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脉的传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文脉的传承
  • 国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9787506028745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41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457页
  • 主题词:古代史-中国-文集;哲学史-中国-文集;文学史-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文脉的传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至圣先师——孔子1

二 私家讲学4

三 墨子和荀子对私学的贡献6

四 私人讲学传统的奠立8

五 汉代的太学10

六 汉代私学的影响13

七 门第社会的私人讲学15

八 佛教对私学的影响18

九 寺院教学与习业山林20

十 书院教育的成形25

十一 朱熹27

十二 陆九渊29

十三 “二程”31

十四 书院教育的承继33

十五 王阳明与明代书院35

十六 东林书院37

十七 清代的书院39

十八 绛帐遗风41

十九 旧学新知43

二十 注疏传统45

二十一 融新旧于一炉48

二十二 朱子《孟子集注》51

二十三 以“理”释“仁”55

二十四 二元论的建立58

二十五 “心”的认识61

二十六 中国注疏传统的特点63

二十七 融四书为一体系64

二十八 在先贤的余荫下66

二十九 人杰地灵68

三十 历史变迁与学风盛衰71

三十一 北方学术的江山73

三十二 百家争鸣,各显神通75

三十三 秦代的学风78

三十四 两汉的学风80

三十五 三国时代的学风83

三十六 “建安七子”85

三十七 西晋的学风87

三十八 东晋的学风89

三十九 南北朝的学风91

四十 隋唐的学风93

四十一 北宋的学风96

四十二 南宋的学风98

四十三 元代的学风100

四十四 明代的学风103

四十五 王学的兴起105

四十六 刻印书册与学校制度107

四十七 清代的学风109

四十八 儒教114

四十九 律令118

五十 科技121

五十一 佛教126

五十二 有容乃大128

五十三 “胡服骑射”的意义130

五十四 两汉时期的中西交流132

五十五 魏晋至隋唐对外来文化的受容136

五十六 印度佛教的传入139

五十七 外来民族对汉文化的影响141

五十八 宋代的中西交流143

五十九 元代的中西交流145

六十 郑和下西洋148

六十一 传教士的东来150

六十二 清初的礼仪之争152

六十三 士人的途穷恸哭155

六十四 士人的归隐158

六十五 山水诗人的鼻祖:谢灵运160

六十六 陶渊明163

六十七 王维165

六十八 中国先哲的自然观168

六十九 中国文学中的人与自然172

七十 静观自然176

七十一 返归自然180

七十二 人天圆融185

七十三 文人生命的二重奏:仕与隐194

七十四 士与仕200

七十五 入世情怀202

七十六 讽谏精神207

七十七 疏离的感伤211

七十八 隐的变奏215

七十九 田园:一个自足的世界219

八十 抒情的精神223

八十一 早期的歌谣228

八十二 《诗经》的独特美231

八十三 《楚辞》的抒情风格235

八十四 诗言志238

八十五 赋与乐府诗242

八十六 失志情怀的倾诉245

八十七 魏晋以后的抒情诗歌248

八十八 宋玉250

八十九 不同文体的优点253

九十 智与美的融合258

九十一 人生智慧与体验的表达264

九十二 人类命运的探讨266

九十三 唐宋“新古文”268

九十四 时代的明镜270

九十五 史传中的散文绝品274

九十六 化尘俗而归自然277

九十七 《庄子》对美文形成的影响280

九十八 美文的特征282

九十九 纯美的天地286

一○○ 小品文的兴起及流行289

一○一 人间情爱的关注292

一○二 有情的世界295

一○三 骨肉的牵执303

一○四 知契的喜悦312

一○五 圆满的追寻319

一○六 人间永恒的承诺326

一○七 文学中的历史世界329

一○八 诗人的历史世界333

一○九 《诗经》中的民族英雄335

一一○ 屈原作品中的历史世界338

一一一 汉魏六朝的咏史诗341

一一二 唐代以后的咏史作品343

一一三 咏史诗的真确与公正346

一一四 对历代兴亡的感叹353

一一五 对人类在历史时空里的虚幻与无助的感叹355

一一六 元曲中的历史世界360

一一七 小说中的历史观念364

一一八 中国文学中历史世界的类型370

一一九 史官制度372

一二○ 早期史官的来历377

一二一 “著述为宗”的信念379

一二二 史官的精神381

一二三 影响史学的因素389

一二四 国可灭,史不可灭393

一二五 重其职而秘其事397

一二六 其他的修史方式400

一二七 史官的权力403

一二八 文房清玩408

一二九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410

一三○ 文人与文玩417

一三一 文人与工匠43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