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扫描隧道显微学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扫描隧道显微学引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36/32354332.jpg)
- (美)陈成钧著;华中一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ISBN:7501918899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5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国民经济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扫描隧道显微学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图目1
第一章 综述1
照片 目录1
1.IBM苏黎世(Zurich)实验室足球队1
1-1 扫描隧道显微镜示意图1
第一节螺蛳壳里的扫描隧道显微镜1
2.不起眼的小玩意震撼学术界2
1-2 线扫描像和灰度像2
第二节隧穿:基本模型3
3.触及原子与分子的“上天梯”3
4.Si(111)-7×7结构的细节4
1-3 经典理论与量子理论之间的差异4
1-4一维的金属-真空-金属隧道结5
5.新生的Si(111)表面6
1-5 演示真空隧穿的设备8
1-6 穿过可控真空间隙的隧道8
6.Si(111)-2×1表面的偏压相关像8
1-7 STM中侧向分辨率的估算9
第三节按原子尺度探测电子结构10
7.Si(100)-2×1表面的大范围形貌像10
1-8 道尔顿的原子和一个原子中的电子态11
8.Si(100)-2×1表面上缺陷的偏压相关像12
1-9实空间中分辨的Si(111)-7×7结构12
一、半导体12
1-10 硅的晶体结构13
9.Ge(111)-2×1表面的偏压相关像14
1-11 新生的Si(111)表面及其再构14
1-12 Si(111)-2×1表面的STM像15
10.在Si(100)上亚稳的三维Ge岛16
1-13以H钝化的Si(111)表面的STM像16
1-14 Si(111)-7×7的电子态与DAS模型17
11.氢覆盖的Si(100)18
1-15 不同偏压下Si(100)表面的STM像18
二、金属19
1-16 Cu(111)上观察到原子级分辨的像20
三、有机分子20
12.由STM观察到的个别π与π*分子轨道20
1-17 苯分子的STM像21
四、层状材料21
13.Ge(111)表面大范围的STM像21
第四节空间分辨的隧道谱22
1-18 4.2K时4Hb-TaS2的4帧STM像22
14.Ge(111)-c(2×8)表面的细节23
1-19 金属-绝缘体-金属隧道结23
15.Si(100)上Sb4团簇的热转化24
1-20 隧道理论的Bardeen方法24
16.针尖引起Si(100)上Sb4团簇的转化26
1-21 经典隧道结的隧道谱26
1-22 Si(111)-2×1的局域隧道谱27
一、Stoll公式28
第五节侧向分辨率:早期理论28
17.1T-TaS2表面的三个恒流形貌像28
1-23 STM分辨率的自由电子金属模型29
1-24 Stoll公式与数值计算的比较29
18.1T-TaS2的三个恒高电流像30
二、s-波针尖模型30
1-25 s波针尖模型31
1-26 费密能级LDOS起伏幅度的一般特征32
19.1T-TaS2中电荷密度波的畴结构32
20.实空间中观察的准晶对称性34
第六节STM中原子分辨率的起源34
1-27 Al(111)STM像的定量结果35
1-28 STM成像机理的微观考察36
21.由化学汽相淀积的Si(100)表面外延生长36
1-29W团簇的电子态37
22.氧与Si(100)表面的初始反应38
1-30金属表面原子分辨率的起源38
第七节针尖-样品相互作用效应39
23.STM观察的有机分子40
1-31势垒下降对波函数的效应40
第八节历史话题41
24.绝缘表面的AFM像42
一、个别原子的成像42
1-32场离子显微镜(FIM)的示意图42
25.金属表面STM分辨率的进展:Au(110)43
1-33场离子显微术的成像机理43
1-34W针尖的FIM像(T.T.Tsong)44
1-35FIM观察到的W原子定向迁移45
26.Au(111)的原子分辨STM像45
27.Au(111)-22×?再构的大尺度像46
