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室内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室内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
  • 李静玲主编;林小英,夏雪芬副主编;吴婧,陈荣国参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94页
  • 文件大小:84MB
  • 文件页数:3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室内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论1

1.1 几个概念1

1.1.1 室内环境和室内空气污染1

1.1.2 室内空气品质1

1.1.3 不良室内空气品质引起的综合症2

1.2 室内环境污染3

1.2.1 室内环境污染及污染物的分类及来源4

1.2.2 室内噪声污染6

1.2.3 室内空气污染的特点6

1.2.4 室内环境污染的危害8

1.3 国内外室内环境污染研究进展8

1.3.1 国外室内环境研究简况8

1.3.2 我国室内环境研究现状及差距9

本章小结10

习题10

第2章 室内空气品质及其评价11

2.1 室内空气品质11

2.1.1 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意义11

2.1.2 室内空气品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4

2.1.3 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5

2.1.4 室内外空气品质研究现状16

2.2 室内装修空气质量预评价18

2.2.1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的预评价18

2.2.2 物料计算19

2.2.3 建筑材料有毒有害气体释放量的测定19

2.2.4 有毒有害气体定量计算20

2.2.5 对策措施建议20

2.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20

2.3.1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目的21

2.3.2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分类21

2.3.3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方法21

2.4 我国室内空气品质调查方法35

2.4.1 问卷调查方法35

2.4.2 现场监测方法36

2.4.3 我国部分城市室内空气污染物监测结果36

本章小结41

习题41

第3章 建筑室内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因素42

3.1 建筑热湿环境42

3.1.1 建筑外环境对建筑物的影响42

3.1.2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小气候)的影响因素47

3.1.3 建筑热湿环境的评价指标50

3.2 建筑光环境56

3.2.1 光的性质与度量56

3.2.2 室内光环境58

3.2.3 舒适光环境的要素与评价标准60

3.2.4 光污染及其危害64

3.3 建筑声环境65

3.3.1 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65

3.3.2 噪声评价69

3.3.3 噪声对健康的危害72

本章小结73

习题74

第4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75

4.1 室内空气污染物存在的状态75

4.1.1 气态污染物76

4.1.2 悬浮颗粒物76

4.2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76

4.3 室内主要污染物及其对人体危害77

4.3.1 颗粒物77

4.3.2 二氧化碳79

4.3.3 一氧化碳79

4.3.4 甲醛80

4.3.5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81

4.3.6 苯及苯系84

4.3.7 氨85

4.3.8 多环芳烃86

4.3.9 氡87

4.3.10 臭氧90

4.3.11 微生物90

4.4 工业建筑室内主要污染物来源90

4.5 车内空气污染91

4.5.1 车内空气污染现状92

4.5.2 车内空气污染来源93

4.5.3 治理车内空气污染的措施93

4.6 案例96

本章小结100

习题100

第5章 室内空气监测101

5.1 室内空气样品采集101

5.1.1 采集方法101

5.1.2 颗粒物的采样105

5.1.3 共存污染物的采样方法105

5.1.4 采样体积计算106

5.2 室内空气监测方案设计106

5.2.1 采样点位置的设置106

5.2.2 采样时间和频率的确定107

5.2.3 采样方式108

5.2.4 采样记录108

5.3 采样效率及其评价、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109

5.3.1 采样效率及其评价109

5.3.2 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表示方法110

本章小结111

习题111

第6章 室内主要污染物的检测112

6.1 室内空气污染物监测技术导则112

6.2 无机污染物的测定113

6.2.1 二氧化硫的测定(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113

6.2.2 二氧化氮浓度的测定(改进的Saltzman法)118

6.2.3 CO/CO2的测定方法(非分散红外法)120

6.2.4 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122

6.2.5 臭氧的测定(紫外光度法)125

6.3 有机污染物的测定130

6.3.1 甲醛浓度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130

6.3.2总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32

6.3.3 苯及苯同系物的测定(毛细管气相色谱法)134

6.4 厨房间油烟污染物的测定136

6.4.1 油烟雾的采样和分析方法136

6.4.2 油烟雾气中多环芳烃的检测138

6.5 可吸入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143

6.6 生物污染物的测定144

6.7 放射性核素的测定145

6.7.1 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145

6.7.2 氡浓度测定(两步测量法)148

6.8 热环境参数的评测150

6.8.1 温度(玻璃液体温度计法)150

6.8.2 湿度(通风干湿表法)151

6.8.3 空气流速(热球式电风速计法)152

6.8.4 新风量(示踪气体浓度衰减法)153

6.9 车内空气污染物测量155

6.9.1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方法155

6.9.2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组分测定方法(热脱附/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159

