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LTE-B3G/4G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克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106738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02页
- 文件大小:120MB
- 文件页数:316页
- 主题词:无线通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LTE-B3G/4G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简史1
1.1 引言2
1.1.1 本章的目的2
1.1.2 移动通信的概念2
1.1.3 移动通信航帆正破浪前行3
1.2 初生代移动通信4
1.2.1 发明创造是无线通信的基础4
1.2.2 按钮启动式无线通话系统的诞生4
1.3 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语音5
1.3.1 贝尔试验室发明高级移动电话系统5
1.3.2 第一代移动通信的特点7
1.4 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语音8
1.4.1 数字高级移动电话系统(D-AMPS)8
1.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10
1.4.3 码分多址(CDMA)12
1.4.4 第二代移动通信的特点18
1.5 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语音与数据18
1.5.1 IMT-2000计划18
1.5.2 UMTS20
1.5.3 TD-SCDMA25
1.5.4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特点26
1.6 第三代之后的移动通信:宽带和多功能集成27
1.6.1 4G的基本概念和人们对4G的6个期望27
1.6.2 4G的主要技术28
1.6.3 世界各国(组织)对4G的研发进展31
1.6.4 未来宽带无线接入市场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34
1.6.5 3G之后移动通信技术趋势以及与3G的特点比较35
1.7 手机的发展过程与设计制造流程36
1.7.1 手机的发展历程37
1.7.2 手机的一般设计制造流程37
1.7.3 LTE手机38
1.8 结束语39
参考文献40
第2章 LTE/SAE标准化的主要目标42
2.1 本章导读42
2.2 呼之欲出的标准化组织机构43
2.3 LTE/SAE标准化工作的总体时间表和主要目标44
2.3.1 制定LTE标准的时间表44
2.3.2 LTE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45
2.3.3 制定LTEPlus标准化工作的主要目标46
2.4 频谱47
2.4.1 全球尽可能统一频段47
2.4.2 3G和4G频谱47
2.5 3GPP规范的文档组织方式47
2.5.1 3GPP技术规范的主页面48
2.5.2 3GPP规范的正式文本48
2.5.3 3GPP技术规范小组的文档49
2.5.4 3GPP会议文档50
2.5.5 参与3GPP标准化工作的各方信息51
2.5.6 3GPP规范的阅读方法52
2.6 结束语53
参考文献54
第3章 LTE体系结构55
3.1 引言55
3.1.1 本章的目的55
3.1.2 数据协议的概念55
3.1.3 传输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关系58
3.2 E-UTRAN系统结构60
3.2.1 E-UTRAN的基本构架60
3.2.2 E-UTRAN的结构61
3.2.3 E-UTRAN内部的功能划分61
3.2.4 E-UTRAN结构与UTRAN结构的比较63
3.3 E-UTRAN通用协议模型64
3.4 eNB之间的接口X265
3.4.1 X2用户平面65
3.4.2 X2控制平面65
3.5 eNB和EPC的接口S167
3.5.1 S1用户平面67
3.5.2 S1控制平面67
3.6 E-UTRAN与IP传输69
3.6.1 3GPP无漫游的系统结构69
3.6.2 3GPP有漫游的系统结构70
3.6.3 演进的GTP协议和它的使用范围71
3.6.4 UF/eNB/MME的控制平面协议栈73
3.6.5 UE/eNB/网关的用户平面协议栈74
3.6.6 E-UTRAN连接过程举例74
3.7 UMTS核心网结构和演进78
3.7.1 3GPP核心网结构进化回顾78
3.7.2 3GPP的SAE结构80
3.7.3 3GPPSAE的QoS概念82
3.7.4 E-UTRAN的共享机制84
3.7.5 3GPP各版本核心网结构比较和演进趋势85
3.7.6 LTE/SAE中IMS语音应用举例86
3.8 结束语91
参考文献91
第4章 LTE物理层93
4.1 引言93
4.1.1 本章的目的93
4.1.2 数据通信的理论基础94
4.1.3 物理层的功能和作用98
4.1.4 ARQ和HARQ99
4.2 帧结构102
4.2.1 一型帧结构102
4.2.2 二型帧结构102
4.3 下行链路的物理设计103
4.3.1 下行链路的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划分103
4.3.2 下行物理信道的一般结构105
4.3.3 基于OFDM的基本下行传输方案105
4.3.4 下行链路物理层的处理机制106
4.3.5 下行链路的控制信道106
4.3.6 下行链路的参考信号107
4.3.7 下行链路的多天线传输108
4.3.8 物理层的过程109
4.4 上行链路的物理设计109
4.4.1 上行链路的时隙结构和物理资源划分109
4.4.2 上行链路的基本传输方案111
4.4.3 上行链路物理层的处理机制113
4.4.4 上行链路控制信道113
4.4.5 上行链路参考符号114
4.4.6 随机接入前导114
4.4.7 上行链路多天线传输114
