TP协议配置命令526

10.7.2 Cisco配置举例533

10.8.1 IPSec实现的工作流程534

10.8 IPSec配置与测试534

10.8.2 Cisco配置举例535

10.8.3 测试时常见的故障538

第11章 网络管理541

11.1 CMIP/CMIS541

11.2 管理信息库MIB-2541

11.2.1 MIB的基本概念541

11.2.2 MIB-2543

11.3 SNMP545

11.3.1 SNMP的协议体系结构546

11.3.2 SNMP的管理框架547

11.3.3 SNMP的协议数据单元552

11.3.4 报文应答序列555

11.3.5 报文的发送和接受557

11.3.6 SNMP的操作558

11.3.7 SNMP的安全机制560

11.4 RMON565

11.4.1 RMON的基本概念565

11.4.2 RMON的管理信息库566

11.4.3 RMON2的管理信息库569

11.5 网络管理工具及其相关技术570

11.5.1 hp OpenView570

11.5.2 TCP/IP诊断命令571

11.5.3 日志文件的使用574

11.5.4 网络监视和管理工具577

11.5.5 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580

11.5.6 硬件防火墙配置以及防火墙日志的使用583

11.5.7 端口扫描588

11.5.8 DoS攻击演习590

11.5.9 备份策略和数据恢复591

11.5.10 双工系统和RAID593

11.6 网络存储SAN596

11.6.1 开放系统服务器的主要I/O路径技术597

11.6.2 网络连接存储597

11.6.3 存储区域网络598

12.1.2 网络系统方案设计600

12.1.1 网络需求分析600

12.1 网络工程组建方案设计600

第12章 网络需求分析和网络规划600

12.2 校园网网络方案设计614

12.2.1 校园网概述614

12.2.2 小规模校园网络615

12.2.3 中等规模校园网络617

12.2.4 大型校园网619

12.3 企业网网络方案设计623

12.3.1 企业计算机信息网络概述623

12.3.2 企业计算机网络各个层次的特点630

12.3.3 企业网需求分析631

12.3.4 企业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化设计632

12.3.5 企业网设计思路633

12.3.6 企业网的特点634

12.3.7 企业网Internet接入方式及安全考虑634

12.4 网络测试635

12.4.1 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测试636

12.4.2 网络设备测试638

12.4.3 网络系统和应用测试639

12.5 网络性能评价640

12.5.1 网络性能度量640

12.5.2 响应时间641

12.5.3 吞吐率642

12.5.4 资源利用率643

主要参考文献64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