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负熵与货币 经济学的重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负熵与货币 经济学的重构
  • 张明著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ISBN:730802873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负熵与货币 经济学的重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指南针”和“模板”16

一、物质之间作用、反应与作用—反应链16

二、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作用反应渠道及其有限性质18

三、感性世界和作用世界的划分21

四、客观世界的人为割裂和存在与认识的部分割裂23

五、信息是联系彼岸世界与理性认识的中介24

六、理性认识正确反映彼岸世界的判定准则27

七、主动实践与被动实践30

八、感性认识是一种构建32

九、建构的理性认识和类比与直觉33

十、关于欧几里德范式的理解与运用35

十一、对于理论盲点的探讨36

十二、无矛盾与完备的悖论38

十三、统一基础的经济学是目前的需要39

第二章 人类生存特征42

一、生物的第一本质特征是摄入负熵流42

二、生命的第二本质特征是自我复制和生存竞争43

三、生命的第三本质特征是信息交流45

四、生态网与负熵之源——太阳47

五、探求人类起源的机制48

六、人与动物的生物性生存特性比较49

七、人+劳动手段耗散系统51

八、劳动手段的三种中介作用53

九、器官相关律的隧道效应——从猿进化为人的关节点56

十、如果让一切重新开始,那么59

十一、世界向人开放59

十二、人类认知世界的特征61

一、劳动输出负熵64

第三章 劳动与消费特征64

二、生产产品的最简单情况65

三、稍复杂生产产品的情况分析67

四、运用自然界动力劳动过程的分析68

五、运用已经加工动力劳动过程的分析70

六、农林畜牧劳动进程的分析71

七、“实在负熵”、“虚拟负熵”与“所有权”72

八、劳动中输出负熵边际递增性质73

九、劳动的分配与负熵输出无差异曲线74

十、输出负熵曲线和无差异曲线的联系76

十一、输出负熵无差异曲线的几何性态79

十二、人类摄入负熵的周期特征80

十三、两个来自自然科学的说明81

十四、人体摄人负熵边际递减的自然科学证明86

十五、消费品的互相替代88

十六、消费品无差异曲线与边际负熵摄入矢量89

十七、负熵对于人类的用途90

一、最佳产量组合94

第四章 单人的生产与消费94

二、边际负熵摄入等于边际负熵输出96

三、生产消费可能区域98

四、最优状态的矢量分析100

五、次优点曲线的获得101

六、生产函数与最优生产问题的提出103

七、恒定生产要素的最优分割106

八、最有效率生产与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108

九、生产要素与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的联动110

十、重新定义等负熵输出曲线112

十一、运用矢量法在生产平面上寻找最有效率生产曲线113

十二、在生产要素平面上确定最优生产消费点116

十三、粮食棉花产品坐标系和局部均衡的分析120

十四、“经济人”与它的内核定义122

十五、“经济人”的行为特征123

十六、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两种尺度123

第五章 两人世界126

一、鲁滨逊与孙彬禄汇合126

二、有关消费方面的分析127

三、有关生产方面的分析131

四、外观零和状态与内涵非零和状态133

五、消费和生产的组合分析以及进一步的调整134

六、鲁孙两人节约负熵输出的最优分析136

七、上地生产要素流动的讨论138

八、既定生产要素数量下摄入负熵最大化141

九、变动输出负熵的净负熵摄入最大化143

十、粮食生产的矢量分析方法144

十、合成的等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矢量146

十、两人合计的生产力递减148

十三、合成的最有效率生产曲线149

十四、从U-V平面到xy平面上的矢量转换151

十五、x-y平面上的最优生产消费152

十六、在U-V生产要素平面上分析鲁孙的生产与消费平衡155

十七、最优境界的惟一性与吸引子157

十八、从一般均衡分析到局部均衡分析的“转译”158

第六章 L×M×N世界160

一、真实世界的抽象160

二、从2人向着L人的推进161

三、1人状态:从2种生产要素向着L种生产要素的推进162

四、2人状态:从2种生产要素向着L种生产要素的推进165

五、等产量曲面凹向原点的数学表示法(函数的凹性)170

六、L人状态:将生产要素从2种向着N种的推进173

七、1人,2种生产要素系统状态:产品品种从2种向着3种的推进174

八、错误及纠正176

九、把产品种类从2种推向M种180

十、鲁滨逊用N种生产要素生产M种产品的分析180

十一、L人用N种生产要素生产M种产品的分析182

十二、边际量在生产要素坐标系与产品坐标系之间的转换182

十三、进入消费分析领域184

十四、等负熵输出曲面与等负熵摄入曲面的几何关系分析186

十五、生产消费循环过程中净负熵摄人的极大状态187

