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 基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 基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7/32255987.jpg)
- 肖红叶,顾六宝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ISBN:750375314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1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经济增长-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经济增长与政策选择 基于经济增长计量模型的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课题研究综述1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1
1.1.1 中国经济增长实践与本课题意义1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5
1.2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综述6
1.2.1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6
1.2.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7
1.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8
1.2.4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内容10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16
1.3.1 本课题研究内容框架16
1.3.2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16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方法论框架19
2.1 索洛—斯旺模型分析框架19
2.1.1 索洛—斯旺模型的假定条件19
2.1.2 索洛—斯旺模型的稳定状态分析21
2.1.3 索洛—斯旺模型的动态分析23
2.1.4 索洛—斯旺模型的扩展26
2.2 拉姆齐模型——动态最优化增长模型分析框架27
2.2.1 拉姆齐模型27
2.2.2 模型的思路与分析结构28
2.2.3 经济主体最优化行为的决定29
2.2.4 均衡分析31
2.2.5 稳定状态分析32
2.2.6 动态分析37
2.3 边干边学动态模型分析框架45
2.3.1 模型的设定45
2.3.2 均衡分析47
2.3.3 非帕累托最优和政策含义48
2.4 巴罗内生增长模型分析框架50
2.4.1 生产性政府劳务的公共物品模型50
2.4.2 生产性政府劳务拥挤的模型55
2.5 经济增长问题的经验研究方法57
2.5.1 经济增长核算57
2.5.2 内生增长模型重要参数的测定59
2.5.3 收敛性质的检验60
2.5.4 对经济增长决定因素的回归与模拟分析方法62
第三章 中国消费跨期替代弹性与最优消费路径65
3.1 跨期替代弹性σ与风险回避系数θ测量理论与方法65
3.1.1 跨期消费最优选择与风险回避65
3.1.2 关于参数θ(σ)测量方法的国内外文献71
3.1.3 θ值经验测量模型设计76
3.2 参数θ值(1/σ)的经验估计85
3.2.1 测量模型中的数据定义85
3.2.2 测量模型中资本报酬率指标的测算93
3.2.3 两模型中各变量的相关性检验与分析101
3.2.4 基于中国数据的θ值(σ)的经验估算与分析106
3.3 基于消费者跨期选择的中国最优消费路径分析115
3.3.1 研究消费者跨期选择的现实意义115
3.3.2 跨期消费选择与最优消费路径115
3.3.3 居民消费跨期选择条件下的中国最优消费路径分析117
第四章 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中稳定状态推移的政策模拟120
4.1 经济增长最优路径的基本分析框架121
4.1.1 拉姆齐模型中对最优路径与稳定状态的描述121
4.1.2 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中参数界面的政策空间124
4.2 中国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与稳定状态推移的实证研究127
4.2.1 中国经济增长最优路径的初始状态设置依据127
4.2.2 模型中几个参数的估计128
4.2.3 政策调控因素不变条件下的资本与产出路径模拟128
4.2.4 政策调控因素使稳定状态后移的资本与产出路径模拟130
第五章 制度变迁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分析133
5.1 宏观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效应133
5.1.1 宏观制度变量对经济的作用机制133
5.1.2 含有宏观制度变量的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135
5.2 技术创新对总量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140
5.2.1 技术创新、供需均衡与经济增长140
5.2.2 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模型143
5.3 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153
5.3.1 技术创新的非均衡特性154
5.3.2 技术创新群集与产业的成长157
5.4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162
5.4.1 经济增长路径的理论描述162
5.4.2 稳态平衡增长路径模型及其估计166
5.4.3 中国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181
第六章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距与趋同性研究190
6.1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分析框架190
6.1.1 基于索罗—斯旺(Solow-swan)模型的经济增长趋同资本决定190
6.1.2 经济增长趋同的技术决定194
6.1.3 经验分析的技术路线198
6.1.4 数据的采集和整理201
6.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σ趋同与趋同研究204
6.2.1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σ趋同研究204
6.2.2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的σ趋同研究208
6.3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218
6.3.1 俱乐部趋同模型218
6.3.2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经验研究221
6.3.3 俱乐部趋同解析229
6.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的协整检验230
6.4.1 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及协整理论231
6.4.2 经济增长的共同趋势、趋同及其协整检验232
6.4.3 数据及经验分析结果234
6.4.4 结论239
6.5 基本结论和政策启示239
6.5.1 基本结论239
6.5.2 政策启示240
第七章 公共支出政策与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247
7.1 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247
7.1.1 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247
7.1.2 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249
7.2 公共支出的核算及数据定义251
7.2.1 公共支出核算范围的界定251
7.2.2 公共支出的数据定义252
7.2.3 公共支出规模的核算及数据定义254
7.2.4 公共支出分类及相关数据定义257
7.3 公共支出对资本边际产出影响机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271
7.3.1 公共支出对资本边际产出的作用机制271
7.3.2 基于中国文献的实证分析277
7.3.3 结论与启示282
7.4 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及经验分析283
7.4.1 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基本分析框架284
7.4.2 基于中国文献的经验分析289
7.4.3 基于理论模型的政策模拟298
7.4.4 启示与建议302
7.5 研究结论303
7.5.1 公共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应具有双重性303
7.5.2 公共支出效率和结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304
参考文献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