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中国人口六十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中国人口六十年](https://www.shukui.net/cover/32/30203499.jpg)
- 路遇,翟振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 ISBN:978751010046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1186页
- 文件大小:89MB
- 文件页数:1230页
- 主题词:人口-工作-成就-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中国人口六十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1
第一节 人口学科学体系1
一、人口学科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二、本书人口学科学体系结构6
第二节 中国人口转变16
一、人口转变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6
二、20世纪中叶——中国人口转变的起始时间19
三、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前期阶段26
四、20世纪70~90年代——中国人口转变的深入阶段27
五、21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口转变的后期阶段29
第三节 新中国人口发展中的几个问题33
一、新中国人口问题与中国历史人口33
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中国人口问题35
三、“左”倾错误与中国人口发展38
四、实行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41
五、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人口问题44
六、中国人口现代化问题46
第二章 人口规模51
第一节 20世纪50年代人口规模迅速膨胀52
一、人口总数从估计值到准确结果52
二、令人堪忧的人口压力53
三、20世纪50年代人口增长的趋势54
四、关于中国人口规模的争论55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大起大落59
一、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规模总量减少59
二、人口增长的补偿性回升61
三、1964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及比较62
四、“文革”中人口规模的再度急剧膨胀66
五、人口规模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压力67
第三节 20世纪70年代人口规模增长由快向慢转变68
一、社会对人口压力的反应——计划生育运动68
二、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人口净增量逐年下降70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71
四、人口增长变化的解释71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人口增长的波动与反复73
一、“控制人口规模”急刹车的社会效应74
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75
三、控制人口增长过程中的曲折76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人口规模的增长发生了方向性改变80
一、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80
二、人口规模由实质性增长转变为惯性增长81
三、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量的估计与修正84
四、中国人口控制的成效85
第六节 2000~2008年人口规模已进入持续惯性增长阶段85
一、2000年人口普查中关于人口规模的统计结果86
二、2000~2008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平稳下降88
三、中国人口规模控制的成本与代价90
历史的结论91
第三章 妇女生育水平94
第一节 生育水平的转变99
一、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高生育水平时期102
二、20世纪70年代的生育水平下降时期105
三、20世纪80年代的生育水平徘徊时期107
四、20世纪90年代后的低生育水平稳定时期108
五、稳定当前的低生育水平任重道远112
第二节 生育模式的演变114
第三节 妇女生育水平的转变特点119
一、转变迅速性120
二、外部干预性121
三、不彻底性122
四、不稳定性122
五、不平衡性123
第四节 妇女生育转变的原因125
历史的结论128
一、正确的理论指导是实现生育转变的基础128
二、完善的生育政策是降低生育水平的关键129
三、中国生育转变对世界人口发展做出了贡献130
四、生育转变后的人口问题需要统筹解决130
第四章 人口死亡水平132
第一节 旧中国的人口死亡状况132
一、粗死亡率133
二、平均预期寿命134
三、婴儿死亡率135
四、死亡原因135
第二节 60年来的人口死亡变动138
一、死亡率迅速下降期(1949~1957年)139
二、死亡率变化的反复期(1958~1965年)140
三、死亡率的稳定下降期(1966~1981年)142
四、迈入人口低死亡率时期(1982~2008年)145
第三节 城乡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46
一、城镇人口死亡率146
二、农村人口死亡率148
第四节 地区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50
一、东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150
二、中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151
三、西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152
四、人口死亡率的地区差别153
第五节 各民族人口死亡率154
一、各民族人口死亡率及其变动155
二、各民族人口预期寿命及其变动156
历史的结论161
第五章 人口身体健康素质163
第一节 人口生长发育水平163
第二节 人口寿命174
一、预期寿命的动态变化174
二、去死因寿命的动态变化181
三、寿命表死亡概率及生存人数的动态变化183
第三节 婴幼儿死亡率184
一、婴幼儿死亡率总体变化185
二、婴幼儿死亡的分布差别187
三、婴幼儿死亡原因198
四、挑战与展望200
第四节 人口粗死亡率201
一、人口粗死亡率202
二、死因构成和顺位204
三、死因别死亡率207
四、潜在寿命损失率211
第五节 疾病与残疾213
一、发病与患病213
二、残疾现患率和残疾构成221
第六节 身体健康素质影响因素224
一、政策与体制224
二、经济水平和卫生投入225
三、生态环境225
四、遗传因素226
五、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226
六、科学技术和教育程度226
历史的结论227
第六章 人口教育科技素质229
第一节 初显成效时期(1949~1965年)230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17年教育科技事业的调整和发展230
二、扫盲工作的显著成效232
三、受教育人口的迅速增加235
四、科学技术队伍的发展壮大243
第二节 遭受挫折时期(1966~1976年)245
一、教育科技事业遭受的严重冲击245
二、一代新文盲产生247
三、受教育人口质量下降247
第三节 稳步提高时期(1977~2009年)251
一、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251
二、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253
三、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大幅度提高256
四、蓬勃发展的科学技术队伍274
历史的结论279
第七章 人口性别结构284
第一节 人口性别结构变动中的常用指标概念287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时的人口性别结构状况289
第三节 20世纪50~6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293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295
