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舆情研究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舆情研究概论
  • 王来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ISBN:7806880518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422页
  • 主题词:舆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舆情研究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1

专家鉴定意见(一)1

专家鉴定意见(二)4

专家鉴定意见(三)6

绪论1

一、开展舆情研究的重要性1

二、舆情研究与相关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关系3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论“社情民意”8

第一章 舆情概念和舆情思想的中外历史嬗变3

一、中国的“舆情”说法和思想脉络3

(一)“舆情”说法的产生3

(二)传统社会中贯穿舆情思想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说法5

(三)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中重视、控制和诋毁舆情的一些做法11

二、西方的“民意”概念和思想演变16

(一)西方的“民意”概念16

(二)西方社会思想演变中的民意思想21

(三)现代西方的民意研究28

第二章 舆情:定义、构成和主要特征31

一、舆情的字面解释和定义31

(一)舆情的字面解释31

(二)对舆情的定义32

二、对作为舆情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基本认识33

(一)从情、知、意的角度来认识33

(二)对作舆情的“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分层或结构方面的解释38

三、舆情的本质和一般特征43

第三章 舆情的主体——民众46

一、民众是舆情的主体46

(一)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的内涵和主要特征46

(二)民众的舆情主体地位51

二、民众利益的存在样式、诉求和保证52

(一)民众利益的存在样式53

(二)民众利益的诉求54

(三)民众利益的法律和制度保证55

三、民众的划分和角色扮演57

(一)关于阶级和阶层57

(二)关于具体的生活群体61

(三)关于民众的社会角色64

第四章 舆情的客体——国家管理者67

一、国家管理者及其主要特征67

(一)国家管理者及其基本内涵67

(二)国家管理者的主要特征68

二、国家管理者的主要构成72

(一)国家管理者的工作载体72

(二)国家管理者的人群78

三、从舆情角度看国家管理者的主要作用84

第五章 中介性社会事项89

一、中介性社会事项的构成和产生原因89

(一)什么是中介性社会事项89

(二)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分类90

(三)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原因95

二、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主要特征与功能96

(一)主要特征96

(二)主要功能98

三、需要着重考察的中介性社会事项101

(一)关注与民计民生直接相关的中介性社会事项101

(二)注意研究一些特殊的中介性社会事项105

(三)关注与特殊民众有关的中介性社会事项106

第六章 舆情空间110

一、什么是舆情空间110

(一)舆情空间的定义110

(二)舆情空间的划分112

二、舆情空间的其他构成要素119

(一)舆情空间中的民众119

(二)舆情空间中的国家管理者120

(三)舆情空间中的中介性社会事项121

三、舆情空间的主要特点122

(一)内含因素的多样性和互动性122

(二)变动性122

(三)相对界限性123

(四)相对层次性123

第七章 舆情的载体、表达方式和变动机制125

一、舆情的载体和表达方式125

(一)舆情的载体125

(二)舆情的表达方式127

(三)舆情表达的一些规律129

二、舆情的变动机制以及几个相关问题129

(一)舆情的发生机制130

(二)舆情的变化机制131

(三)舆情的结束机制132

(四)在舆情的变动中值得重视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134

第八章 新闻媒体与舆情140

一、民众对新闻媒体的利用——对国家管理者的舆论监督140

(一)民众和媒体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140

(二)新闻媒体反映舆情的几种主要方式142

二、国家管理者对新闻媒体的利用——对民众的舆情引导145

(一)国家管理者与媒体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145

(二)新闻媒体对国家管理者的责任义务和影响机制问题148

三、网络媒体与舆情152

(一)网络媒体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的特点152

(二)网络媒体中舆情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方式153

(三)网络媒体中舆情主客体的互动作用154

第九章 舆情的民族文化内涵157

一、对舆情民族文化内涵的研究意义157

(一)舆情的历史民族文化特性157

(二)舆情的民族差异性对舆情本身的影响158

二、对民族性格问题的一些研究161

(一)国外学者论民族性格161

(二)近代的中国“国民性”研究168

(三)现代的“社区性格”(“区域文化性格”)研究173

三、在舆情研究中应鼓励和消除的中国人心理175

(一)应鼓励的心理倾向175

(二)应消除的心理倾向177

第十章 舆情研究方法总论183

一、对舆情研究方法论的讨论183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意义185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185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187

