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界中的不亲和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界中的不亲和性
  • 马静芳,安彩泰编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4241044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384页
  • 主题词:植物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界中的不亲和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3

第一节 生物世界多样性的形成3

第二节 植物不亲和性的概念及研究史略4

第三节 自交不亲和植物的分布7

第四节 不亲和系统的分类8

第五节 三个主要不亲和系统的细胞学和遗传学特点9

第六节 植物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对遗传学的贡献15

第七节 植物不亲和性和人类生产生活16

第二章 植物不亲和性的进化19

第一节 自交不亲和性和自交亲和性的进化关系19

第二节 单基因和多基因不亲和系统的进化关系22

第三节 配子体和孢子体不亲和系统的进化关系25

第四节 异型性不亲和性和同型性不亲和性的进化关系27

第五节 植物界远亲繁殖系统的系统发生28

第六节S等位基因系统的进化和解除35

第三章 不亲和反应的细胞学和生理学35

第一节 花粉的细微结构和生理35

第二节 柱头细胞的结构和生理40

第三节 花粉和柱头相互识别42

第四节 亲和性反应中的物质转输和代谢活性47

第五节 自花花粉和异源花粉共同授粉时的竞争性51

第六节 性别表现程度的多型性和自交亲和性53

第四章 不亲和性的分子遗传学57

第一节 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57

第二节 茄科等配子体自交不亲和的分子遗传学60

第三节 十字花科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的分子遗传学69

第四节 主要结论和问题73

第五章S基因多态性的群体遗传学75

第一节 配子体不亲和群体的一般特征75

第二节 群体中的随机交配和等位基因平衡75

第三节 单基因座配子体不亲和群体中S等位基因数及其频率的分析80

第四节 根据样本资料估计群体中的等位基因数84

第五节 双基因座配子体不亲和群体中S等位基因数及其频率的分析90

第六节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小群体中的交配有效性92

第七节 孢子体自交不亲和群体中等位基因数及其频率估计问题94

第六章S基因所在连锁群定位96

第一节 引言96

第二节 影响被测株自交和测交后代中标记性状比例的因素96

第三节S基因与标记性状连锁分析的理论模型97

第四节 利用标记性状进行S基因定位的例子101

第五节 自交不亲和双基因连锁的双亲联合测验105

第六节 若干植物种S基因所在连锁群定位108

第七章 种间杂交不亲和性112

第一节 单向不亲和性的普遍性112

第二节 种间杂交不亲和性的两个特殊例子116

第三节 种间杂交不亲和性与自交亲和性的进化问题117

第四节 种间不亲和性的生理118

第五节 种间单向不亲和性的遗传控制及协调机理学说119

第八章 不亲和性的变异122

第一节S基因座是个多单元复合体122

第二节 不亲和性诱变的研究方法123

第三节 人工诱变产生的自交亲和变异类型127

第四节新S等位基因的产生131

第五节 假自交亲和性132

第九章 不亲和性遗传研究中的双列杂交分析法135

第一节 概论135

第二节 双列杂交分析中的细胞学方法137

第三节 配子体不亲和系统的遗传分析140

第四节 孢子体不亲和系统的遗传分析143

第五节 离体双列杂交分析149

第十章 不亲和性遗传研究的其他分析方法152

第一节 用群体遗传学方法Ⅰ分析不亲和性的遗传152

第二节 群体遗传学方法 Ⅱ:利用遗传标记分析配子体不亲和基因型156

第三节 多倍体配子体自交不亲和性基因型的分析方法160

第四节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析S基因型中的应用164

第十一章 自交不亲和性的利用166

第一节 概况166

第二节 对自交不亲和系作为杂种亲本的基本要求167

第三节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途径170

第四节 自交不亲和材料纯合度的鉴定171

第五节 利用SI系生产杂交种的方法172

第六节 制约杂种率的因素和杂种率数学模型及杂种中S等位基因有效性和稳定性分析176

第七节 提高杂种率的实际措施180

第十二章 自交不亲和性的克服和自交不亲和材料繁殖182

第一节用NaCl克服芸薹属植物的自交不亲和性182

第二节C02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效果187

第三节 一些有机化合物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效应188

第四节 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物理机械方法189

