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质时期气候波动与生物演化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黄麒,韩凤清编著 著
-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113756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230页
- 文件大小:132MB
- 文件页数:24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质时期气候波动与生物演化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地球演化概况1
1.1 地质年代表1
1.1.1 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1
1.1.2 国际年代地层表与国际地质年代表2
1.2 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4
1.2.1 地球结构概述4
1.2.2 大陆漂移及依据5
1.2.3 岩石中的古地磁7
1.2.4 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说7
1.2.5 大陆“固定”论与“漂移”论之争结束8
1.2.6 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8
1.3 大陆漂移9
1.3.1 地球的年龄9
1.3.2 太古宙(宇)至中生代时期的大陆漂移10
1.3.3 新生代时期的大陆漂移16
1.4 造山运动19
1.4.1 地质时期造山运动概况19
1.4.2 新生代的造山运动19
1.4.3 探测大洋22
1.5 来自地球内部与外部的灾难事件23
1.5.1 火山分布带23
1.5.2 地震分布带26
1.5.3 巨大天体的撞击事件27
2 地质时期古气候波动概况28
2.1 地质作用记录的古气候波动标志28
2.1.1 矿物和岩石标志28
2.1.2 古气候波动的生物标志29
2.1.3 古地磁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29
2.1.4 有机地球化学标志29
2.1.5 同位素地球化学标志29
2.1.6 海平面的变化与古气候波动30
2.2 地质时期古气候波动概况34
2.2.1 太古宙(宇)时期的古气候概况34
2.2.2 元古宙(宇)时期的古气候波动概况35
2.2.3 显生宙时期的古气候波动概况36
2.3 新生代时期的气候波动39
2.3.1 古近纪时期气候波动的主要记录40
2.3.2 新生代大冰期42
2.3.3 新生代时期气候波动的主要特征50
3 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52
3.1 地球自身变化引发的气候波动52
3.1.1 海陆相对分布对气候的影响52
3.1.2 造山运动对气候的影响53
3.1.3 火山活动与气候波动的相关性53
3.2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运动与全球性气候波动55
3.2.1 地球四大圈的能量来源55
3.2.2 地球自转与全球气温波动56
3.2.3 地球公转与气候变化59
3.2.4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与古环境变迁61
3.2.5 地球绕太阳系质心运动与气候变化65
3.3 地球随太阳系绕银河系运动与全球变化66
3.3.1 银河系概况66
3.3.2 太阳系穿越银道面运动与地质事件67
3.3.3 太阳系绕银河中心运动与地质事件69
3.3.4 其他天体对地球的影响71
3.3.5 小结72
4 地质时期冰期的成因73
4.1 冰期的分布73
4.1.1 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时期的冰川活动73
4.1.2 新元古代时期的冰川活动73
4.1.3 显生宙时期的冰川活动74
4.2 银河年与大冰期的成因75
4.3 大陆漂移与大冰期的成因77
4.4 太阳系穿越银道面运动与大冰期形成78
4.5 地球轨道参数变化与冰期78
4.6 小结79
5 生物的起源80
5.1 生物与生命的基本概念80
5.1.1 什么是生物?80
5.1.2 什么是生命?80
5.1.3 生物与生命的区别81
5.2 生物起源的假说82
5.2.1 生物起源的神创论82
5.2.2 生物起源的自然发生说83
5.2.3 生物起源的宇宙说84
5.2.4 生物起源的化学演化论89
5.2.5 原始大气层的组成和前生物演化的能源90
5.2.6 前生物的化学演化91
5.2.7 原始生物的形成94
5.3 生物的早期演化96
5.3.1 生物的根96
5.3.2 生物的分类103
5.4 微生物104
5.4.1 概况104
5.4.2 微生物的分类106
5.4.3 非细胞微生物106
5.4.4 古菌域108
5.4.5 细菌域109
5.4.6 真核微生物110
5.4.7 微生物的应用111
5.5 真菌类生物112
5.5.1 概述112
5.5.2 黏菌门112
5.5.3 卵菌门113
5.5.4 真菌门113
6 植物的演化简史116
6.1 植物的起源116
6.1.1 多细胞后生动植物的出现116
6.1.2 植物的祖先117
6.2 植物的分类117
6.3 藻类植物的起源与演化119
6.3.1 藻类植物时代119
6.3.2 藻类植物的分类及简述120
6.3.3 藻类植物的演化概况123
6.3.4 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124
6.4 地衣植物门124
6.4.1 地衣植物的形成124
6.4.2 地衣植物的分类与简述125
6.4.3 地衣植物的繁殖125
6.4.4 地衣植物的意义125
6.5 苔藓植物126
6.5.1 概况126
6.5.2 苔藓植物的分类与简述127
6.5.3 经济价值127
6.6 蕨类植物127
6.6.1 蕨类植物概况127
6.6.2 蕨类植物的分类与简述128
6.6.3 蕨类植物的主要用途130
6.7 裸子植物130
6.7.1 裸子植物概述130
6.7.2 裸子植物门的分类简述130
6.7.3 裸子植物的功用132
6.8 被子植物133
6.8.1 概况133
6.8.2 被子植物的基本特征133
