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东北史 第1卷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东北史 第1卷
  • 佟冬主编;丛佩远分册主编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 ISBN:7806263217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698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735页
  • 主题词:东北地区-地方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东北史 第1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中国东北史》序&关山复1

前言&编者1

再版前言&编者1

第一章 原始时代东北的古人类及其文化1

第一节 东北南部的原始人群1

跨向氏族的门槛1

早期智人2

生活环境6

物质文化特征8

工具与火8

文化特征11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早期13

古文化遗址分布14

南部地区15

中部地区17

北部地区18

晚期智人及其物质文化21

晚期智人22

生活环境24

石器工具27

骨陶工具31

古人类的大规模远徙33

在朝鲜半岛34

走向东北亚35

冰川期陆桥37

迁居日本列岛39

美洲人类之源41

第三节 母系氏族社会的中后期42

母系氏族社会的持续发展43

文化区域分布43

氏族制度的发展49

与中原的联系54

人类的生活居住状况59

居室的建筑59

衣着的缝制62

第四节 氏族公社经济的新发展64

农牧经济的出现与发展66

分布与发展66

农业生产工具71

渔猎经济的新发展78

渔猎生产工具79

主要渔猎区域83

原始制陶业的产生、发展与技术水平86

初期的陶器87

制陶的发展89

后期的陶器91

窑室的建筑93

第五节 文化艺术的萌芽95

科学知识与图画文字96

原始科学知识96

图画文字符号98

陶塑艺术与各种雕刻100

陶塑人、兽像101

木骨角玉雕刻107

彩绘图案与刻画花纹113

陶器彩绘图案113

陶器刻画花纹117

宗教观念与装饰习俗122

原始宗教观念123

装饰品与习俗127

第二章 夏商周时代东北的古民族与青铜文化130

第一节 与中原王朝的隶属关系及社会发展130

夏商周对东北的统辖管理130

尧舜禹与东北131

夏商时代134

周代东北135

从父系氏族制向奴隶制的过渡138

青铜文明的出现139

社会制度的变革141

第二节 东北地区的古民族149

辽西古商族149

商人遗迹149

古燕族153

孤竹与令支155

箕与古朝鲜158

西部的山戎161

山戎与东胡161

屠何与俞人163

南貊与北?165

貊人各部166

?人各部168

东北部的肃慎170

与中原关系170

社会状况172

第三节 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73

农牧业和渔猎业173

生产工具的进步173

经济分布区域178

青铜冶铸业的出现与发展181

青铜冶铸业的出现181

青铜冶铸业的发展182

青铜采冶矿址185

制陶业的技术水平185

制陶技术的进步186

各地的制陶业189

纺织生产192

第四节 青铜时代的文化195

岩画与彩绘195

白岔河岩画196

陶器彩绘199

雕塑与刻纹200

陶塑艺术200

骨片刻纹202

陶器刻纹204

青铜艺术206

音乐与文字210

音乐210

文字212

石祖与卜骨214

石祖214

占卜215

装饰与居室217

装饰217

居室219

第三章 燕秦对东北南部的统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22

第一节 燕的逐渐强大与对东北南部的开拓222

燕的建立与内政改革222

周初的燕223

禅位之乱224

昭王图强226

燕向东北南部的发展228

齐伐山戎228

燕击东胡232

燕巩固在东北统治的措施234

东北设郡234

燕北长城235

城鄣构筑237

第二节 秦王朝对东北南部地区的统治239

秦对东北南部管辖的确立239

秦之东进240

燕的灭亡241

秦加强统治东北南部的措施243

设立郡县243

统一法令245

秦代长城247

第三节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251

封建制、奴隶制与氏族制并存251

长城以南地区252

长城以北地区257

农牧渔猎业的发展261

农业概况261

铁制农具的出现262

畜牧渔猎266

手工业生产发展水平268

冶铁和铁器制造业的崛起269

冶铸技术269

铁器制作271

青铜冶铸业的持续发展272

铜的冶炼272

制造工艺274

制陶业和纺织业275

陶器生产276

纺织生产278

其他手工业生产279

石器制造279

骨器和玉器280

各种编织业280

第四节 商业的发展与城镇的兴起281

土特产品与金属铸币281

土特产品的输出281

金属铸币的出土283

燕秦币制状况285

城镇的兴起与规模287

兴起与分布288

城镇的规模289

第五节 文化与风习290

科技与文字291

科学技术291

字体衍变294

青铜艺术297

青铜饰品297

青铜短剑302

饰品与葬俗306

各种饰品306

各地葬俗308

第四章 两汉时代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311

第一节 消除割据势力与郡县制的巩固发展311

割据局面的结束与辽东等三郡的建立312

