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
  • 黄国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1942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9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农业可持续发展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总论篇3

第一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3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3

一、农业发展的历程3

二、现代农业的弊端5

三、替代农业的兴起7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12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13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13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6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特性19

第三节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进展20

一、概述20

二、美国的低投入可持续农业22

三、日本的环保型可持续农业23

四、德国的综合型可持续农业24

五、其他国家可持续农业的发展25

第四节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26

一、成就与代价26

二、现状与问题29

三、趋势与对策35

第二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44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基础44

一、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学的关系44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基础46

三、生态学不断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51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53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含义53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基础54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学基础62

一、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62

二、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62

三、人地系统理论64

四、人口及其质量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5

五、促进公平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6

六、适度消费与可持续发展69

七、消除贫困与社会可持续发展70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基础70

一、当代经济学各学派分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70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基础71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经济学基础72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学基础75

第三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子78

第一节 资源短缺78

一、水资源78

二、土地资源80

三、森林资源81

四、草地资源83

第二节 生态破坏84

一、生物多样性锐减85

二、矿山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破坏85

三、植被破坏和土地退化严重86

四、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87

第三节 水土流失88

一、水土流失的类型88

二、水土流失的原因89

三、水土流失的状况90

四、水土流失的危害94

第四节 环境污染95

一、农业面源污染与点源污染95

二、土壤污染97

三、水体污染99

第五节 生态退化100

一、森林退化101

二、草原退化102

三、土地荒漠化103

第六节 贫穷、饥饿和疾病104

一、贫穷104

二、饥饿105

三、疾病106

第四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110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概述110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内涵110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借鉴111

第二节 生态农业模式113

一、中国的生态农业内涵与特征113

二、生态农业的技术体系114

三、构建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5

第三节 立体农业模式117

一、立体农业的内涵与特征117

二、立体农业的技术体系118

三、构建中国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9

第四节 精准农业模式120

一、精准农业的内涵120

二、精准农业的技术体系121

三、构建中国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2

第五节 白色农业模式124

一、白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124

二、白色农业的技术体系125

三、构建中国白色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27

第六节 蓝色农业模式128

一、蓝色农业的内涵128

二、蓝色农业的技术体系128

三、构建中国蓝色农业发展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30

第五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133

第一节 多熟种植技术133

一、多熟种植是中国传统农业精华所在133

二、多熟种植遍布世界各地135

三、多熟种植是一项资源节约型农业增产技术135

四、进一步推广多熟种植技术,不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137

第二节 品种改良技术139

一、品种改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39

二、生物技术与品种改良141

三、加快品种改良,加速农业发展143

第三节 农业结构调整技术144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45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46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与技术147

第四节 节水农业技术150

一、节水灌溉151

二、节水种植151

三、节水耕作151

四、雨水汇集利用152

五、开发污水资源和咸水资源152

第五节 清洁生产技术152

一、合理施肥,减少污染153

二、减少用药,保护生态155

三、防治“白色污染”,清洁农业环境156

第六章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158

第一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158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必要性158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重要意义159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159

一、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160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164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方法172

一、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172

二、量性评价法174

三、测分评价法175

四、二维评价法175

五、模糊综合评价法176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的实证分析和案例177

一、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177

二、江苏省各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181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影响因素的深层次分析183

下篇 区域篇191

第七章 黄淮海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191

第一节 区域概况191

一、自然条件192

二、经济发展基础196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197

一、区位优势突出197

二、农产品产出效益好197

三、农业投入力度较大199

四、基础设施比较完善200

五、科技攻关成果显著200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202

一、农业生态环境脆弱202

二、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双重危机204

三、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度比较低206

四、农业结构不合理208

五、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11

六、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增长较慢212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212

一、合理开发现有农业资源213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215

三、调整优化农业结构216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竞争力218

五、加大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及保障力度219

六、走集约型持续农业之路,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221

第八章 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225

第一节 区域概况225

一、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及资源概况226

二、农业社会经济条件229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230

一、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230

二、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232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235

一、东北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35

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237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240

一、整合资源优势,进行区域农业联合开发与整体规划布局240

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42

三、农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42

四、发挥科技力量,发展现代农业243

五、实现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组织制度创新244

六、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与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245

第九章 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247

第一节 区域概况247

一、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概况247

二、长江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概况250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253

一、自然条件优越,光温水配合较好253

二、社会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254

三、耕地条件好,农业发展专业化程度高,是我国粮、棉、油商品基地集中区255

四、林牧渔业发达256

五、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好256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257

一、丘陵众多,水土流失严重257

二、耕地环境恶化257

三、洪(渍)涝灾害频繁258

四、中低产田比重较大,影响粮食生产258

五、耕地减少速度快,后备耕地资源缺乏,粮食生产后劲不足259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259

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加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60

二、以防洪排涝为重点,加强洪(渍)涝旱及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260

三、修复被污染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261

四、巩固以商品粮为主的、优质高效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263

五、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263

六、发展浅海养殖264

七、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发展多种经营265

第十章 华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267

第一节 区域概况267

一、资源环境特征267

二、农业生产概况268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270

一、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农业有利270

二、有成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可供借鉴271

三、科教兴农和科技推广卓有成效274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276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小、经营水平较低,经营体制和运作机制改革滞后277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跟不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严重滞后278

三、农业劳动力流转不畅,地区和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279

四、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农产品价格与购销体制不协调,饲料粮短缺问题突出,养殖业面临滑坡危险,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较薄弱279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280

一、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华南地区自然条件优势,建立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281

二、建立与农业企业化相适应的集约生态农业体系283

三、利用传统与现代技术装备生态农业285

第十一章 西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287

第一节 区域概况287

一、西南地区地域范围287

二、本地区人文自然环境特点、资源禀赋及农业生产状况288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292

一、本区农业自然条件与基础292

二、西南地区农业格局294

三、西南地区农作制295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具优势296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297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限制因子297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299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301

一、要以本地区的现实条件为基础302

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305

三、以发展的眼光,提高科技创新305

第十二章 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310

第一节 区域概况310

一、地理位置310

二、生态环境演替趋势311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概况316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320

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日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320

二、土地资源丰富,但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潜力较大321

三、垂直地带性明显,作物类型多样,农业地域特色明显322

四、辽阔的草原,优质的牧草,发展畜牧业生产得天独厚322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323

一、自然条件严酷,生态问题严重323

二、人口增长过快,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业发展缓慢326

三、农业基础条件差,投入不足,产量较低328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328

一、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28

二、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330

第十三章 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339

第一节 区域概况339

一、自然资源概况339

二、社会经济条件概况342

第二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优势347

一、青藏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347

二、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48

三、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349

第三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及制约因子350

一、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劣势350

二、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子352

第四节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353

一、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53

二、青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355

主要参考文献36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