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2368658.jpg)
- 王树恩,陈士俊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ISBN:731001581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513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科学技术论与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科学论2
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与特点2
一、科学与自然科学2
(一)“科学”的基本含义2
(二)科学概念的丰富内涵4
(三)科学概念的现代理解5
(四)自然科学的定义6
二、自然科学的对象8
(一)自然科学对象的多样性8
(二)自然科学对象的物质统一性9
(三)自然科学对象的具体性10
(四)自然科学现实对象的历史性10
三、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11
(一)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11
(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般特征13
(三)自然科学的特点14
(四)正确认识自然科学性质与特点的意义16
第二章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8
一、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结构18
(一)事实与科学事实19
(二)科学概念和范畴19
(三)科学假说、公设、原理20
(四)科学定律与理论21
(五)特殊方法与应用范例22
(六)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结构模式22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学科类型23
(一)基本学科24
(二)分支学科25
(三)边缘学科26
(四)横断学科27
(五)综合学科27
三、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29
(一)自然科学的三大层次及其特点29
(二)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模式31
(三)研究自然科学层次结构的意义32
第三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特点与分类34
一、科学研究及其性质34
(一)科学研究的定义34
(二)科学研究的性质35
二、科学研究的特点39
(一)创造性39
(二)探索性40
(三)高风险性42
三、科学研究的分类与结构43
(一)科研分类的方法43
(二)不同科研类型的特点及相互关系45
(三)优化科研结构,促进科技事业协调发展47
第四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运动学规律50
一、自然科学的指数增长规律50
(一)科学的计量指标50
(二)科学指数增长规律的发现51
(三)科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的适用范围以及对它的修正53
二、带头学科及其规律性55
(一)带头学科及其特征55
(二)带头学科的出现及其更替的规律性56
(三)研究带头学科的启发意义58
三、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59
(一)历史上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现象59
(二)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统计研究60
(三)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启发意义61
第五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论63
一、何谓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63
(一)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63
(二)作为认识和探索活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64
(三)作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业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65
二、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多样性66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心理动力66
(二)自然科学发展的系统动力68
(三)自然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力70
三、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层次结构71
(一)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宏观层次结构71
(二)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微观层次结构73
第六章 社会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76
一、社会经济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77
(一)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途径77
(二)物质生产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机制78
(三)社会经济形式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83
二、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84
(一)自然科学从来都离不开哲学的支配84
(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86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前进道路87
(四)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作用的方式88
三、道德观念对自然科学的影响89
(一)道德影响自然科学的一般途径89
(二)社会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89
(三)科学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90
(四)科学家应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93
四、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及其作用93
(一)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及其形成93
(二)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的构成要素95
(三)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98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102
一、自然科学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促进功能102
(一)自然科学是人类摆脱愚昧、破除迷信的强大思想武器102
(二)自然科学是丰富哲学概括,促进哲学变革,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103
(三)自然科学是人们深化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帮助人们向自然界必然王国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105
(四)自然科学是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科学精神,改善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106
二、自然科学对物质文明的推动功能107
(一)自然科学影响物质生产的基本原理107
(二)自然科学影响物质生产的基本条件109
