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
  • 秦海燕,曹凤霞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齐鲁书社
  • ISBN:978753332015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9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北方方言-方言研究-东北地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东北方言的话语模式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徐正考1

绪论1

0.1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方言研究综述1

0.1.1引论1

0.1.2东北方言研究概况2

0.1.3东北方言研究中的问题及思考10

0.2东北方言话语模式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16

0.2.1研究意义16

0.2.2研究方法18

0.2.3理论依据及研究特色20

第一章言语行为理论的若干问题27

1.1“言语行为”理论的学术意义27

1.1.1“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主张27

1.1.2“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学意义29

1.2“言语行为”类型与言语形式的关系33

1.2.1“间接言语行为”理论34

1.2.2“言语行为”与言语形式36

1.2.3“言语行为”理论的适用性38

第二章“言语行为”理论的方言研究视角41

2.1言语事件与言语行为41

2.2言语事件与言语环境43

2.3语用原则与语用策略46

2.3.1合作原则46

2.3.2合作原则的理论基础49

2.3.3合作原则的内涵阐释52

2.3.4礼貌原则55

第三章会话含义与语言的形式结构(上)60

3.1语言的抽象意义60

3.1.1语言形式与会话含义60

3.1.2抽象语义的矛盾构成62

3.2关于“语境”的讨论70

3.2.1“语境”的界定70

3.2.2界定“语境”的意义72

第四章会话含义与语言的形式结构(下)75

4.1语境意义75

4.1.1语境与会话含义75

4.1.2言语义实现的途径76

4.1.3语义偏离实现的类型83

4.2潜在语义91

第五章东北方言的“招呼”类言语行为99

5.1招呼语的类型99

5.1.1称呼型99

5.1.2情景询问型104

5.1.3问好型106

5.2呼应语的形式109

5.2.1“称呼型”招呼语的呼应语110

5.2.2“称呼+行为描写”式招呼语的呼应语111

5.2.3“事由询问型”招呼语的呼应语112

5.3语境干涉与招呼语的策略类型114

5.3.1亲属称谓成为一种交际策略115

5.3.2语境对其他称谓方式的影响116

5.3.3招呼语的语境调整117

第六章东北方言的“批评类”言语行为119

6.1“批评类”言语行为研究概述119

6.1.1“批评类”言语行为的界限119

6.1.2“批评类”言语行为研究现状121

6.2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的主要模式122

6.2.1批评类言语行为的基本语言形式122

6.2.2批评类言语行为的主要模式129

6.3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策略的文化考察133

6.3.1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的策略选择133

6.3.2东北方言批评类言语行为策略的文化依据137

第七章东北方言的“玩笑类”言语行为145

7.1“玩笑类”言语行为的界定145

7.2“玩笑类”言语行为的主要特征148

7.2.1显性言语意义明显虚假148

7.2.2言语层面礼貌语用级别失当150

7.2.3意图层面意欲寻求友善152

7.3东北方言“玩笑类”言语行为的意图分析154

7.3.1逗乐155

7.3.2调侃156

7.3.3弱讥讽158

7.4东北方言“玩笑类”言语行为的常见策略159

7.4.1攻击型159

7.4.2温和型161

7.4.3玩笑机制与东北方言小品162

第八章东北方言的“阐释类”言语行为167

8.1“阐释类”言语行为的研究视角167

8.1.1“阐释类”言语行为的独立性特征167

8.1.2阐释类言语行为的情态研究170

8.1.3阐释类言语行为的语效研究171

8.2东北方言“阐释类”言语行为的情态系统173

8.2.1语词法174

8.2.2语义法184

8.3东北方言“阐释类”言语行为的语效分析194

8.3.1积极语效和消极语效194

8.3.2东北方言的积极语效196

8.3.3东北方言的消极语效199

第九章东北方言的话语系统202

9.1话语系统理论概述202

9.1.1话语系统的界定203

9.1.2话语系统的主要类别206

9.2东北方言——一种非自愿话语系统209

9.2.1东北地区的历史沿革209

9.2.2东北方言的意识形态特征212

9.2.3东北方言的面子体系214

9.2.4东北方言的话语形式218

9.3社会化适应与跨方言交际221

9.3.1社会化适应与非自愿话语系统221

9.3.2东北方言与跨文化交际223

第十章方言代词研究概述229

10.1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汉语方言代词研究综述229

10.1.1研究角度及方法230

10.1.2方言代词研究的主要内容231

10.1.3总结244

10.2吉林方言代词研究导论244

10.2.1吉林区域历史简况244

10.2.2吉林方言代词研究现状、研究价值246

10.2.3研究方法247

第十一章吉林方言的人称代词248

11.1人称代词的形式、基本意义和用法248

11.1.1吉林方言的人称代词形式248

11.1.2基本意义和用法249

11.2人称代词在语用中的转义262

11.2.1虚指262

11.2.2任指262

11.2.3人称和数的转换263

11.3语素“家”268

11.3.1界定词缀的标准268

11.3.2吉林方言中带虚语素“家”的词语表现形式270

11.3.3“家”及组合后的语法功能274

11.4语源的探讨276

11.4.1词缀“家”276

11.4.2词缀“们”278

11.5吉林方言人称代词在句末位置上复现现象的语义、语用分析280

11.5.1主位复现所引起的意义上的变化283

11.5.2语用功能287

第十二章吉林方言的指示代词288

12.1指人或指事物的指示代词288

12.1.1“这”、“那”的指别意义288

12.1.2“这”、“那”的称代意义292

12.2处所指示代词294

12.2.1吉林方言处所指示代词的构成294

12.2.2“这们”、“那们”296

12.2.3“别海儿”、“别场儿”296

12.2.4“满海儿”、“满场儿”297

12.3数量指示代词297

12.4时间指示代词298

12.4.1时点指示词298

12.4.2时段指示词299

12.5方式、情状指示代词299

12.5.1“这”、“那”300

12.5.2“这(那)+量+名”形式300

12.5.3“这(那)+名”形式301

12.5.4“这(那)+地(也可写作‘的’)”形式303

12.6程度指示代词304

12.6.1“这、那”用于直指304

12.6.2“这、那”用于夸指305

第十三章吉林方言的疑问代词307

13.1问人或事物的疑问代词307

13.1.1“谁”、“哪”307

13.1.2“啥、嘛儿、哈、啥啥、任嘛儿、哪门子”308

13.2问处所、方位的疑问代词311

13.2.1“哪儿”311

13.2.2“哪+疙瘩儿(块儿、海儿、场儿)”,问处所311

13.2.3“哪+拉溜儿”,问方位313

13.2.4“哪们”,问方向313

13.3问时间的疑问代词313

13.3.1“啥咱、啥前儿、多咱、多海儿、多会儿、多儿、多晚儿”313

13.3.2“哪阵儿”314

13.3.3“几儿”314

13.4问数量的疑问代词315

13.4.1“多儿”315

13.4.2“多些”315

13.5问情状、方式、原因的疑问代词315

13.5.1“咋”315

13.5.2“咋样儿、啥样儿”316

13.5.3“咋地(也写作‘的’)、咋着儿”316

13.5.4“咋咋地”317

13.5.5“哪式”318

13.6问程度的疑问代词318

13.7疑问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关系318

吉林方言代词研究结束语321

参考文献323

后记3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