二、金属-真空-金属隧穿46
1-36形貌描绘仪47
28.Ni与Fe在Au(111)上的成核与生长47
1-37用形貌描绘仪获得的光栅形貌像48
1-38场发射的Fowler-Nordheim方程49
29.针尖诱发Au(111)人字形结构的调整49
1-39从场发射到真空隧穿的过渡50
30.用STM针尖操纵个别原子51
1-40势能曲线及隧道特性52
31.“世界真小”:西半球的微型地图53
1-41MIM隧道实验中微定位部件53
1-42测量到的电流对数值与电极间距之间的关系54
第一部分成像机理57
第二章 原子尺度的隧穿57
第一节引言57
2-1隧道电导与力之间的相关性58
第二节微扰逼近法59
第三节镜像力60
2-3电子位于隧道势垒内部时的镜像势61
2-2电子靠近金属表面的镜像势61
2-4测到的隧道电导和势垒62
第四节方势垒问题63
2-5经典禁戒和经典许可的势垒64
2-6穿过薄势垒的量子透射65
一、表观势垒高度66
二、测不准原理的考虑67
2-7按精确解计算的表观势垒高度67
第五节修改的Bardeen方法68
一、跃迁几率69
2-8量子透射的微扰方法70
二、修改的Bardeen积分72
三、误差估计73
四、波函数校正74
五、与精确解的比较75
2-9方势垒问题的微扰处理75
2-10方势垒问题的不同近似方法76
第六节镜像力对隧穿的影响77
第一节引言79
3-1隧穿矩阵元的推导79
第三章 隧穿矩阵元79
第二节针尖波函数80
第三节格林函数与针尖波函数82
第四节求导规则:个案84
第五节求导规则:通例87
3-2求导规则的推导:通例88
第六节一种直观的解释91
第四章 表面的波函数93
4-1表面波函数的三种类型93
第一节表面波函数的类型93
第二节凝胶模型94
4-2凝胶模型中电荷分布与表面势96
4-3凝胶模型中像平面的位置97
4-4凝胶模型预言的表面能99
第三节表面态的概念100
4-5表面态101
第四节场发射谱103
4-6场发射谱仪的示意图103
4-7W(112)和W(100)的场发射谱104
4-8Mo(100)的场发射谱105
第五节光电发射研究106
4-9光电子发射实验的示意图106
4-10不同态的光电子与角度的关系108
第六节原子束衍射109
4-11W(001)的光电子发射与反光电子发射研究109
4-12原子束衍射111
一、Esbjerg—Nφrskov近似111
4-13原子束散射的经典转向点112
二、Harris和Liebsch方法112
三、原子电荷叠加 113
第七节第一性原理的理论研究114
一、密度泛函形式114
二、固体体内的电子结构116
4-14计算的Pt电子结构117
三、表面电子结构118
4-15Si(111)的恒定电荷密度等值图119
4-16W(001)与Mo(001)的表面态电荷密度120
4-17W团簇近费密能级处的电子态121
第一节 STM像的类型122
第五章 晶体表面成像122
第二节 具有一维起伏的表面124
一、主要布洛赫波近似124
5-1具有一维周期性的金属表面124
二、形貌像126
5-2不同针尖态引起的起伏增强127
第三节 具有四方对称性的表面129
5-3具有四方对称性的表面129
5-4Cu(001)STM像的起伏幅度131
第四节 具有六角或三角对称性的表面132
5-5密堆积金属表面的几何结构132
5-6六角形余弦函数及其互补函数133
5-7Al(111)膜的电荷密度等值线图135
5-8Al(111)上观察到STM起伏的解释136
第五节 起伏反转137
5-9几个针尖电子态的LDOS138
5-10不同针尖态的增强因子140
5-11当针尖态改变使起伏反转时Au(111)的形貌图141
第六节 s波针尖模型142
第六章 原子态的成像147
第一节 Slater原子波函数147
第二节 STM看到的原子态轮廓149
一、表观半径与表观曲率150
6-1球形电导分布的表观半径151
6-2作为针尖-样品间距函数的表观半径152
二、与实验的比较153
6-3STM像的实验轮廓154
第三节 Na原子针尖模型154
6-4针尖为Na原子的像的轮廓155
第四节 表面的像:独立轨道近似156
一、傅里叶系数的一般表达式157
6-5具有四方对称性的密堆积表面157
二、应用于Si(111)-2×1的像161
6-6Si(111)-2×1的元胞161
三、应用于密堆积金属表面163
6-7Si(111)-2×1表面STM像的起伏幅度163
6-8六角密堆积表面164
6-9六角密堆积表面的起伏幅度166
第七章 原子力与隧穿167
第一节 STM中原子力效应167
第二节 作为隧道现象的吸引原子力169