第五节 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01
第六节 20世纪90年代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09
第七节 21世纪前10年的人口性别结构变动317
历史的结论318
第八章 人口年龄结构321
第一节 人口年龄结构的总体变迁321
一、人口年龄结构的定义和分类321
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322
三、老年人口总量和比例的变化32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年龄结构325
第三节 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28
第四节 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32
第五节 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36
第六节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人口年龄结构339
第七节 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344
历史的结论345
第九章 人口地理分布348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促成活跃的人口再分布(1949~1958年)349
一、人口分布变动的基本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349
二、人口分布变动较突出的代表性省区353
三、人口分布变动的社会经济效益355
第二节 经济困难时期人口分布不正常的波动(1959~1961年)356
一、暂时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经济形势的影响356
二、经济困难对不同地区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的影响358
三、三年困难时期中国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363
第三节 政策因素促使人口分布重心移向内地边疆(1962~1978年)364
一、中国人口自然变动的地区差异有所扩大364
二、人口迁移加快了内地边疆的人口发展速度366
三、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及其评价369
第四节 新时期人口地理分布的新格局(1979~2008年)373
一、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大环境的深刻变化373
二、人口分布格局变动的主要特点376
三、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变动的影响分析382
历史的结论384
第十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393
一、本章的有关概念及重点考察、研究的对象394
二、本章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395
第一节 人口可自由迁移 以农村人口迁移为主(1949~1957年)396
一、恢复时期(1949~1952年)的人口迁移397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的人口迁移400
第二节 人口迁移潮起潮落(1958~1965年)405
一、“大跃进”时期(1958~1960年)的人口迁移405
二、“二五”计划后半期和调整期(1961~1965年)的人口迁移408
第三节 非经济迁移构成人口迁移主流(1966~1977年)415
一、以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人口迁移416
二、主要以思想改造及拨乱反正为目的人口迁移417
第四节 “民工潮”、“出国潮”蓬勃兴起(1978~2008年)425
一、人口迁移逐步趋强并渐显高度活跃态势425
二、农村人口的非户籍乡—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429
三、迁移原因及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431
四、人口迁移流动的城乡—区域模式出现新的变化434
五、两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口迁移流动类型:工程移民与“出国潮”437
历史的结论444
一、改革前后,人口迁移流动发生重大变化444
二、教训、经验与改革446
三、21世纪人口迁移流动趋势展望447
第十一章 人口城市化450
第一节 平稳城市化时期(1949~1957年)451
一、政治经济形势451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452
第二节 城市化虚涨与挫折时期(1958~1965年)457
一、政治经济形势457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458
第三节 城市化停滞时期(1966~1977年)462
一、政治经济形势462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464
第四节 加速城市化时期(1978~1992年)468
一、政治经济形势468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470
第五节 高速城市化时期(1993~2007年)476
一、政治经济形势476
二、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478
历史的结论482
一、新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482
二、新中国人口城市化的启示487
附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主要数据489
第十二章 婚姻人口492
第一节 结婚492
一、结婚率492
二、初婚496
三、再婚503
第二节 未婚和终身不婚506
一、未婚506
二、终身不婚512
第三节 离婚514
一、粗离婚率514
二、离婚人口基本特征521
第四节 丧偶524
一、丧偶率524
二、丧偶人口基本特征527
第五节 夫妻年龄差及婚姻挤压530
一、夫妻年龄差530
二、婚姻挤压534
历史的结论536
第十三章 家庭人口540
第一节 新中国家庭户的类别比例分布及其变化542
一、按户内亲属关系结构的类别比例的分布及其变化542
二、按户内人数和户内代数的类别比例分布及其变化544
第二节 新中国平均户规模的发展变化546
一、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两大阶段548
二、平均户规模扩张阶段中的两个特殊时期549
三、新中国60年平均户规模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554
四、若干年份户均人口结构变化的比较555
第三节 中国人口立户模式的特点和水平558
一、中国家庭户人口性别年龄别户主率的主要特点559
二、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户主率模式的比较561
三、分化立户水平的国际比较562
四、中国1990年市镇县性别年龄别户主率模式的比较564
五、中国1990年市镇县人口分家立户水平的总体比较566
第四节 中国人口立户水平的变化动态568
一、中国1950~1980年之间若干年份立户水平的间接标准化比较569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户主率水平的直接标准化比较571
第五节 中国家庭的养老功能578
一、从人口按年龄在不同家庭类型中的分布比例看家庭养老的重要性578
二、老年人口的户居状况变化582
三、市镇县老年人口户居安排的差异及变化趋势584
四、老年人户居类型的人口影响因素585
五、20世纪90年代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交流状况587
历史的结论590
一、新中国60年来平均户规模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人口结构的变化590
二、中国人口立户模式和立户水平基本稳定591
三、中国人口分化立户水平的阶段性变化591
四、中国家庭代际关系对于养老保障仍十分重要592
第十四章 少数民族人口593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594
一、旧中国的少数民族及其人口特点594
二、新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地位和人口数量的巨变595
三、各民族人口变动的原因601
四、对策与建议602
第二节 人口分布及其变动603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地区分布603