十六、用生产矢量与消费矢量分析净负熵摄入的最大化189

十七、运用矢量方法分析最大净负熵摄入190

十八、L个人对产品数量的分别贡献与分享190

十九、从一般均衡到局部均衡191

二十、合理分配产生的分工与交换194

二十一、由交换引发的需求与供给曲线196

二十二、中间产品的分析198

二十三、L人J工序1种最终产品的分工与协作分析203

二十五、仅传递输出负熵而并没有物质联系的中间产品204

二十四、一种中间产品为多种最终产品所采用的讨论204

二十六、带着中间产品从局部均衡返回一般均衡分析205

二十七、生产消费的可行区域208

二十八、最有效率而又最公平的生产消费210

二十九、调和斯密“经济人”与康德“道德律令”的“二律背反”213

三十、关于人由遗传所得相等的叙述215

第七章 所有制分析218

一、人物关系的半“明”半“暗”218

二、所有权客体和形式的变化220

三、生产资料私人所有最简单模型分析221

四、劳动者消费和地租数量的确定性224

五、边际生产力与分配定律(1)230

六、边际生产力与分配定律(2)232

七、边际生产力与分配定律(3)237

八、种子借还数量的确定和边际生产产品的关联关系240

九、结论的扩展242

十、种子(资本品生产要素)与土地(初级生产要素)的等同转换243

十一、所有权收入大小与劳动报酬多少的关联分析244

十二、关于所有制下生产消费效率的讨论246

十三、割断生产要素所有者与边际生产率的关联,导致低效率的配置249

十四、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比较251

十五、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兴衰253

第八章 货币引起的流畅与阻塞255

一、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考察255

二、“无摩擦力”的“科斯世界”258

三、货币的起源与魅力261

四、两种交换比值264

五、产品交换时客观态与主观态相统一状态266

六、暴露于两种产品简单交换中的矛盾267

七、产品交换矛盾在一般均衡图上表示268

八、两人M种产品交换中的矛盾270

九、L人M种产品交换中的矛盾272

十、中间产品引入的交换矛盾275

十一、货币的初步引入276

十二、货币与价格278

十三、货币对于产品交换目标的新扭曲280

十四、鲁滨逊方的调整282

十五、孙彬禄方的反应283

十六、在一般均衡图上分析286

十七、一般均衡图上的再分析288

十八、从两人扩展到L人的两种产品分析293

十九、局限于一人的M种产品坐标系的分析294

二十、L人M种产品市场交换的决定298

二十一、矢量法与表格法的比较300

二十二、考虑生产要素分配不均衡的货币化经济301

第九章 微观经济分析302

一、一个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图示302

二、预算线和预算集的变动304

三、限额配给、税收、补贴和批量优惠的预算线和预算集305

四、偏好集与无差异曲线306

五、购买消费品的选择308

六、显示偏好集309

七、显示偏好的简捷作图法312

八、两两显示偏好点的三种关系312

九、显示偏好理论的一些应用317

十、消费行为均衡性变动分析319

十一、价格相对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322

十二、时滞讨论325

十三、市场出清的购买与销售326

十四、生产可能集的诸关系328

十五、正常商品与市场出清330

十六、非正常商品与出不清市场333

十七、商品性质与市场性质的动态分析339

十八、并行考虑生产消费的替代与收入效应342

十九、收入—消费曲线和收入—生产曲线的若干性质343

二十、跨时期的约束345

二十一、利率r的变动与消费跨时期的选择348

一、技术约束350

第十章 厂商的生产350

二、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353

三、成本曲线357

四、长期成本及与短期成本的关系361

五、关于长期生产的一些讨论363

六、市场365

七、市场需求与厂商收益366

八、利润最大化: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368

九、完全竞争市场369

十、完全垄断372

十一、垄断的低效率和社会损失373

十二、“无可奈何”的垄断375

十三、垄断竞争376

十四、寡头垄断379

十五、四种市场类型的比较383

第十一章 产品分配与生产要素市场387

一、上半部市场和下半部市场387

二、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四个内容388

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定性叙述389

四、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的定量论述391

五、边际产品递减与以边际产品为标准的分配393

六、生产单位的实物核算395

七、生产单位的货币核算397

八、生产要素市场399

九、引致需求和市场供需决定生产要素价格402

十、多重生产环节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级间累积损失405

