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思想史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韦政通著 著
- 出版社: 水牛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80
- 标注页数:714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762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思想史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次1
自序1
第一章 绪论1
一 为什么要研读思想史1
二 治中国思想史的方法和难处5
三 哲学思想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9
四 历史的主观性与客观性12
五 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限制14
第二章 孔子以前的文化与思想21
一 中国文化的黎明22
二 殷代的社会与宗教26
三 周代文化的一般状况30
四 周代的宗教与道德35
(一)周代的宗教35
(二)周代的道德38
五 鲁文化的特征——礼41
六 人文思想44
(一)诗经的人文思想44
(二)尚书的人文思想46
(三)左传的人文思想47
七 人文主义先驱者49
(一)管仲50
(二)晏婴51
(三)郑子产51
(四)叔向52
甲篇 子学时代——思想的多元发展59
孔子——淮南子61
第三章 孔子61
一 怎样了解孔子62
二 传统的更新68
(一)宗教69
(二)经典70
(三)历史文化71
三 伦理的概念群73
(一)礼73
(二)仁74
(三)孝77
(四)礼、仁、孝的关系78
四 自我实现80
五 道德与政治83
六 人道社会的理想85
七 历史的地位89
第四章 墨子99
一 思想的特征100
二 对儒家的批评106
(一)天鬼之争107
(二)非礼108
(三)非乐110
(四)非命111
三 形式主义的爱112
四 尚同——一个乌托邦的政治构想116
五 社会改造121
六 墨学后期的发展125
(一)认识论127
(二)逻辑思想128
第五章 老子137
一 老学探源138
二 思想的特征141
(一)正言若反142
(二)返回自然144
(三)创造的反叛146
(一)道148
三 形上的概念群148
(二)道与自然151
(三)有与无152
四 反智及其问题154
五 无为的政治论158
六 和谐的社会论161
七 返朴归真的人生165
第六章 庄子175
一 传承与创造176
二 思想的特征181
(一)热爱生命182
(二)万物平等观184
(三)因任自然187
(一)本体论的意义189
三 道——形上学的意义189
(二)宇宙论的意义190
(三)道无所不在190
四 反智192
五 对现实世界的态度196
(一)厌恶人间的事197
(二)应世是出于不得已198
(三)治天下之道199
六 死生与物化200
七 人生的修养与境界204
(一)恬淡寡欲207
(二)虚静207
(三)坐忘208
第七章 惠施与公孙龙217
(一)庄子218
一 古籍中所见的惠施218
(二)荀子219
(三)韩非子220
(四)吕氏春秋221
(五)说苑223
(六)墨辩注224
(七)世说新语224
二 惠施思想的特征及其思想史的地位225
三 惠施思想十论228
四 公孙龙思想渊源问题233
五 惠施与公孙龙235
六 公孙龙五论242
(一)白马论242
(二)指物论245
(三)通变论247
(四)坚白论249
(五)名实论251
第八章 孟子255
一 孟子与孔子256
二 思想的特征258
(一)内在理性259
(二)天人合德260
(三)道德的理想主义262
三 伦理的概念263
(一)仁264
(二)义264
(三)孝266
四 心与性268
(一)心与性的概念意义268
(二)性善论270
(三)心性的工夫273
五 仁政与王道277
六 民本与革命282
七 道统观与历史观287
第九章 荀子299
一 荀子与孟子300
二 思想的特征303
(一)理智主义303
(二)礼义之统306
(三)天生人成307
(四)批判精神309
三 天论314
四 性恶论318
(一)性本身的意义只是自然和本能319
(二)性恶如何产生320
(三)用什么来消治恶性321
五 政治论323
(一)君道与臣道324
(二)富国与强国327
(三)贵民与革命328
六 认识论330
(一)能知与所知的探讨330
(二)知觉论331
(三)认识心本身的探讨331
七 逻辑思想:概念论333
(一)制名的功用和目的334
(二)同名异名之所由起335
(三)制名的原则和种类335
八 荀学的影响337
第十章 韩非子351
一 韩非与前期法家352
(三)商鞅353
(二)吴起353
(一)李悝353
(四)申不害355
(五)慎到356
二 思想的特征357
(一)反传统357
