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村社会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村社会学 第2版
  • 朱启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1954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30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农村社会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村社会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

一、中外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2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内容4

三、农村社会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7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9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10

二、农村社会学的发展13

三、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5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24

一、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24

二、农村社会学为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26

第二章 农民特征与新型农民培养29

第一节 农民的内涵与特征29

一、农民的内涵29

二、中国农民的特征31

三、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34

第二节 农民生活方式38

一、农民生活方式的内涵38

二、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9

三、农民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41

第三节 农民分层与社会流动47

一、社会分层理论47

二、中国农民的分化与分层51

三、农民社会流动56

第四节 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养58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58

二、新型农民的主要类型61

三、培养新型农民的途径63

第三章 农业特征与农业功能67

第一节 农业的内涵和特征67

一、农业的发展阶段与内涵67

二、农业的基本特征71

第二节 农业的社会功能77

一、农业的经济功能77

二、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79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82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特征82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84

第四章 农村组织与村落文化92

第一节 农村社会与农村社区92

一、农村社会的特征92

二、农村社区内涵及理论96

三、农村社区发展100

第二节 农村家庭与家族103

一、家庭的概念和农村家庭的特点103

二、当代中国农村家庭的变迁107

三、农村家族110

第三节 农村社区组织建设与创新114

一、农村社区组织的含义及要素115

二、农村社区组织的分类及功能117

三、农村社区组织创新121

第四节 村落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124

一、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基本特征124

二、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功能及变迁127

三、文明乡风建设130

第五章 城乡关系与城乡统筹139

第一节 城乡关系概述139

一、城乡关系演变139

二、我国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144

第二节 城乡关系理论与城乡统筹149

一、关于城乡发展关系的理论149

二、城乡统筹的原则152

三、城乡统筹的内容154

四、城乡统筹的措施156

第三节 农村城镇化161

一、城镇和城镇化161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历程165

三、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措施169

第六章 农村社会问题分析原理174

第一节 农村社会问题概述175

一、关于农村社会问题的定义175

二、关于农村社会问题的类型177

第二节 农村社会问题分析179

一、关于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目的179

二、关于农村社会问题的理论180

三、社会问题的分析过程与方法189

第三节 农村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对策194

一、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条件195

二、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原则196

三、解决农村社会问题的对策方案200

第七章 农村制度及创新203

第一节 农村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03

一、农村制度的概念203

二、农村制度的特点205

第二节 农村制度的类型和功能206

一、农村制度的类型206

二、农村制度的功能211

第三节 制度变迁与发展理论213

一、马克思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理论213

二、韦伯“理性化”视野中的权威类型学说214

三、哈耶克的“扩展秩序”理论215

四、伯尔曼和泰格的法律变迁学说216

五、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217

第四节 农村制度的设置与创新219

一、农村制度的设置219

二、农村制度设置原则和方法221

三、农村制度设置程序222

第八章 农村发展及规划226

第一节 农村发展概述226

一、农村发展的内涵226

二、农村发展的基本内容228

三、农村发展的主要理论232

第二节 农村社会发展指标233

一、社会指标的内涵、功能及类型233

二、农村社会发展指标体系246

第三节 农村发展规划250

一、农村发展规划的概念250

二、农村发展规划的内容251

三、我国农村发展规划的历史沿革及问题252

四、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254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260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概述260

一、新农村建设的背景260

二、新农村的内涵和特点263

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268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依据272

一、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272

二、科学发展观与五个统筹理论273

三、“两个趋向”的重要判断275

四、农业作为公共产品理论的提出276

第三节 农村建设的实践与基本理念277

一、国外农村发展的经验278

二、中国农村建设的历程及经验281

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理念284

第十章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294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般原理294

一、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概念294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297

三、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298

四、农村社会学的研究视角303

第二节 农村社会研究的具体方法304

一、实地研究304

二、个案研究309

三、调查研究311

四、实地研究和抽样调查研究的比较313

第三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资料收集方法315

一、观察法315

二、访谈法316

三、文献法319

第四节 农村社会学的参与式研究方法320

一、参与式研究的理念320

二、参与式研究方法的主要工具及实施步骤32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