第五节 异源亲和花粉诱导克服自交不亲和性190

第六节 建立特殊的SI系繁殖系统191

第十三章 异型不亲和植物195

第一节 报春花科(Primulaceae)196

第二节 蓼科(Polygonaceae )197

第三节 亚麻科(Linaceae)200

第四节 白花丹科(蓝雪科Plumbaginaceae )202

第五节 牛栓藤科(Connaraceae )203

第六节 千屈菜科(Lythraceae )203

第七节 酢浆草科(Oxalidaceae)205

第八节 石蒜科(Amaryllyidaceae; Narcisseae)208

第十四章 茄科(Solanaceae )209

第一节 烟草属(Nicotiana L. )209

第二节 茄属(Solanum L. )212

第三节 番茄属(Lycopersicon Mill.)214

第四节 碧冬茄属(矮牵牛属Petunia Juss.)216

第五节 酸浆属(Physalis L.)218

第十五章 罂粟科(Papaveraceae)花葱科(Polemoniaceae)219

第一节 虞美人(Papaver rhoeas)219

第二节 花菱草(Eschscholzia californica Cham. )223

第三节 小天蓝绣球(Phlox drummodii Hoot. )223

第四节Linanthus parviflorus226

第十六章 豆科(Leguminosae)229

第一节 杂三叶草(杂种车轴草Trifolium hibridum L. )229

第二节 红三叶草(Trifolium Pratense L.)233

第三节 草莓三叶草(Trifolium fragiferum L. )236

第四节 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 L.)237

第五节 牛角花属(百脉根属Lotus L. )239

第六节 黄芪属(紫芸英属Astragalus L.)240

第十七章 单子叶植物241

第一节 凤梨科(Bromeliaceae)241

第二节 百合科(Liliaceae )242

第三节 鸭跖草科(Commelinaceae )243

第四节 黑麦(Secale cereale L.)244

第五节 黑麦草(Lilium perenne L.)247

第六节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 )252

第十八章 毛茛科(Ranunculaceae )藜科(Chenopodiaceae )255

第一节 阿柯利斯毛茛( Ranunculus aclis L. )255

第二节 糖甜菜(Beta vulgaris L)258

第十九章 配子体不亲和系统的其他植物科:车前科、锦葵科、玄参科、紫草科和柳叶菜科265

第一节 长叶车前(Plantago lanceolata L.)265

第二节 锦葵科(Malvaceae )266

第三节 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 )267

第四节 紫草科(Boraginaceae)269

第五节 柳叶菜科(月见草科Onagraceae, Oenotheraceae )271

第二十章 十字花科(Cruciferae )一)甘蓝和芸薹276

第一节 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276

第二节 芸薹( Brassica campestris L. )286

第二十一章 十字花科(Cruciferae )二)萝卜白芥芝麻菜和甘蓝型油菜292

第一节 萝卜属(Raphanus L)292

第二节 野欧白芥(Sinapis arvensis L.)295

第三节 芝麻菜(Eruca sativa Mill.)296

第四节 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298

第二十二章 菊科(Compositae)旋花科(Convolvulaceae )308

第一节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308

第二节 千里光属(Senecio )309

第三节 茼蒿属(Chrysanthemum L. )311

第四节 红蓝菊属(红花属Carthamus L.)311

第五节 菊苣属(Cichorium L. )313

第六节 刺冠菊属(Calotis R. Br. )315

第七节 百日菊属(Zinnia L. )317

第八节 银胶菊属(Parthenium L.)319

第九节 旋花科(Convolvulaceae )320

第二十三章 木本植物324

第一节 松科(Pinaceae)祼子植物324

第二节 茜草科(Rubiaceae )326

第三节 合欢属(Acacia Mill)327

第四节 澳洲坚果科(Macadamia)329

第五节 可可树(Theobroma cacao L. )330

第六节 其他几种落叶木本植物334

第二十四章 细菌真菌和蕨类植物336

第一节 细菌336

第二节 黏菌和纤毛原虫337

第三节 酵母菌和子囊菌337

第四节 担子菌337

第五节 蕨类植物342

参考文献345

英中名词对照3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