(二)变的史观359
(三)现实主义的政治观361
三 人性论362
四 反智365
五 法368
(一)法是唯一的标准369
(二)法是公布的法命369
(三)法的统一性与公平性370
(四)法的强制性372
六 术373
七 势375
八 社会政策378
第十一章 混合与变化:先秦思想的终局389
一 过渡时期的思想趋向391
(一)混合391
(二)变化393
(三)统一395
二 易传397
(一)易传提要397
(二)宇宙论399
(三)天人关系402
(四)有关变化的理论403
三 礼记405
(一)礼记提要405
(二)礼记中的荀子414
(三)礼记中的法家成分416
(四)礼记中的阴阳家思想418
四 吕氏春秋421
(一)内容提要421
(二)吕氏春秋中的阴阳家思想424
(三)吕氏春秋中的道家思想426
(四)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429
(五)吕氏春秋中的墨家思想433
(六)吕氏春秋中的法家思想433
(七)吕氏春秋中的名家思想434
五 淮南子435
(一)内容提要435
(二)淮南子中的阴阳家思想436
(三)淮南子中儒、道的对立439
(四)淮南子中道、儒、法思想的混合440
乙篇 儒学的制度化与玄学的兴起449
董仲舒——范缜451
第十二章 董仲舒451
一 尊儒运动453
(一)尊儒运动前儒者的活动与运动的经过453
(二)儒家所以能独尊的原因457
(三)独尊的意义及其影响459
二 董仲舒与先秦儒学461
(一)人性与教化462
(二)君民关系463
(三)心性464
三 天人关系466
四 道德论472
五 政治与经济476
六 人性论480
七 历史哲学485
第十三章 扬雄495
一 思想史上的价值497
二 太玄501
三 尊孔505
四 儒学508
五 学习理论512
六 批评精神515
(一)疾虚妄516
(二)评诸子517
第十四章 王充525
一 影响王充的人物526
(一)桓谭527
(二)扬雄528
二 天道自然与天人不应530
(一)方法的建立535
三 方法论与认知特性535
(二)认知特性的探讨538
四 批评之一:疾虚妄542
五 批评之二:评诸子547
(一)儒家548
(二)道家550
(三)墨家550
(四)名家551
(五)法家552
(六)阴阳家553
六 人性论554
七 命运的探讨557
第十五章 崔实、王符、仲长统569
一 三个批评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571
二 三个批评家的客观环境574
三 崔实576
四 王符581
五 仲长统586
第十六章 玄学的兴起与演变599
一 玄学兴起的历史背景601
(一)清议与清谈601
(二)社会政治的原因603
(三)经学与玄谈604
(四)思想史的内在理路605
二 玄学的内涵与特征607
三 玄学的演变613
第十七章 何晏与王弼621
一 何、王之间622
二 何晏的思想626
(一)论语集解举例627
(二)道与无628
(一)玄学的方法633
三 王弼的思想633
(二)本体论636
(三)宇宙论639
第十八章 阮籍与嵇康645
一 七贤与阮、嵇之间647
二 阮籍的生活与思想651
(一)阮籍的生活652
(二)阮籍的思想655
三 嵇康的生活与思想658
(一)嵇康的生活659
(二)嵇康的思想660
第十九章 向秀与郭象673
一 向、郭注庄的疑案674
二 向、郭的思想678
(一)从自然到独化678
(二)人生论683
(三)政治论686
第二十章 范缜695
一 神灭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697
二 范缜的辟佛和他的神灭论702
目次715
丙篇 佛学时代715
初入——慧能717
第二十一章 佛教的兴起717
一 佛教初入719
二 兴起的外在原因720
三 般若学与玄学724
(一)格义725
(二)般若学三派729
四 道安737
(一)思想739
(二)地位与贡献740
五 慧远742
(一)思想743
(二)地位与贡献745
第二十二章 僧肇751
一 对般若三派的批评752
二 物不迁论756
三 不真空论760
四 般若无知论765
第二十三章 竺道生769
一 传承与开展771
二 佛性问题777
三 顿悟工夫780
四 道生在思想史上的地位785
第二十四章 智?791
一 思想的传承793
二 思想的特征797
(一)定慧双修797
(二)统会的精神798
(三)理论的烦琐800
三 判教论801
(一)五时801
(二)八教803
四 三观、三谛808
五 止观论812
第二十五章 法藏821
一 思想的传承823
二 思想的特征827
(一)从智?思想三特征看法藏827
(二)再从法藏思想体系本身看830
三 判教论832
(一)小乘教835
(二)大乘始教836
(三)大乘终教836
(四)顿教837
(五)圆教837
四 法界论840
(一)法界缘起841
(二)四法界842
(三)十玄门844
四 六相848
第二十六章 玄奘855
一 思想的传承857