(三)思维辩证法的指导188

三、舆情研究的实证方法188

四、舆情研究的系统分析法191

(一)系统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191

(二)关于系统与系统方法的一般认识193

(三)关于舆情系统的系统分析框架194

第十一章 舆情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198

一、舆情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和方法198

二、理论上的舆情指标体系202

(一)舆情指标体系在宏观指标体系中的位置和边界202

(二)理论上的舆情指标体系205

三、具体的舆情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实例及运用209

(一)设计原则209

(二)舆情指标体系设计实例211

(三)舆情指标体系的运用214

第十二章 民意调查方法与舆情研究216

一、民意调查方法的兴起、发展和在国内的应用216

(一)民意调查方法在海外的兴起和发展216

(二)民意调查方法在国内的应用218

二、民意调查方法的主要特点和功能222

(一)主要特点222

(二)主要功能224

三、民意调查方法在舆情研究中的应用226

(一)民意调查方法在舆情研究中的一般应用226

(二)在舆情研究中应用民意调查方法的几个实际问题226

第十三章 经济社会转型时期舆情特征237

一、转型时期舆情主体的变迁237

(一)经济状况的变迁237

(二)政治状况的变迁238

(三)文化状况的变迁239

(四)家庭状况的变迁240

二、转型时期舆情的热点构成241

(一)经济热点241

(二)政治热点243

(三)文化热点244

(四)家庭热点245

三、转型时期舆情热点的观察视角245

(一)主体利益视角246

(二)国家安全视角246

(三)国际文明视角247

四、转型时期的舆情导向系统248

(一)转型时期舆情导向系统的构成248

(二)转型时期舆情导向系统的作用249

(三)转型时期舆情导向系统的特征250

第十四章 当前主要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252

一、舆情与社会阶层252

(一)对社会阶层的基本理解252

(二)舆情与社会阶层的关系253

二、不同社会阶层的社会政治态度的主要特征255

(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56

(二)经理人员阶层256

(三)私营企业主阶层257

(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257

(五)办事人员阶层258

(六)个体工商户阶层258

(七)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259

(八)产业工人阶层259

(九)农业劳动者阶层260

(十)下岗失业人员阶层261

三、透视不同社会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的几个具体视角262

(一)生活感受262

(二)社会评价265

(三)最关注和希望解决的社会问题266

(四)关于“四信”268

第十五章 “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政治态度271

一、关于“弱势群体”271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271

(二)弱势群体产生的社会原因277

二、弱势群体的主要舆情特征278

(一)弱势群体各个构成部分的不同社会政治态度279

(二)弱势群体的社会政治态度的一般特征281

三、从舆情角度看待弱势群体284

(一)加强救助284

(二)加强引导285

(三)加强监测286

第十六章 宗教信仰、邪教与舆情287

一、宗教信仰与舆情的关系287

(一)舆情空间中的宗教信仰287

(二)宗教对舆情具有某些梳理和引导作用290

二、从舆情的角度看待人们宗教信仰中的一些问题294

(一)关于部分人宗教信仰的心理动机294

(二)关于部分人宗教信仰的行为294

(三)不良和敌对势力对宗教信仰的利用296

三、邪教与舆情296

(一)邪教与宗教的主要区别296

(二)从舆情的视角看邪教298

第十七章 腐败现象与反腐情绪302

一、腐败面面观302

(一)官员腐败与非官员腐败302

(二)官员腐败的现实表现303

(三)官员腐败的主要特征304

(四)官员腐败的内外根源306

二、反腐情绪的多面性307

(一)反腐情绪是民众的一种重要情绪308

(二)反腐情绪的宣泄309

三、理顺反腐情绪的基本思路312

(一)反腐败要制度化312

(二)完善制度手段,疏导反腐情绪315

第十八章 社会心理压力及其不良转化319

一、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理压力319

(一)社会心理压力的舆情内涵319

(二)社会心理压力的形成的原因320

(三)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心理压力的特殊性325

二、社会心理压力向不良心态和行为的转化326

(一)社会心理压力不良转化的个人后果327

(二)社会心理压力不良转化的社会后果328

(三)社会心理压力产生不良社会政治态度329

三、化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几种主要方式331

(一)化解社会心理压力的几种主要方式331

(二)从舆情角度看政府帮助化解社会心理压力333

第十九章 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335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舆情内涵335

(一)舆情状况的非正常表露或极端的外化形式335

(二)舆情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断裂”或“危机”状态336

(三)从舆情角度看待群体性突发事件:事件的两重性337

二、群体事件的基本类型及其引发原因338

(一)基本类型338

(二)引发原因340

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基本特征和社会防范345

(一)社会基本特征345

(二)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社会防范346

第二十章 反映政治生活内容的“顺口溜”351

一、“顺口溜”与舆情351

(一)“顺口溜”的社会政治内涵351

(二)“顺口溜”产生的社会政治原因354

(三)“顺口溜”的社会影响和后果356

二、“顺口溜”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缺陷358

(一)基本类型358

(二)主要缺陷359

三、“顺口溜”的传播形式、特征和生命周期360

(一)传播形式360

(二)传播特征363

(三)生命周期364

主要参考文献367

后记3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