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胡亚敏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229562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245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5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比较文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8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诞生8
一、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8
二、“比较文学”的萌芽10
三、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标志11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发展12
一、法国学派12
二、美国学派14
三、俄苏学派17
第三节 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19
一、中国比较文学的先驱19
二、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次兴起21
三、中国比较文学的再度兴起22
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23
第四节 比较文学兴盛的世纪特征25
一、科技革命与时空感的变化25
二、全球化时代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26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29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相关概念29
一、民族文学29
二、世界文学30
三、总体文学32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33
一、跨国界的文学研究33
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34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37
第一节 影响研究37
一、何谓“影响”37
二、影响产生的条件40
三、影响的类型41
四、影响研究的范围43
五、影响研究的局限44
第二节 平行研究45
一、平行研究的可行性45
二、平行研究的具体方法49
三、平行研究的特点与局限51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研究立场53
一、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53
二、开放的民族主义55
第四章 流传学58
第一节 流传学研究类型58
一、中国文学在国外58
二、外国文学在中国61
三、各国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影响63
第二节 流传的方式64
一、作家作品的国外声誉64
二、文学思潮流派的传播66
第三节 流传中的变异67
一、变异的现象67
二、变异原因初探69
第五章 渊源学71
第一节 渊源学研究类型71
一、中国文学中的外来渊源71
二、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渊源72
三、渊源的国际性循环74
第二节 渊源研究的途径74
一、西方渊源研究理论74
二、渊源研究:文献与文本75
第三节 创造性误读79
一、误读与期待视野79
二、创造性误读81
第六章 媒介学83
第一节 媒介的历史与承担者83
一、传媒的变迁83
二、媒介的承担者85
第二节 翻译87
一、翻译理论初述87
二、译介学的研究对象92
三、翻译在文学交流中的作用95
四、翻译的负影响97
第三节 媒介学的其他传播方式97
一、改编97
二、评介98
三、借用与仿效99
第七章 主题学100
第一节 主题学的历史和定义100
一、主题学的发展历史100
二、主题学的定义101
三、主题的概念102
四、主题史的研究104
第二节 主题学的研究范围105
一、题材史研究105
二、主题学(狭义)研究107
第三节 主题学研究的价值110
一、主题学与作家研究110
二、主题学与作品研究111
三、主题学与文化研究112
第八章 文类学113
第一节 文类学的特征113
第二节 文类理论的发展114
一、西方文类理论的历史与发展115
二、中国的文类理论116
三、文类观念的发展117
第三节 文类学的研究类型118
一、文类的历时研究118
二、文类的共时比较119
三、缺类研究121
第四节 研究文类学的意义122
一、建立文类的国际联系122
二、了解作家的艺术贡献123
三、促进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研究124
第九章 比较诗学125
第一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范围126
一、文艺理论批评体系的比较研究126
二、理论范畴和批评术语的比较研究128
三、理论大师或批评大家的比较研究130
第二节 比较诗学的研究类型131
一、对比研究132
二、阐发研究134
第十章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147
第一节 文学与绘画148
一、从绘画中获取技法149
二、借鉴绘画的空间意识150
三、中国古代文论与画论151
第二节 文学与音乐152
一、对音乐技巧的吸收153
二、对音乐本体性的追求154
三、文学理论批评与音乐155
第三节 文学与影视艺术156
一、文学和影视的联姻156
二、影视冲击下文学的革新157
三、文学的魅力157
第十一章 文学与社会科学159
第一节 文学与宗教159
一、文学史与宗教160
二、文学创作与宗教161
三、文学批评与宗教163
第二节 文学与哲学164
一、哲学对文学的滋养165
二、文学理论批评中的哲学思想166
三、文学与哲学的互渗167
第三节 文学与心理学168
三、流变研究137
第三节 比较诗学的意义和前景140
一、研究比较诗学的意义140
二、理论模式的建构142
一、文学心理学168
二、精神分析与文学活动170
第四节 文学与现代语言学173
一、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73
二、现代语言学与文学批评174
第十二章 文学与科学技术176
第一节 文学与科学的联系176
一、文学与科学的共生性177
二、文学与科学的互通性177
三、文人与科学家178
第二节 科学发现对文学的冲击和渗透179
一、达尔文的进化论与文学发展观180
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文学观念的变革181
三、电子计算机与文学革命183
第三节 科技优位下的文学与批评184
一、文学对科学的崇尚与反思184
二、文学艺术对科学的忧虑和恐惧186
第十三章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189
第一节 中西古典小说比较189
一、中西小说概念比较189
二、中西古典小说结构比较191
三、中西小说人物塑造比较193
四、中西小说情景描写比较196
第二节 中西现当代小说的比较研究199
一、中国现代小说的外国因素199
二、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影响201
第十四章 中西诗歌比较研究204
第一节 中西诗歌的基本特点204
一、抒情诗传统与叙事诗传统204
二、超世主题与现世主题205
第二节 中西诗歌题材比较研究206
一、中西爱情诗比较206
二、中西自然诗比较209
第三节 中西诗歌文体比较研究217
一、中国诗歌的语言特点217
二、中西古典诗歌的音律和格式比较219
第十五章 中西戏剧文学比较研究221
第一节 中西戏剧发展概述221
一、中国戏曲发展概略221
二、西方戏剧发展概略223
三、中国戏曲发展特征之探源226
第二节 中西传统戏剧特点异同228
一、不同的戏剧结构228
二、不同的艺术风格231
第三节 中西戏剧的互相渗透234
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代结语)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