十一、三种生产要素供给特点406

十二、利润和动力412

十三、产量耗尽与生产效率414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实物运行分析420

一、“生产自行产生需求”420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420

三、三类收入消费模式421

四、积累与转移423

五、第一种转移方法——强制425

六、第二种转移方法——借贷425

七、第三种转移方法投资426

八、储蓄流量与投资流量427

九、平衡行业简单再生产平衡分析428

十、平衡行业扩大再生产的动态分析429

十一、游资的容纳和扩大再生产430

十二、供过于求行业的投资转移分析432

十三、交叉和链式作用433

十四、所有行业的初始姿态分析434

十五、全部行业的动态过程436

十六、渐近平衡机制438

十七、平衡状态指定着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440

十八、经济周期442

十九、企业性质的深思444

二十、投资引致的投资445

二十一、不稳定的平衡447

二十二、储蓄和投资的非线性450

二十二、经济周期运行451

二十四、经济周期模型的深入研究454

二十五、经济系统的混沌模型461

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的货币运行470

一、相对价格水平和货币进入问题的阐述470

二、货币总数量与价格指数472

三、总供给函数474

四、总需求函数475

五、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476

六、参与交换货币的流量与货币供给的存量477

七、货币的贮藏保值功能478

八、货币的生息功能480

九、货币的增殖途径481

十、银行创造货币存量483

十一、金属货币的供给487

十二、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488

十三、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数量的三大法宝490

十四、总需求和总供给与货币总流量493

十五、如何决定货币总流量495

十六、交易货币、投资货币和投机货币496

十七、人们愿意保有交易货币的数量497

十八、现金流动偏好和活定期存款选择偏好499

十九、产品市场货币量和金融市场货币量的流动及作用500

二十、用货币政策的调控502

二十一、为什么加入政府的调节504

二十二、凯恩斯的产出决定理论505

二十三、政府和财政507

十四、政府税收与政府开支509

二十五、自动稳定器511

二十六、货币财政政策的混合513

二十七、问题514

二十八、财政赤字挤出部分投资机理515

二十九、财政赤字的投资促进516

三十、反周期赤字和结构赤字的合并作用517

三十一、中国的财政赤字518

三十二、现代公债问题520

三十三、宏观经济的IS和LM曲线522

三十四、运用IS和LM曲线分析524

三十五、失业527

三十六、如何衡量失业527

三十七、三种失业528

三十八、粘性工资根源530

三十九、自然失业率531

四十、中国的自然失业率532

四十二、三种类型的通货膨胀534

四十一、通货膨胀534

四十三、通货膨胀的代价和利益535

四十四、通货膨胀原因539

四十五、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541

四十六、运用IS-LM框架进行分析544

四十七、财政与公债的作用546

四十八、菲利普斯曲线548

四十九、消灭通货膨胀的代价552

五十、经济周期的货币分析553

五十一、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运行分析557

五十二、投机货币国内效应558

五十三、投机货币国际效应560

第十四章 国际经济563

一、国际经济的引入563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由来563

三、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的再阐述565

四、具有曲率生产可能性边缘曲线的比较成本分析567

五、用相对价格阐述相对成本的比较优势568

六、经典国际贸易理论的缺陷569

七、以负熵理论重新阐述国际贸易571

八、进口税收的影响577

九、进口保护的理由579

十、国际收支平衡表581

十一、国际贸易的货币兑换问题583

十二、古典金本位制度下的稳定汇率583

十三、休谟的黄金流动均衡机制584

十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引入586

十五、购买力平价与汇率的对比和反差587

十六、归纳和思考589

十七、用负熵理论阐述汇率与购买力平价差异592

十八、伸缩或浮动的汇率597

十九、浮动汇率分析599

二十、进口替代和出口推动603

二十一、资本项目和国际投资604

二十二、汇率与利率606

二十三、开放经济下的IS-LM分析607

二十四、开放经济下的IS-LM再分析610

二十五、20世纪的世界货币制度612

参考文献6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