7-1氢分子离子中相互作用的3种体制170
一、互作用的三种体制171
二、范德瓦耳斯力171
7-2氢分子离子在大距离时的势能曲线172
7-3氢分子离子的微扰处理173
三、作为隧穿矩阵元的共振能174
7-4氢分子离子的波函数176
四、修改的Bardeen积分的计算177
7-5校正因子的计算178
五、斥力180
第三节 吸引的原子力与隧道电导181
7-6STM中吸引原子力的微扰理论183
7-7针尖几何形状的影响186
7-8STM中力的理论值与测量值的比较187
第一节 样品波函数的局域修饰189
第八章 针尖与样品的互作用189
一、动量空间的观点190
8-1间隙中电子结构的局域修饰190
二、测不准原理与扫描隧道谱191
一、起伏幅度的力学放大192
第二节 针尖与样品表面的形变192
8-2形变对起伏幅度的放大193
二、Pethica机理194
8-3起伏依赖于隧道电导的关系195
三、引力的起伏及其效应195
四、短距离时STM的稳定性197
8-4Al针尖与Al样品之间的原子力198
8-6在石墨的STM成像中观察到的滞后现象200
8-5STM的稳定性与表面的刚性200
五、隧道势垒测量中的力200
8-7在1T-VSe2中测得的表观势垒高度201
8-8测得的表观势垒高度随间距的变化203
第二部分 测量设备206
第九章 压电扫描器206
第一节 压电效应206
9-2压电逆效应207
9-1压电效应207
9-3压电效应的定义208
第二节 锆钛酸铅陶瓷210
9-4PbZrO3-PbTiO3的压电性质与组分的关系211
9—5压电系数随温度的变化212
第三节 三脚架扫描器214
9—6 三脚架扫描器214
第四节 双压电晶片215
9-7 双压电晶片215
9-8 双压电晶片的偏转216
第五节 管形扫描器217
9-9 管形扫描器217
9-10 管形扫描器的偏转219
9-11 单极化装置中管形扫描器的偏转220
9-12 解析表达式的精准性221
第六节 原位测试与标定222
9-13 具有对称连接的管形扫描器的双重压电响应223
9-14 具有反对称连接的管形扫描器的双重压电响应224
9-15 管形扫描器双重压电响应的测量电路225
9-16 管形扫描器测到的双重压电响应225
第七节 共振频率226
第八节 退极化压电元件的再极化227
第十章 振动隔离229
第一节 基本概念229
10-1 具有一个自由度的振动系统及其传递函数230
第二节 环境振动234
10-2Hall-Sears也震计(HS-10-1)的示意图235
和工作机理235
10-3 实验室楼面的振动谱235
一、二级系统的分析236
第三节 悬挂弹簧236
二、弹簧的选择237
10-4 二级悬挂弹簧振动隔离系统237
10-5 二级振动隔离系统的传递函数238
三、涡流阻尼器239
10-7阻尼常数计算中的无量纲常数240
10-6 涡流阻尼器240
第四节 平板-弹性体堆垛系统240
10-8 堆板系统及其传递函数241
第五节 气动系统241
第一节 电流放大器243
第十一章 电子仪器与控制243
11-1电流放大器的两种基本型式244
一、热噪声与散粒噪声244
二、频率响应246
11-2 宽带电流放大器247
三、颤噪效应248
四、对数放大器249
11-3 输入电容对输出噪声的影响249
第二节 反馈电路250
11-4 对数放大器250
一、稳态响应251
11-5 STM反馈网络示意图252
二、瞬态响应253
11-6 具有积分补偿的简单反馈电子线路255
11-7 STM反馈系统的瞬态响应257
第三节 计算机接口258
一、自动化逼近259
11-8 计算机控制的基元259
第十二章 粗调定位器与STM设计261
第一节 “小爬虫”261
12-1 压电步进器——“小爬虫”262
第二节 杠杆运动——缩尺器263
12-2 袖珍STM263
12-3 具有双作用杠杆的STM264
第三节 单管STM265
12-4 单管STM266
第四节 弹簧运动缩尺器267
12-5 具有弹簧运动缩尺器的STM267
12-6 惯性步进器268
第五节 惯性步进器268
12-7 同心管STM270
第六节 “尺蠖”270
12-8 “尺蠖”271
12-9 具有“尺蠖”的STM272
第十三章 针尖的处理273
第一节 引言273
第二节 电化学法腐蚀针尖274
13-1 钨针尖的电化学腐蚀275
13-2 针尖曲率半径与切断时间的关系276
13-3 刚腐蚀好的W针尖的FIM像277
第三节 非原位针尖处理278
一、退火278
13-5 针尖退火方法279
13-4 W-O系统的相图279
13-6 场蒸发形成针尖280
二、场蒸发与可控淀积280