4.4.8 物理信道的过程114
4.5 物理信道的分工115
4.6 传输信道116
4.6.1 下行传输信道116
4.6.2 上行传输信道117
4.6.3 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117
4.7 物理层模型117
4.7.1 传输信道物理层模型118
4.7.2 物理层指示121
4.8 调度122
4.9 HARQ122
4.10 MBMS122
4.11 结束语123
参考文献124
第5章 LTE无线接口协议126
5.1 引言126
5.1.1 本章的目的126
5.1.2 无线通信协议设计的一般流程与举例126
5.2 无线接口协议架构130
5.3 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132
5.3.1 MAC子层提供的服务132
5.3.2 MAC子层提供的功能132
5.3.3 逻辑信道的描述133
5.3.4 逻辑信道与传输信道之间的映射134
5.3.5 MAC的PDU格式和参数135
5.3.6 MAC工作过程举例136
5.4 无线链路控制(RLC)协议137
5.4.1 RLC的结构与实体137
5.4.2 RLC提供的服务140
5.4.3 RLC提供的功能140
5.4.4 RLCPDU的分类140
5.4.5 RLCPDU的格式和参数141
5.4.6 RLC的一个工作过程举例142
5.5 分组数据汇聚(PDCP)协议144
5.5.1 PDCP的结构与实体144
5.5.2 PDCP的服务145
5.5.3 PDCP的功能145
5.5.4 PDCPPDU的结构145
5.5.5 PDCP/RLC联合工作过程举例146
5.6 广播/组播控制协议146
5.7 无线资源控制(RRC)协议147
5.8 实例153
参考文献154
第6章 无线资源管理155
6.1 引言155
6.1.1 本章的目的155
6.1.2 网络资源的分配155
6.2 无线准入控制157
6.2.1 无线准入控制的功能157
6.2.2 无线准入控制的原理157
6.2.3 无线准入控制的算法159
6.3 动态资源分配管理163
6.3.1 动态资源分配的功能163
6.3.2 动态资源分配的基础164
6.3.3 下行动态资源分配方案166
6.3.4 上行动态资源分配的算法175
6.4 负载平衡控制180
6.4.1 负载平衡的目的180
6.4.2 负载平衡的原理180
6.4.3 负载平衡的算法181
6.5 结束语183
参考文献184
第7章 移动性管理187
7.1 引言187
7.2 在E-UTRAN内部的移动性管理187
7.2.1 在LTE_IDLE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188
7.2.2 在LTEACTIVE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189
7.2.3 测量192
7.2.4 随机访问的过程193
7.2.5 随机访问在Ll和L2/L3之间的交互过程195
7.2.6 无线连接失败196
7.2.7 无线访问网络共享机制197
7.3 在RAT之间的移动性管理197
7.4 E-UTRAN和非3GPPRAT之间的移动性管理199
7.4.1 UE能力配备199
7.4.2 E-UTRAN和cdma2000之间的移动性管理200
7.5 区域限制202
7.6 结束语202
参考文献203
第8章 拥塞控制管理204
8.1 TCP/IP拥塞控制算法回顾204
8.1.1 基本概念和理论204
8.1.2 TCP拥塞控制206
8.1.3 IP拥塞控制209
8.1.4 IP拥塞控制与TCP拥塞控制比较214
8.1.5 拥塞控制和控制系统215
8.1.6 拥塞控制的类型217
8.1.7 拥塞控制技术路线总结218
8.2 具有优先级自适应的队列管理算法218
8.2.1 RED及其改进算法的分析218
8.2.2 PRED算法220
8.2.3 性能分析222
8.3 联合传输层和网络层的拥塞控制算法227
8.3.1 UCC算法227
8.3.2 性能分析231
8.4 FAT:支持传输公平性的TCP拥塞控制234
8.4.1 公平性的评价方法234
8.4.2 问题描述235
8.4.3 支持传输公平性的拥塞控制策略236
8.4.4 实验结果和公平性评价237
8.4.5 FAT小结240
8.5 优化无线TCP与RLC的拥塞管理241
8.5.1 LTE的TCP/IP概念241
8.5.2 优化无线TCP和RLC的方法242
8.5.3 RLC的拥塞管理实例244
8.6 结束语245
参考文献246
第9章 LTE性能评估249
9.1 引言249
9.2 峰值速率249
9.3 C平面时延250
9.3.1 FDD帧结构时的C平面时延250
9.3.2 TDD帧结构类型一时的C平面时延251
9.3.3 TDD帧结构类型二时的C平面时延253
9.4 U平面时延253
9.4.1 FDD帧结构时的U平面时延253
9.4.2 TDD帧结构类型一时的U平面时延254
9.4.3 TDD帧结构类型二时的U平面时延255
9.5 吞吐量和频谱效率256
9.6 移动性258
9.6.1 对不同的移动速度提供支持258
9.6.2 切换时U平面中断时长估计258
9.7 覆盖260
9.8 MBMS261
9.9 网络同步262
9.10 VOIP性能评估262
9.11 结束语262
参考文献263
第10章 后LTE时代移动通信(无线)发展趋势264
10.1 引言264
10.2 下一代宽带移动通信网络发展的12个挑战264
10.3 移动应用发展的八个新特点270
10.4 移动通信(无线、运营商)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些原则性课题272
10.4.1 蜂窝/非蜂窝道路上的研究课题272
10.4.2 从生物细胞信号转导角度看,eNB再演进的研究课题277
10.4.3 与终端有关的研究课题279
10.4.4 通信网(包括移动通信网)监管的研究课题279
10.4.5 业务内容发展和信息化有关的研究课题281
10.4.6 与移动通信有关的其他研究课题285
10.5 结束语286
参考文献286
缩略语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