二 思想的特征861
(一)与智?法藏对比着看863
(二)再就玄奘唯识思想本身看864
三 唯识与唯识观866
四 八识的探究875
(一)八识的差别875
(二)种子与熏习879
五 转识成智883
第二十七章 慧能893
一 禅宗的兴起及初期的演变895
(一)禅宗兴起的原因896
(二)禅宗早期的演变899
二 思想的特征903
(一)植根于中国传统903
(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905
(三)定慧不二907
三 顿与渐908
四 心与性911
丁篇 儒学的复兴919
韩愈——戴震921
第二十八章 新儒学的背景及其先驱者921
一 新儒学正名和它的思想特征923
二 佛学时代的儒学929
三 唐初的儒术933
四 佛教与新儒学936
五 韩愈944
(一)生平944
(二)道统论946
(三)排佛论948
(四)性命论951
六 李翱955
(一)生平955
(二)李翱在新儒学史中的地位957
(三)复性书要义959
第二十九章 刘禹锡967
一 天论思想的引发者:韩愈与柳宗元968
二 天论与荀子972
第三十章 李觏981
一 历史背景与思想传承982
(一)历史背景983
(二)思想传承986
二 思想特征987
三 社会的乌托邦990
四 礼论与荀子994
五 玄学的解放997
第三十一章 王安石1003
一 王安石与孔孟1005
二 思想特征1012
三 变法的思想根据1017
四 宇宙论1020
五 人性论1025
第三十二章 邵雍1039
一 思想传承1040
二 思想特征1042
三 思想方法1044
四 天人之学1048
五 历史观1050
第三十三章 周敦颐1055
一 太极图说与通书的关系1057
二 诚——形上的意义1061
三 人生问题1065
(一)道德伦理1065
(二)善恶1066
(三)修养工夫1068
四 周敦颐与先秦儒学1072
第三十四章 张载1077
一 苦学的历程1079
二 气属形上抑形下之辨1083
三 天人合一论1089
四 心性论1093
五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099
六 德性之知与闻见之知1104
第三十五章 程颢与程颐1113
一 明道和伊川的异同1116
二 明道的思想1121
(一)道与理1121
(二)心与性1125
(三)论仁1129
三 伊川的思想1132
(一)理与气1133
(二)心与性1135
(三)格物、穷理、敬1139
第三十六章 朱熹1151
一 朱熹与先秦儒学1154
二 朱熹与程颐1160
三 理气论1163
一 思想变化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1164
四 心性论1168
五 格物致知1173
第三十七章 陆九渊1183
一 思想史上的地位1184
二 象山与朱熹1187
三 发明本心1192
四 格物说1194
五 民本思想1198
第三十八章 陈亮与叶适1205
一 二人的关系与思想异同1208
二 陈亮的思想1210
(一)对理学的批评1212
(二)事功主义1216
(三)与朱熹争论三代与汉唐1217
三 叶适的思想1221
(一)宋弱之故与国家的根本问题1221
(二)对新旧儒学的批评1224
第三十九章 王守仁1231
一 阳明与白沙、象山1233
二 阳明与朱熹1239
三 知行问题1244
四 良知与致良如1250
第四十章 明末清初思想的变化及其新趋向1263
二 明末清初思想的新趋向1270
(二)道器非二与离器无道1272
(一)气一元论1272
(三)人欲即天理1273
(四)气质是善1273
(五)重视知识1274
(六)重视功利与实用1275
(七)重视民生1276
(八)重商1277
(九)反君主专制1278
(十)革命1279
第四十一章 黄宗羲1287
一 由智达德1289
二 民本思想的发皇1293
(一)从人民方面看1294
(二)从臣子方面看1296
(三)从君臣关系看1296
(四)从法方面看1298
(五)民本理想的大敌与专制之害1299
第四十二章 方以智1305
一 思想上的地位1307
二 思想的主要特征——重智1312
三 认识论1317
四 宇宙观1322
五 对中西文化的态度1326
第四十三章 顾炎武1333
一 尊理学黜心学1335
二 清学的开山者与理学的实践者1342
三 社会风气的诊断与改造1345
四 政治思想1348
第四十四章 王夫之1357
一 船山与横渠1359
二 气化的宇宙论1364
三 气化的人性论1370
四 历史思想1375
第四十五章 李颙1383
一 二曲其人1385
二 对宋明儒学的态度:整合朱、陆(王)1388
三 灵原、气质、善恶1393
四 独处的功夫1396
第四十六章 颜元1407
一 思想的特征:习、行、动1409
二 理学的反动1414
三 驳宋儒气质性恶说1418
第四十七章 戴震1425
一 东原与朱熹、荀子1427
二 血气、心知1434
三 理、欲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