割据的出现312

三郡的设置314

征服卫氏朝鲜及苍海等五郡的设立316

对匈奴的战争316

征服卫氏朝鲜318

汉代东北长城321

王莽的民族高压政策与东汉的再统一324

民族高压政策324

东北的政治形势326

少数民族的逐渐归附328

民族矛盾再度激化329

地方机构设置的变迁331

第二节 ?貊各部的发展与夫余国的建立333

?貊的融合与分布333

汉代?貊称谓334

各部分化组合336

夫余国的建立与发展340

夫余建国340

统治机构342

与汉的关系344

第三节 乌桓、鲜卑的南下347

乌桓、鲜卑南迁过程348

乌桓的南下348

鲜卑的南迁351

与汉王朝之间的关系353

乌桓与汉王朝关系354

鲜卑与汉王朝关系356

第四节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360

农业政策与农业生产水平的显著提高361

农业政策362

技术的进步364

牧渔盐业368

金属冶制和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369

金属采冶369

制陶和制砖373

其他手工业378

东北各族的社会发展水平379

汉族地区380

?貊地区383

东胡地区387

挹娄地区392

第五节 各族文化的发展393

与中原内地文化联系的加强394

发展的因素394

文化的传播396

辽东地区的墓葬壁画艺术400

陶塑与青铜浮雕406

陶塑制品406

青铜雕制408

封建儒家文化的传入410

民间风习与宗教迷信412

衣着服饰412

婚丧嫁娶414

宗教信仰416

第五章 魏晋对东北的短期统一和北朝时期的割据政权418

第一节 汉末的辽东与曹魏对东北的统一418

乌丸的征服与鲜卑的溃散419

三郡乌丸419

曹操北征422

东部鲜卑425

公孙氏之割据及其覆亡428

割据辽东428

割据条件430

魏吴角逐432

公孙氏之亡438

毌丘俭之东征高句丽440

高句丽部440

两次东征441

第二节 西晋的短暂统一与东部鲜卑的南迁443

西晋对东北的统治444

军政分立445

辽东动乱449

鲜卑南迁与慕容部的崛起454

鲜卑南迁455

汉化政策460

尊晋勤王467

第三节 十六国时期前燕等地方割据政权470

前燕政权471

统一东北472

对赵战争475

前燕政权478

前燕覆亡480

前秦与后燕484

苻洛之乱484

后燕统治488

燕的衰亡490

鲜卑化汉人政权北燕493

冯跋据燕494

政治建树497

第四节 北朝时期对东北的统治与各民族的发展499

拓跋鲜卑的西迁和对北中国的统一500

拓跋西迁500

吞并北燕502

管辖设置505

民族关系507

人民反抗斗争和东魏北齐对东北的统治509

反抗斗争510

东魏高欢513

北齐时代514

少数民族的社会状况518

勿吉的崛起519

夫余的衰亡520

豆莫娄部523

库莫奚部524

契丹初起525

地豆于部527

室韦各部528

乌洛侯部529

第五节 社会生产状况530

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531

前燕的农业成就531

北燕对辽西的开发534

北部地区各族的经济生活536

西侧各族的经济生活536

中、东侧各族经济状况537

金属制造业的进步538

铁器的制作539

铜器的制造541

马具的制造542

金银器制作544

制陶业的发展及瓷器的出现545

制陶技术545

瓷器的出现547

各族间的贸易往来548

交通条件的改善548

贸易互市550

第六节 各族文化概况552

儒学与史学553

儒家教育554

史学著述557

文学艺术558

诗文歌舞558

墓室壁画562

石刻雕像565

石刻书法567

宗教风习569

宗教信仰569

民俗风习573

第六章 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及其逐渐强盛579

第一节 高句丽的族属与建国579

?貊后裔579

高句丽非古朝鲜580

高句丽与夫余的关系580

先代世系581

始祖邹牟立国582

琉璃王迁都国内城583

太武神王的武力扩张584

闵中王与慕本王585

太祖王的统一与扩张586

广开土王的武功588

向南扩展590

称雄辽东591

长寿王迁都平壤592

放弃丸都的历史背景592

迁都平壤及其发展593

第二节 高句丽的社会发展595

中原文化的积极影响596

奴隶制的阶级结构598

社会发展阶段599

奴隶来源599

奴隶主各阶层602

平民阶层605

统治机构及官吏设置606

汉魏时代的机构设置606

晋南北朝时的机构设置607

唐时的机构设置608

封建制因素的出现与发展608

第三节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611

王莽的高压政策612

反抗王莽暴政的斗争612

东汉时期关系的和缓614

助曹魏击溃公孙氏615

与公孙政权的冲突615

助曹魏灭公孙616

毌丘俭攻打高句丽617

战争的背景617

从纪功残石看东征618

与慕容氏矛盾的激化621

前期的矛盾与斗争622

高句丽的进入辽东625

第四节 经济文化的繁荣627

自然经济的发展627

农业生产628

手工业生产629

牧业与渔猎631

建筑与绘画的成就632

城镇632

宫殿634

寺院634

古墓635

住宅636

绘画637

音乐与舞蹈639

歌舞传统639

壁画中反映的歌舞情景640

宗教信仰641

原始宗教641

佛教的传入642

经济与文化的交流643

与辽东及内地的交流643

与日本间的交往644

与新罗等族的交往645

附录1:大事记646

附录2:历史纪年对照表669

后记6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