(三)自然科学推动物质生产的基本途径110
第八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116
一、自然科学的整体化116
(一)自然科学整体化及其演化116
(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形式117
(三)自然科学整体化提出的要求118
二、自然科学的数学化120
(一)自然科学数学化的背景120
(二)自然科学数学化的表现形式122
(三)自然科学数学化中应注意的问题123
三、自然科学的社会化124
(一)自然科学社会化的背景124
(二)自然科学社会化的主要表现形式125
(三)自然科学社会化所提出的新要求126
第二篇 技术论130
第九章 技术及其本质、形态与特点130
一、技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变化130
(一)技术的基本含义130
(二)技术含义的历史变化131
(三)技术的定义133
二、技术的本质与存在形态134
(一)技术的本质134
(二)技术的存在形态136
三、技术的特点138
(一)广义技术的基本特征138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41
第十章 技术的分类与体系结构144
一、广义技术的总体分类144
(一)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与思维技术144
(二)广义技术的其他分类146
二、自然技术的分类系统148
(一)自然技术的分类148
(二)生产技术的分类151
三、技术体系及其结构153
(一)技术体系及其基本特征153
(二)技术之间的联系方式155
(三)构建技术体系的基本原则156
第十一章 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158
一、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158
(一)技术是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的关键因素158
(二)技术是促进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因160
(三)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162
二、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163
(一)技术的发展为缩小三大差别创造了前提163
(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165
(三)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活动的现实空间166
(四)技术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167
第十二章 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171
一、理论环境因素171
(一)自然科学是技术发明和改进的理论依据171
(二)自然科学是技术发明的性质和成败的决定因素172
(三)自然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前导173
二、社会环境因素175
(一)技术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因175
(二)社会经济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前提177
(三)科技教育是技术发展的潜在基础179
三、地理环境因素180
(一)地理环境因素的基本内容180
(二)地理环境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181
(三)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现代技术的发展183
四、内部矛盾因素184
(一)内部矛盾因素的基本内容184
(二)内部矛盾因素对技术发展的作用185
(三)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的辩证统一187
第十三章 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189
一、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189
(一)要素更新189
(二)结构优化190
(三)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的统一192
二、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193
(一)纵向深化193
(二)横向转移194
(三)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的统一195
三、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197
(一)局部改进197
(二)原理突破199
(三)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的统一200
第十四章 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202
一、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203
(一)机械化203
(二)自动化205
(三)智能化208
二、高密集、高组织、高技术210
(一)高密集210
(二)高组织211
(三)高技术212
三、科学化、社会化、协调化215
(一)科学化215
(二)社会化216
(三)协调化219
第三篇 科学创新方法论223
第十五章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223
一、科学问题及其基本来源223
(一)科学问题及其一般结构223
(二)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224
(三)科学问题的基本来源225
二、科研课题的选择与评价226
(一)选择科研课题的意义226
(二)选择科研课题的原则228
(三)选择科研课题的技巧和方法230
(四)科研课题的评价232
三、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233
(一)科研课题的申报233
(二)科研课题立项程序和方法234
第十六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236
一、科学观察236
(一)科学观察及其基本类型236
(二)科学观察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237
(三)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38
二、科学实验240
(一)科学实验及其特点240
(二)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242
(三)科学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244
三、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中的机遇245
(一)机遇及其类型245
(二)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245
(三)捕捉机遇应具备的条件246
第十七章 逻辑方法与创造性思维248
一、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方法248
(一)科学抽象及其作用248
(二)理想化方法及其形式250
二、逻辑思维形式和方法251
(一)逻辑思维形式251
(二)逻辑思维方法252
三、创造性思维256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点256
(二)创造性思维形式258
(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261
第十八章 科学假说263
一、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263
(一)科学假说具有一定的事实基础和知识依据263
(二)科学假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和或然性264
(三)科学假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和理论性264
二、科学假说的重要作用265
(一)科学假说是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265
(二)科学假说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265
