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洪水设计与防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范世香,程银才,高雁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01674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41页
- 文件大小:73MB
- 文件页数:253页
- 主题词:洪水-水灾-灾害防治-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洪水设计与防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洪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1
一、洪水的概念1
二、影响洪水的因素1
第二节 防洪标准与选择3
一、防洪安全问题4
二、防洪标准的选择4
第三节 洪水设计的理论基础与防洪措施5
一、洪水设计的理论基础5
二、防洪措施6
第二章 洪水设计的统计学方法8
第一节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8
一、概率与频率8
二、随机变量及概率分布9
三、随机变量的统计参数10
四、随机变量的正态分布12
第二节 洪水特征值的频率分布线型13
一、经验频率曲线13
二、理论频率曲线15
三、频率与重现期的关系16
第三节 皮尔逊Ⅲ型分布的参数估计17
一、矩法17
二、三点法18
第四节 抽样误差19
第五节 洪水设计适线法20
一、目估适线法20
二、优化适线法20
三、分布参数对频率曲线的影响21
第三章 用流量资料直接推求设计洪水25
第一节 洪水过程线与洪量计算25
一、洪水过程线分析25
二、洪水过程线的分割25
三、径流成分的划分26
四、洪量的计算27
第二节 洪水设计标准的确定28
一、工程安全设计标准28
二、校核洪水标准确定的原则29
三、防护对象的防洪标准30
第三节 设计洪水特征值的推求30
一、资料的“三性”审查30
二、洪水特征值的选样32
三、特大洪水的处理33
四、理论频率曲线的选择34
五、统计参数的确定35
第四节 设计值的合理性分析与安全修正36
一、设计值的合理性分析36
二、安全修正问题37
第五节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拟定38
一、典型洪水过程线的选择38
二、放大方法39
第六节 资料不足或缺乏时设计洪水的推求42
一、利用上下游测站的洪水资料插补延长42
二、利用本站的峰、量关系插补延长43
三、利用暴雨径流关系插补延长43
四、根据相邻河流洪水特征值进行插补延长43
第七节 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与分期设计洪水44
一、设计洪水的地区组成44
二、分期设计洪水45
第八节 古洪水研究在稀遇洪水设计中的作用46
一、现行频率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46
二、古洪水研究简介47
三、古洪水特征值的确定48
四、古洪水研究成果的应用举例48
第四章 用暴雨资料间接推求设计洪水51
第一节 降雨51
一、降雨的形成与分类51
二、降雨特征表示法52
三、我国降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53
四、面雨量的计算54
第二节 暴雨资料的整理54
一、暴雨特性分析54
二、暴雨资料的整理55
第三节 面暴雨量的设计56
一、直接计算法57
二、间接计算法58
第四节 面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60
一、设计面暴雨的时程分配60
二、设计面暴雨的地区分布62
第五节 蓄满产流方式下的设计面净雨量推求62
一、降雨径流相关图法62
二、数学模型计算法67
第六节 超渗产流方式下的设计面净雨量推求70
一、初损后损法70
二、下渗曲线法72
第七节 地面净雨汇流计算——等流时线法75
一、概念76
二、汇流计算76
第八节 地面净雨汇流计算——经验单位线法78
一、经验单位线78
二、经验单位线的推求79
三、经验单位线不同时段的转换81
四、经验单位线法存在的问题及处理83
第九节 地表净雨汇流计算——瞬时单位线法85
一、瞬时单位线的推求85
二、参数n、K的确定86
三、瞬时单位线转换为实用单位线89
第十节 地下净雨汇流计算91
一、概化三角形法91
二、线性水库演算法92
第十一节 设计洪水计算中几个相关问题93
一、计算方法的外延93
二、计算方法的移用93
三、设计土壤含水量93
第五章 小流域洪水设计97
第一节 概述97
一、小流域洪水设计特点97
二、主要计算方法97
第二节 暴雨公式与设计暴雨的推求98
一、暴雨公式的建立与应用98
二、无暴雨资料地区参数确定与设计雨量的计算100
三、设计暴雨时程分配100
四、设计净雨计算100
第三节 推理公式法设计洪峰流量101
一、推理公式的基本形式101
二、水科院公式101
第四节 洪峰流量设计的地区经验公式法107
一、单因素公式107
二、多因素公式108
第五节 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108
一、概化过程线法108
二、综合经验单位线法109
三、综合瞬时单位线法110
第六章 可能最大洪水的估算112
第一节 大气中的可降水量112
一、大气中的可降水量W112
二、可降水量W计算方法113