6.8.3 被子植物门的分类与简介134
6.8.4 被子植物的适用价值135
7 动物的演化简史136
7.1 动物的起源136
7.2 动物的分类137
7.3 无脊椎动物137
7.3.1 原生动物门(Protozoa)137
7.3.2 中生动物门(Mesozoa)139
7.3.3 海绵动物门(Spongia)140
7.3.4 扁盘动物门(Placozoa)141
7.3.5 古杯动物门(Archaeocyatha)141
7.3.6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141
7.3.7 栉水母动物门(Ctenophora)142
7.3.8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142
7.3.9 螠虫动物门(Echiura)143
7.3.10 舌形动物门(Pentastoma)143
7.3.11 奇怪动物门(Symbion pandora)143
7.3.12 纽形动物门(Nemertinea)143
7.3.13 颚胃动物门(Gnathostomulida)143
7.3.14 线虫动物门(Nematoda)144
7.3.15 腹毛动物门(Gastrotricha)145
7.3.16 轮虫动物门(Rotifera)145
7.3.17 线形动物门(Nematomorpha)145
7.3.18 鳃曳动物门(Priapula)146
7.3.19 动吻动物门(Kinorhyncha)146
7.3.20 棘头动物门(Acanthocephala)147
7.3.21 铠甲动物门(Loricifera)147
7.3.22 内肛动物门(Entoprocta)147
7.3.23 环节动物门(Annelida)148
7.3.24 星虫动物门(Sipuncula)148
7.3.25 软体动物门(Mollusca)148
7.3.26 软舌螺动物门(Hyolitha)150
7.3.27 缓步动物门(Acarus ursellus)150
7.3.28 有爪动物门(Onychophora)150
7.3.29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150
7.3.30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151
7.3.31 外肛动物门(Ectoprocta)151
7.3.32 帚虫动物门(Phoronida)152
7.3.33 古虫动物门(Vetulicolia)152
7.3.34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152
7.3.35 须腕动物门(Pogonophora)152
7.3.36 毛颚动物门(Chaetognatha)153
7.3.37 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153
7.4 脊索动物门(Chordata)153
7.4.1 脊索动物的起源153
7.4.2 脊索动物的分类154
7.4.3 圆口纲(无颌纲)154
7.5 鱼纲155
7.5.1 棘鱼类156
7.5.2 盾皮鱼类156
7.5.3 软骨鱼类157
7.5.4 硬骨鱼类158
7.6 两栖纲159
7.6.1 两栖动物的起源与演化159
7.6.2 两栖类动物的分类与简述160
7.6.3 两栖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61
7.7 爬行纲161
7.7.1 爬行纲动物的起源与演化161
7.7.2 分类与简述163
7.7.3 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65
7.8 鸟纲165
7.8.1 鸟类的定义165
7.8.2 鸟类的起源166
7.8.3 鸟类的分类167
7.8.4 鸟类的演化简史168
7.8.5 鸟类与人类的关系169
7.9 哺乳动物纲170
7.9.1 哺乳动物的起源170
7.9.2 哺乳纲的分类与简述171
7.9.3 兽亚纲172
7.9.4 灵长目174
8 生物演化中的繁盛、衰亡与更新178
8.1 概述178
8.2 动物的集群繁盛179
8.2.1 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繁盛期179
8.2.2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181
8.2.3 昆虫的繁盛时期182
8.2.4 鱼类时代183
8.2.5 两栖类动物时代183
8.2.6 爬行类动物时代183
8.2.7 鸟类时代183
8.2.8 哺乳动物时代183
8.3 动物的集群衰亡与更新184
8.3.1 生物衰亡的概述184
8.3.2 埃迪卡拉动物群的灭绝187
8.3.3 寒武纪三叶虫出现之前的生物灭绝187
8.3.4 晚泥盆世的生物灭绝事件187
8.3.5 二叠纪末的动物灭绝事件187
8.3.6 三叠纪末的动物灭绝事件188
8.3.7 白垩纪末的动物灭绝事件189
8.3.8 新生代生物的灭绝与更新189
8.4 植物的繁盛、衰亡与更新193
8.5 小结196
9 生物演化的动力198
9.1 概述198
9.1.1 生物演化的趋向198
9.1.2 生物演化的动力199
9.2 生物演化的内因199
9.2.1 基因199
9.2.2 基因变异200
9.2.3 基因重组202
9.2.4 基因工程203
9.2.5 染色体204
9.2.6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关系205
9.2.7 生物的可遗传变异与进化206
9.3 生物演化的外因208
9.3.1 概述208
9.3.2 自然选择209
9.3.3 古气候波动与生物演化210
9.3.4 地壳运动与生物演化210
9.3.5 太阳系与生物演化213
9.3.6 太阳系在银河系中运行与生物演化215
10 结束语222
10.1 古气候的变化规律222
10.1.1 古气候的变化是波动式的运行222
10.1.2 气候波动的周期222
10.2 生物的演化223
10.2.1 生物起源的阶段性223
10.2.2 生物演化的方向225
10.3 地球、气候和生物的演化225
10.4 生态平衡226
10.4.1 生态系统226
10.4.2 生态平衡的概述227
10.4.3 生态功能228
10.5 资源的循环利用229
主要参考文献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