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邓小平理论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邓小平理论概论
  • 胡明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ISBN:780011728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09页
  • 主题词:邓小平理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邓小平理论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 录1

绪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

一、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核心与精髓9

一、邓小平理论的实质9

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11

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6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6

二、邓小平理论是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光辉旗帜19

第四节 正确对待邓小平理论22

第一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和认识论26

第一节 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论26

一、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27

二、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31

三、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34

第二节 以重视生产力为特征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35

一、发展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35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6

三、改革开放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39

四、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40

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40

五、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和根本任务41

六、发展生产力是解释和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各种42

问题的根本手段42

第三节 以试验为特征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3

一、“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43

二、搞试验,要有试验方案46

三、搞试验之前要“看准”46

四、搞试验要克服怕字,要有勇气,敢于冒风险48

五、搞试验要允许怀疑,但不争论,以事实说话51

六、搞试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认真总结52

经验52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56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56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61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提出的意义6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69

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69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70

三、科学地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72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7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76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理论与历史经验7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8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和基本特征82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8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8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7

二、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89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91

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94

五、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9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内容98

二、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99

第一节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01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101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战略101

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步骤104

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108

第二节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地区经济110

协调发展110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110

二、地区经济合理分布与协调发展116

第三节 提高经济效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18

一、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18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23

第四节 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128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28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134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36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13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38

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理论的贡献138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140

基本经济制度14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意义1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145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45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47

第三节 非公有制经济154

一、个体经济154

二、私营经济156

三、外资经济15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160

第一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160

原则和基本形式160

一、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16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162

三、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16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分配制度165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165

分配制度165

二、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167

三、人民的共同富裕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169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72

一、社会保障及其功能175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175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177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80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历史性选择180

一、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的一般原理180

二、计划经济的功过得失182

三、市场机制的功能和局限184

四、对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历史性选择186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框架189

六、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191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构件194

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200

三、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203

第三节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道路208

一、中国渐进性转轨方式的特点208

二、中国渐进性转轨方式的成功之处212

三、中国渐进性转轨方式存在的问题及214

留给人们的思考214

第八章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17

第一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217

一、民主及其发展的历史阶段217

二、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关系218

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219

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成就和发展前景220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23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223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228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33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233

第三节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236

一、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36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原则239

和评价标准239

第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45

第一节 依法治国是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245

一、邓小平法制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45

二、邓小平法制思想的基本特征248

三、邓小平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251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58

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内涵258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意义261

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思路2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内在统一267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辨证关系267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相结合269

的正确途径269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7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7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和理论形成27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76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27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282

指导方针、目标、内容28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28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283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286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87

第三节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294

一、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历史经验的总结295

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296

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要着眼于立296

四、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96

五、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同法制建设相结合297

第十一章 我国的外交战略与“一国两制”299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99

一、时代主题的转换299

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302

三、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305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和平外交310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310

二、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主权与安全312

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新型国家关系315

四、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18

第三节“一国两制”与祖国和平统一320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发展320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及其实践323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与现实意义329

第十二章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333

第一节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333

一、现代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333

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335

三、对外开放的关键是解放思想338

第二节 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342

一、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342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348

第三节 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水平352

一、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353

二、对外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354

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35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6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63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363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366

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366

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369

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37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力量386

一、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386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391

三、依靠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394

后 记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