(三)重大科学假说引起自然科学的突破或革命266
(四)著名科学假说对科学家的吸引和激励作用266
(五)错误假说的积极作用266
三、科学假说产生的一般条件267
(一)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发现了新的研究客体267
(二)原有理论与新事实的矛盾268
(三)原假说与观察、实验结果的不符268
四、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环节269
(一)积累事实,掌握知识269
(二)分析事实,整理资料270
(三)进行猜测,引出结论270
(四)构造概念,表述假说270
五、科学假说形成的一般途径271
(一)从个别到一般271
(二)从一般到个别272
(三)从个别到个别273
(四)学科间的移植273
六、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原则275
(一)条件具备原则275
(二)超越事实原则275
(三)简单性原则276
(四)继承与突破原则277
(五)可检验性原则277
七、科学假说验证的主要途径278
八、科学假说验证的一般方法279
(一)直接验证法279
(二)间接验证法280
九、科学假说验证的基本原则282
(一)实践标准原则282
(二)服从事实原则283
(三)可重复性原则283
第十九章 科学理论285
一、科学理论的创立285
(一)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条件285
(二)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形式288
二、科学理论的类型290
(一)定性理论与定量理论290
(二)片面理论与全面理论290
(三)浅层理论与深层理论291
(四)近似理论与准确理论291
(五)低层理论与高层理论292
(六)错误理论与正确理论292
三、科学理论的深化与扩展293
(一)本质属性的量化与精确——从定性理论到定量理论293
(二)本质方面的补充与综合——从片面理论到全面理论294
(三)本质层次的突破与深入——从浅层理论到深层理论294
(四)本质内容的修正与准确——从近似理论到准确理论295
(五)本质范围的限定与扩展——从低层理论到高层理论295
(六)本质含义的更正与重述——从错误理论到正确理论296
第二十章 系统科学方法298
一、系统与系统方法298
(一)系统及其基本类型298
(二)系统的基本特征302
(三)系统方法及其基本原则305
二、控制与控制方法308
(一)控制及其基本特征308
(二)控制系统及其基本类型309
(三)控制方法311
三、信息与信息方法316
(一)信息论的产生和发展316
(二)信息及其基本属性318
(三)信息方法及其基本特点320
四、系统科学方法的新发展321
(一)系统演化的基本趋向321
(二)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机理323
(三)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326
第四篇 技术创新方法论329
第二十一章 技术需求与技术预测329
一、技术需求及其基本类型329
二、技术需求的调查方式330
三、技术需求的调查原则332
(一)调查目的的明确性原则332
(二)调查态度的客观性原则332
(三)调查过程的“准备性”原则333
(四)调查资料的全面性原则333
四、技术预测及其基本类型333
五、技术预测的常用方法334
(一)直觉型预测方法335
(二)探索型预测方法336
(三)规范型预测方法338
六、成功预测的可靠途径338
(一)提高技术预测者的素养339
(二)合理选用预测方法339
(三)加强科技情报工作339
第二十二章 技术项目与技术目标341
一、技术项目的基本类型341
二、技术项目的选择程序342
三、技术项目的选择原则344
(一)需要与可能相统一344
(二)创造与适用相统一345
(三)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346
四、技术项目的评价方式347
五、技术目标的基本内容348
六、技术目标的结构层次349
七、技术目标的评价和论证351
第二十三章 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评选354
一、技术方案的重要作用354
二、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355
(一)列举法356
(二)分合法357
(三)设问法357
(四)智力激励法359
三、技术方案的构思程序360
(一)“目标—功能”系统的分析360
(二)原理系统的构思360
(三)动作系统的构思361
(四)机构系统的构思361
(五)材料、能量、信号系统的构思361
(六)可能技术方案的综合362
四、技术方案的评价内容362
(一)技术方案实现“目标—功能”的程度的评价363
(二)技术方案的实现程度的评价363
(三)技术方案内在构成的合理性程度的评价364
五、技术方案的评价方式365
六、技术方案的合理选择366
第二十四章 技术模型的试验与设计369
一、技术模型试验的基本特点369
二、技术模型试验的一般程序370
(一)明确试验目的370
(二)拟定试验题目371
(三)构思试验步骤371
(四)选取试验方法371
(五)配备试验仪器372
(六)进行试验操作372
(七)总结试验报告372
三、技术模型试验的常见类型373
(一)析因试验373
(二)对比试验373
(三)模型试验374
(四)结构—性能试验374
(五)中间试验375
四、技术模型设计的主要特点375
五、技术模型设计的一般程序378
(一)具体了解技术需求378
(二)准确把握技术目标378
(三)定型与定量地表达技术方案379
六、技术模型设计的基本方法380
(一)“经验—直觉”设计方法381
(二)功能设计方法382
(三)可靠性设计方法384
第二十五章 技术产品的鉴定与推广386
一、技术产品的基本类型386
二、技术产品的鉴定方式388
三、技术产品的鉴定原则389
(一)全面分析,综合审定389
(二)实事求是,评价客观390
(三)评价指标与技术目标相一致390
四、技术产品的推广条件390
(一)技术上的成熟性390
(二)效益上的显著性391
(三)应用上的广泛性391
(四)对用户的吸引力392
五、技术产品的推广途径392
(一)技术产品鉴定推广会392
(二)“技术—生产”协作393
(三)技术市场393
六、技术产品的推广原则394
(一)及时推广,防止老化394
(二)抓住中间机制,调动两个积极性395
(三)健全机构,明确政策396
附录399
引言 科学技术哲学的教育功能399
(一)“知识教育”——优化知识结构的功能400
(二)“能力培养”——开发创造力的功能402
(三)“管理教育”——提高管理水平的功能404
(四)“思想教育”——优化思想素养的功能406
(五)进行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功能409
一、科学精神与邓小平倡导的思想解放409
二、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功能与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15
三、系统理论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总方针419
(一)系统及其基本特征419
(二)系统理论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及对我国改革开放工程的指导作用422
四、科学技术哲学与邓小平的高科技战略思想431
(一)邓小平高科技战略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432
(二)邓小平高科技战略思想形成的重要阶段433
(三)邓小平高科技战略思想的伟大意义436
五、科学技术哲学与邓小平的科技管理思想438
(一)丰富的思想内容439
(二)科技人才管理思想的特点442
(三)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思想443
(四)启发与对策445
六、科学技术哲学与邓小平的科技人才思想446
(一)邓小平对人才的重视446
(二)邓小平的人才思想447
(三)邓小平的科技人才观451
七、科学技术创新方法论与邓小平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及其特色453
(一)邓小平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453
(二)邓小平思维品质的形成455
(三)邓小平的思维特色457
八、平衡和非平衡的辩证统一原理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459
(一)平衡和非平衡的辩证统一原理与邓小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460
(二)非平衡发展与共同富裕468
九、两点论和系统论的统一与邓小平的发展观472
(一)邓小平的发展观和“两点论”472
(二)“两点论”和系统论的统一477
(三)两点论和系统论相统一的实践运用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