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方法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方法论
  • 刘明今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22408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66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5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方法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批评意识与方法3

第一章 文化历史意识3

第一节 泛文化批评3

一 先秦的文化评判3

二 汉及汉以后学术家的文化评判12

三 泛文化批评的方法论特征21

第二节 历史意识与批评25

一 以治观文26

二 史的建构38

三 探本溯源48

四 实录存史56

第三节 教化意识与批评59

一 《诗》的作用与文人创作的动机59

二 美刺与诗教的双向界定62

三 文学价值的游移67

四 教化情结72

一 才性论渊源79

第一节 人物品鉴与批评视界的转移79

第二章 人物品鉴意识79

二 人物品藻的影响83

三 文气说的意义86

四 才性论批评的发展89

第二节 才性论批评在方法论上的意义93

一 文学的定位93

二 创作心理的关注98

三 从教化之情到个性之情103

四 风格论的展开108

第三章 审美超越意识112

第一节 形而上的追求112

一 思想渊源112

二 重旨与余意120

三 诗境与诗道123

第二节 诸种超越131

一 教化美刺的超越132

二 情感的超越142

三 文词藻饰的超越148

第三节 审美超越的方法论意义156

一 从才性之品到人格精神之品156

二 范畴内涵的抽象化168

第四章 批评的自觉、自主意识176

第一节 批评的自觉意识176

一 “知音”的呼吁176

二 批评家的自觉180

三 批评方法的自觉186

第二节 批评的自主意识190

一 鉴无定识191

二 论必有识200

三 善读的提倡203

第二编 批评思维与方法215

第一章 体用不二215

第一节 即体即用217

一 文之为文的三相界定217

二 情、志、性灵异同辨226

第二节 因用致体237

一 文体论渊源238

二 刘勰的文体论240

三 词体的界定243

四 小说的界定247

五 戏剧的界定252

第二章 整体直觉254

第一节 类推与体悟255

一 类比外推255

二 体味批评261

三 启悟于无方273

第二节 批评的表述279

一 印象传达279

二 经验描述292

三 摘句褒贬300

第三章 通观整合307

第一节 集大成批评308

一 集大成思想308

二 弥纶群言310

一 从挚虞到刘勰320

第二节 批评范式的统合320

二 选家的统合322

三 诗话的统合326

第四章 圆融不执333

第一节 对待致中333

一 对待立义334

二 中和之思337

三 剥复之道344

第二节 消解破执347

一 消解性思维347

二 东坡文论的启示356

三 以禅说诗360

四 无迹而神365

第一节 知人论世方法界说373

一 知人论世的提出373

第一章 知人论世373

第三编 批评的具体方法373

二 知人论世说的理论特征376

第二节 汉魏六朝知人论世方法的展开378

一 经学家的实践378

二 史学家的实践382

三 才性论与知人论世385

第三节 唐宋时期知人论世方法的深化390

一 齐梁文风批判中方法的更新390

二 唐人文序的两种类型392

三 宋代作家论的新貌397

四 诗史说与杜诗编年403

五 本事的记载与论评409

第四节 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414

一 性灵派对知人论世说的开拓414

二 经世派对知人论世说的反拨421

三 史家之运用423

第二章 附辞会义431

第一节 早期的经典阐释432

一 断章取义434

二 诗可以兴437

三 以意逆志439

四 通其精微444

五 诗无达诘449

第二节 词意辨析452

一 比德说453

二 隐义的提出455

三 物象比附457

四 内外意推求464

五 意蕴赏析468

第三节 题旨发明470

一 诗歌题旨的综合探求471

二 戏曲小说的寓言探索483

三 戏曲小说的索隐批评488

第三章 品藻流别493

第一节 文情辞采的品藻流别494

一 品藻的溯源494

二 风气的形成497

三 品藻流别的三种类型504

第二节 品藻流别的深化509

一 辨味之品509

二 意新语工之品517

三 格调家数之品524

第四章 明体辨法531

第一节 义法批评532

一 义法的提出532

二 丽以则533

三 圆鉴区域,大判条例536

四 文章义法541

五 情事理之法548

第二节 格法批评550

一 界义与渊源550

二 唐代格式之学552

三 破格为法557

四 辨体求法56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