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功
  • 李正滋,徐兆泰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18361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136页
  • 文件大小:6MB
  • 文件页数:1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讲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使命1

第一节 继承、发扬革命先辈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1

一、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1

二、学习邓小平理论3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4

第二节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使命5

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历史责任5

二、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10

第二讲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13

第一节 人生理想与价值观13

一、人生理想13

二、义务本位14

三、义务本位的升华15

四、义务本位的沉沦19

五、义务本位的改造22

第二节 爱国主义与民族和谐27

一、中国心与凝聚力27

二、民族关系与和平心态31

第三节 人际关系36

一、和为贵36

二、仁爱之心与见义勇为37

三、“礼”与“信”40

四、关于情面42

第四节 民本主义45

一、人的类自觉45

二、民本主义的改造与发展49

第五节 乐观主义和自我修养53

一、乐观主义53

二、反思58

三、修养61

第六节 求实精神、坚毅精神和勤俭精神62

一、求实精神62

二、防止伪科学65

三、坚毅精神68

四、勤俭精神71

第三讲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常规73

第一节 备课73

一、课堂教学的优点和缺点73

二、备课的基本要求75

第二节 上课的基本要求78

一、做好课前准备78

二、讲授要科学79

三、布置作业和课后小结80

第三节 作业的评改、复习与辅导80

一、作业的评改80

二、复习教学80

第四节 课外活动82

一、课外活动的意义82

二、课外活动的要求83

第四讲 思想政治课课型84

第一节 单一课型及其结构特征84

一、单一课型结构84

二、单一课型的分类84

第二节 综合课型及其结构特征91

一、综合课型结构及其特征91

二、综合课实施的基本环节92

第三节 课型结构的设计96

一、课型结构设计的范例97

二、设计课型结构的原则98

三、课型结构设计的具体要求98

第五讲 培养科学思维品质的能力100

第一节 培养科学思维品质的立足点101

一、学生不是机器人,而是能动的认识主体101

二、作为教学工作主体的教师能动性的表现103

第二节 思维活动构成的要素103

一、知识104

二、语言106

三、观念107

四、情感108

第三节 科学思维品质的具体表现108

一、思维的敏锐性108

二、思维的灵活性109

三、思维的广阔性109

四、思维的深刻性110

五、思维的逻辑性110

六、思维的创造性110

第四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111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要特点111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思维方式上需研究的几个问题114

第六讲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18

第一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119

一、兴趣和学习兴趣119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120

第二节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22

一、立志法122

二、发现法122

三、直观法123

四、熏陶法123

五、开放法124

六、契机法124

七、反馈法125

第七讲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126

第一节 培养学习能力的意义126

一、关于学习能力126

二、培养学习能力的必要性128

第二节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129

一、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129

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30

三、培养能力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130

四、改革教学方法130

第三节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三个重要方面131

一、培养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能力131

二、培养思维能力132

三、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33

编后记1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