6.9.3 车内醛酮类物质测定方法(固相吸附/高效液相色谱法)164

本章小结167

习题167

第7章 室内环境污染控制169

7.1 室内环境污染169

7.2 室内空气污染控制170

7.3 室内通风换气171

7.3.1 自然通风171

7.3.2 机械通风173

7.3.3 空调系统176

7.4 室内空气净化技术177

7.4.1 室内空气污染净化分类177

7.4.2 颗粒状污染物净化技术179

7.4.3 气态污染物的吸收净化方法185

7.5 室内环境污染的综合控制策略203

本章小结205

习题205

第8章 国内外室内环境相关标准与规范207

8.1 室内空气品质标准207

8.1.1 国外有关室内空气品质标准简介207

8.1.2 我国室内空气品质相关标准与规范213

8.2 有关我国室内环境品质标准解读226

8.2.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228

8.2.2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10)229

8.3 室内热环境的标准230

8.4 我国室内声光环境标准解读232

8.5 国内外相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比234

本章小结236

习题236

第9章 现代住宅与绿色建材238

9.1 健康住宅238

9.1.1 健康住宅定义238

9.1.2 健康住宅标准239

9.1.3 健康住宅评价指标239

9.1.4 健康住宅建设理念与宗旨240

9.2 绿色住宅241

9.2.1 绿色建筑241

9.2.2 绿色住宅概述241

9.2.3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241

9.2.4 绿色住宅评估标准242

9.2.5 绿色住宅建设理念与宗旨243

9.3 生态住宅243

9.3.1 生态住宅定义244

9.3.2 生态住宅标准244

9.3.3 生态住宅评价指标245

9.3.4 生态住宅建设理念与宗旨245

9.4 国外住宅健康化、绿色化、生态化的研究进展246

9.4.1 国外住宅的健康化246

9.4.2 国外住宅的绿色化、生态化247

9.5 中国住宅健康化、绿色化、生态化的研究进展249

9.5.1 中国住宅的健康化249

9.5.2 中国住宅的绿色化、生态化249

9.6 绿色建材250

9.6.1 绿色建材的定义251

9.6.2 绿色建材的评价指标体系251

9.6.3 绿色建材的认证252

9.7 一些重要绿色建材252

9.7.1 生态水泥252

9.7.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253

9.7.3 绿色装饰材料253

9.7.4 其他绿色建材253

9.8 国内外有关绿色建材研究进展253

9.8.1 国外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253

9.8.2 中国绿色建材的发展概况254

本章小结255

习题256

第10章 核事故污染防治与处置257

10.1 核能概况257

10.1.1 核能开发利用意义与必要性257

10.1.2 国外核能开发与利用概况258

10.1.3 我国核能开发与利用概况258

10.1.4 几次严重核事故及带来的重大影响260

10.1.5 国际核事件分级表264

10.2 核污染及其防治266

10.2.1 核污染概念266

10.2.2 核污染种类266

10.2.3 核污染来源途径268

10.2.4 公众接受核辐射限值268

10.2.5 核污染的危害270

10.2.6 受到大剂量核辐射的症状271

10.2.7 核辐射污染预防与处置271

附录二 《核热电厂辐射防护规定》(GB 14317—1993)273

附录二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附录B)(标准的附录——剂量限值和表面污染控制水平)》(GB 18871—2002)279

本章小结280

习题280

第11章 综合训练和实践281

11.1 室内环境监测实践教学环节训练281

11.1.1 具体操作技能281

11.1.2 现场调查及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282

11.1.3 综合设计实验能力的训练282

11.2 室内空气染监测实习282

11.2.1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实习任务书282

11.2.2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实习指导书283

11.2.3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实习总结283

11.3 室内放射性氡及子体浓度监测案例284

11.4 综合训练与实践——室内污染物甲醛、苯系物及TVOC浓度监测与室内环境品质的综合评价285

本章小结287

习题287

参考文献28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