二、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及其变动605
三、省(区、市)民族人口的构成610
第三节 性别年龄构成612
一、性别构成的特点与变化612
二、各民族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与良性转变615
第四节 婚姻、家庭620
一、婚姻621
二、家庭628
第五节 出生率与生育率的变化631
一、出生人数与出生率的变化631
二、出生孩次构成的变化633
三、总和生育率的变化634
四、生育模式的加速转变637
五、早育率的变化640
六、子女存活率的变化与差异641
第六节 受教育水平的变化643
一、各民族受教育水平的变化643
二、各民族成人文盲下降647
历史的结论652
第十五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655
第一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状况657
一、劳动力资源和劳动适龄人口657
二、劳动适龄人口总量与变化659
三、劳动适龄人口的性别与年龄构成660
四、劳动适龄人口的地区差异661
第二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利用662
一、新中国成立初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662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663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665
四、改革发展时期(1977~2009年)666
五、1982年以来的劳动力资源利用669
第三节 新中国的劳动力资源配置675
一、新中国成立初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675
二、“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678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680
四、改革前期(1977~1988年)681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2年)684
六、全面市场化时期(2003~2009年)689
第四节 新中国的就业695
一、新中国成立初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695
二、“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6年)697
三、“文革”时期(1966~1976年)699
四、改革前期(1977~1988年)700
五、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时期(1988~2002年)703
六、全面市场化时期(2003~2009年)711
历史的结论718
第十六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723
第一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问题的历史债务和隐性再累积(1949~1957年)723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和历史债务723
二、生态环境的局部修复和保护725
三、人口高增长压力和资源环境问题的隐性再累积726
第二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的凸显和全面加剧(1958~1971年)729
一、1958年大跃进导致资源环境恶化729
二、1959~1961年的人口生态状况730
三、十年动乱开始导致生态危机全面加剧731
四、人均耕地锐减,人地关系日趋紧张732
第三节 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继续恶化和行动转折(1972~1977年)733
一、人口与资源环境危机继续加剧733
二、重大决策失误导致的损失736
三、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政策终于启动737
第四节 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显(1978~1989年)739
一、两项基本国策的确立739
二、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人口压力加重740
三、资源环境问题的再凸显:第三次环境恶化742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1990~2000年)74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748
二、人口控制的成效及其资源和环境效益750
三、环境保护的进展753
四、人口与资源环境形势依然严峻757
第六节 科学发展观统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01~2008年)763
一、“非典”事件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催生科学发展观763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764
三、峰极相逼的危机和转机767
历史的结论769
第十七章 计划生育事业772
第一节 提出计划生育772
一、20世纪50年代前期的社会经济状况与节制生育的提出772
二、中共中央第一次发出关于节制生育文件775
三、社会知名人士积极提倡节制生育776
四、毛泽东提出“计划生育”的概念779
五、初步开展节制生育781
六、节育活动遭受挫折783
第二节 以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为重点开展计划生育785
一、加强计划生育的领导,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领导人发出一系列指示785
二、建立计划生育工作机构789
三、以城市为重点,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展开790
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793
第三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全面实行796
一、计划生育再次发动796
二、人口增长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晚、稀、少”生育政策形成798
三、加强计划生育组织建设、避孕药具生产供应、节育技术服务800
四、计划生育宣传教育,避孕节育活动在城乡全面展开,控制人口增长成绩显著802
五、人口学术活动复生,两种生产理论成为开展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803
六、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的国际交往与合作804
第四节 实行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805
一、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805
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计划生育法规807
三、研究制定人口规划和控制目标809
四、计划生育组织建设、科学技术、国际交往进一步加强810
五、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总结推广“三为主”经验812
六、成立计划生育协会、人口学会、人口福利基金会814
第五节 计划生育持续稳定健康发展815
一、中央坚持不懈地加强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816
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形成和完善820
三、总结“三结合”经验,把利益导向机制引入计划生育工作822
四、计划生育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以避孕节育为主要内容的优质服务全面开展825
五、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计划统计、国际交往等项工作有更大的发展,非政府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827
第六节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计划生育推向前进833
一、中央对新世纪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做出部署833