第二节 可能最大暴雨(PMP)计算方法114
一、形成暴雨的物理条件和降水量公式114
二、PMP计算方法分类115
第三节 当地暴雨放大法116
一、典型暴雨的选择116
二、典型暴雨可降水量的计算116
三、最大可降水量的计算117
四、水汽放大117
五、效率放大117
第四节 暴雨移置法118
一、移置的条件118
二、移置的具体步骤119
三、移置改正119
第五节 暴雨组合法120
一、暴雨组合法概念120
二、组合暴雨的方法121
三、组合暴雨的极大化121
四、暴雨时空放大122
第六节 可能最大暴雨(PMP)等值线图集的应用122
一、PMP等值线图122
二、暴雨时、面、深关系122
三、暴雨时程分配123
第七节 可能最大洪水(PMF)的推求124
一、净雨过程的计算124
二、洪水过程线的计算124
第七章 防洪工程125
第一节 防洪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125
一、防洪工程措施125
二、防洪非工程措施126
第二节 水土保持工程126
一、水土流失126
二、我国的水土流失127
三、水土保持128
四、水土保持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129
第三节 堤防工程130
一、我国的堤防及其类型130
二、堤防设计132
三、堤防护坡工程136
四、堤防的管理养护136
第四节 分洪工程137
一、分洪工程的作用与组成137
二、分洪道设计139
三、蓄滞洪区139
四、分洪闸142
五、泄洪闸146
第五节 水库防洪工程147
一、不考虑预报的防洪调度方式148
二、考虑短期水文预报的防洪调度方式148
三、防洪补偿调节149
四、分期洪水防洪调度150
五、水库非常运用防洪调度中的有关问题150
六、关于拟定防洪调度方式时要考虑的一些问题152
第六节 河道整治工程153
一、河道整治目的、要求及原则153
二、平原河道的整治措施154
三、河道整治建筑物161
第八章 水库防洪计算167
第一节 概述167
一、水库的调洪作用167
二、水库调洪计算的任务169
第二节 水库调洪计算169
一、水库泄流建筑物的泄流能力169
二、水库调洪计算原理170
三、水库调洪计算方法170
第三节 水库防洪计算177
一、水库防洪计算的任务178
二、溢洪道无闸门控制水库的防洪计算178
三、溢洪道有闸门控制水库的防洪计算179
第四节 启用非常泄洪设施时水库防洪计算182
一、水库的非常泄洪设施182
二、非常泄洪设施的启用标准183
三、启用非常泄洪设施时的调洪计算183
四、方案比较和选择184
第五节 入库洪水计算184
一、概述184
二、入库洪水计算方法185
三、入库设计洪水计算189
第九章 我国防洪减灾体系190
第一节 我国的洪水灾害及其特点190
一、洪水及其种类190
二、洪水灾害190
三、我国历史上大洪水191
四、我国洪水灾害的特点192
第二节 我国防洪减灾体系194
一、我国防洪减灾历史194
二、我国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与发展194
三、我国现代防洪减灾体系195
第三节 防洪工程体系196
一、常规防洪工程体系196
二、非常防洪工程体系197
第四节 防洪非工程体系198
一、水雨情测报198
二、洪水预报预警198
三、防汛指挥调度的通信系统199
四、与防洪有关的政策法规体系200
五、洪水风险管理201
六、洪水保险204
第五节 我国防洪组织与管理体系207
一、行政首长防汛责任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体系207
二、各级防汛指挥部及其办事机构207
三、防汛抗洪指挥支持体系208
四、国外防洪组织体系208
第六节 防洪应急响应体系208
第七节 “3S”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209
一、空间信息技术209
二、防洪减灾的现代化211
三、空间信息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作用211
四、空间信息技术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趋势212
第十章 森林植被对暴雨洪水的影响213
第一节 概述213
第二节 森林植被对暴雨洪量的影响213
一、森林植被对降雨的截留作用213
二、森林植被对蒸散发的影响215
三、森林土壤的持水性217
四、森林植被对河流泥沙的影响217
五、森林植被与大气降水217
第三节 森林植被对暴雨洪水的调节作用218
一、森林植被调节暴雨洪水的机理218
二、森林植被调节暴雨洪水的研究实例219
附录223
附录1 频率格纸样式223
附录2 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的离均系数фp值表224
附录3 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的模比系数Kp值表225
附录4 三点适线法S与Cs关系表227
附录5 三点适线法Cs与有关φ值的关系表228
附录6 瞬时单位线S曲线查用表230
附录7 1000hPa地面到指定高度(高出地面米数)间饱和假绝热大气中的可降水量(mm)与1000hPa地面露点(℃)函数关系表236
附录8 1000hPa地面到指定压力(hPa)间饱和假绝热大气中的可降水量(mm)与1000hPa地面露点(℃)函数关系表238
参考文献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