13-7电场下退火的针尖处理281
三、用电场退火281
四、原子的金属离子发射282
13-8 原子的金属离子发射与纳米针尖形成283
一、高电场处理284
13-9电场下针尖的原位锐化284
第四节 原位针尖处理284
13-10 电场锐化针尖的机理285
二、受控碰撞286
13-11 可控碰撞的针尖锐化机理286
第十四章 扫描隧道谱287
第一节 用于扫描隧道谱的电子仪器287
14-1 用于局域隧道谱的电子设备288
一、针尖DOS的作用289
第二节 观察到的隧道谱的本质289
二、测不准原理的考虑290
14-2 针尖电流的“照射面积”291
三、有限温度效应293
14-3 局域隧道谱与距离的关系293
第三节 用于谱研究的针尖处理294
14-4 用于隧道谱的针尖处理法295
第四节 Feenstra参量296
14-5 W的几个低密勒指数的表面结构296
14-6归一化隧道电导率的平均效应298
第五节 非原位确定针尖的DOS299
14-7 用可变间隙法的隧道谱299
14-8 具有单个突起原子的W针尖的实验场发射谱300
第六节 针尖DOS的原位确定301
14-9 记录下来的自发针尖再构的事例302
14-10 隧道谱的退卷积305
第十五章 原子力显微术306
第一节 引言306
15-1 原子力显微镜(AFM)307
第二节 针尖与悬臂308
15-2 与针尖一体的氮化硅悬梁的制造309
一、真空隧穿310
第三节 偏转的探测方法310
15-3 用于原子力显微术的微悬梁310
15-4 真空隧穿法检测悬梁的偏转311
二、力学共振311
15-5 通过力学共振检测力的梯度312
三、光学干涉测量法312
15-6 具有光学干涉仪的原子力显微镜313
15-7 利用光束偏转法检测悬梁偏转314
四、光束偏转314
15-8 超高真空条件下获得的NaCl的AFM像315
15-9 AFM的噪声特性316
第四节 液-固界面的AFM316
15-10 AFM用于电化学研究的流体池317
15-11 水下Au(111)的AFM像317
第十六章 应用实例318
第一节 表面结构的确定318
一、周期性结构318
16-1 Au(111)再构的He散射花样319
16-2 再构Au(111)表面的假想模型320
16-3 再构Au(111)的原子分辨STM像321
二、非周期性结构322
16-4 Au(111)的人字呢形再构和U形连接322
第二节 成核过程与晶体生长323
16-5 Au(111)上U形联接的原子结构324
16-6 Au(111)上0.11单分子层Ni的STM像325
第三节 超导体的局域隧道谱326
16-7 STM观察到的Abrikosov磁通晶格327
16-8 涡旋附近的隧道电导327
第四节 表面化学328
16-9 局部氧化的硅表面的STM形貌图329
16-10 带氧的Si(111)的形貌图和局域谱329
16-11氢化Si(100)表面的各种可能结构331
16-12 暴露氢以后Si(100)表面的形貌图331
16-13 STM对有机分子的成像332
第五节 有机分子332
第六节 电化学333
16-14 Au电极上Cu层的有序结构334
16-15 不同电解液中Au(111)上Cu吸附层的AFM像335
16-16 病毒感染活细胞的AFM观察336
第七节 生物学应用336
附录A 实波函数338
A-1 实球谐函数341
附录B 格林函数342
附录C 球变贝塞尔函数344
C-1球(形)变(形)贝塞尔函数346
D-1具有二维周期性的表面348
附录D 二维傅里叶级数348
附录E 平面群与不变函数352
E·1 平面群的简要综述352
E·2 不变函数353
E-1不同平面群之间的关系354
E-2平面群Ⅰ:单斜、正交和四方晶系的平面群355
E-3平面群Ⅱ:六角晶系的平面群356
E-4Si(110)表面:平面群p2gm的一个例子357
F·1 正应力与正应变359
附录F 弹性理论基础359
F-1法向应力与法向应变360
F·2 剪应力与剪应变360
F-2剪应力与剪应变361
F·3 梁的小偏转361
F-3梁的弯曲362
F-4一段梁的形变363
F·4 梁的振动364
F-5梁的振动365
F·5 扭转366
F-6圆杆的扭转366
F·6 螺旋弹簧367
F-7螺旋弹簧的刚性368
F·7 接触应力:赫兹公式368
F-8接触应力与接触应变369
附录G 拉普拉斯变换的简表370
H-1运算放大器(运放)371
附录H 运算放大器371
H-2运放的两个简单应用372
参考文献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