二、加强人口与发展研究836
三、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利益导向机制837
四、深化宣传教育,提高服务水平840
五、加强基础工作,推进信息化建设841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843
七、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844
历史的结论846
第十八章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851
第一节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852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852
二、主要调查结果854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856
四、主要收获856
第二节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857
一、普查的组织实施858
二、主要调查结果860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861
四、主要收获861
第三节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862
一、普查的主要特点和组织实施862
二、主要调查结果864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866
四、主要收获868
第四节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871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872
二、主要数据874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877
四、主要收获879
第五节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883
一、普查的特点和组织实施883
二、主要数据885
三、主要数据质量评估888
四、主要收获889
第六节 人口抽样调查891
一、定期的人口抽样调查891
二、开展专项抽样调查895
历史的结论907
第十九章 户籍管理制度911
第一节 户口登记制度的形成911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911
二、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913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916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建立与完善918
一、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酝酿与试行918
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正式确立919
三、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逐步完善920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颁布921
五、居民身份证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923
第三节 户口统计制度的演变924
一、户口统计体制的演变924
二、户口统计以户口登记为基础928
三、户口统计以报表制度为主渠道930
四、对户口统计年报质量的检验931
第四节 户口迁移制度的发展933
一、户口迁移制度以控制城镇人口规模为特征933
二、户口迁移制度的政策、法律依据937
三、户口迁移制度的实施939
四、“农转非”控制指标的形成941
第五节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稳步推进944
一、户口迁移政策的逐步放开944
二、“农转非”控制办法的调整947
三、流动人口管理逐步纳入法制轨道949
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积极探索950
五、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951
六、人口信息管理的现代化进程952
历史的结论953
一、户籍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功绩,也存在一定的缺陷953
二、户籍管理制度不断变革的基本动因955
三、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正确发展方向958
第二十章 新中国领导者人口思想961
第一节 毛泽东人口思想961
一、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961
二、人口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963
三、人口非控制不行,要有计划地生育965
四、实行计划生育,一要政府认真抓,二要坚持群众路线966
五、提倡男女平等,改变重男轻女风俗968
六、人口素质应该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969
第二节 周恩来人口思想970
一、计划生育是伟大的事业970
二、把人口生产纳入国家计划973
三、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974
四、搞好避孕药具的研制工作976
第三节 邓小平人口思想977
一、人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最大的难题977
二、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978
三、人均水平的重要意义980
四、计划生育是中国的基本国策981
五、努力提高人口素质983
六、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是对人类发展的贡献985
第四节 江泽民人口思想986
一、充分认识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986
二、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989
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属于政府调控职能993
四、建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994
五、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坚持群众路线997
六、综合治理人口问题998
七、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生育文化1003
第五节 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1004
第二十一章 人口科学研究进展1007
第一节 1949~2008年中国人口研究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1007
一、1949~1957年:初期探索阶段1008
二、1957~1977年:挫折和相对停滞阶段1010
三、1977~1982年:复苏和重新探索阶段1012
四、1982~1992年:日趋繁荣和学科建设阶段1015
五、1992~2000年:扩展与深化阶段1018
六、2000~2008年:融合与创新阶段1021
第二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上)1025
一、控制人口增长研究1025
二、生育和生育率研究1030
三、死亡和死亡率研究1038
四、人口素质研究1043
第三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中)1047
一、人口老龄化理论研究1047
二、女性人口理论研究1052
三、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理论研究1056
四、家庭人口学研究1065
第四节 人口科学研究重点进展(专题研究·下)1069
一、人口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1069
二、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1075
三、民族人口学研究1079
四、历史人口学研究1083
第二十二章 人口大事记1092
主要参考著作1169
作者简介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