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孔学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孔学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2237418.jpg)
- 罗安宪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7028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876页
- 文件大小:43MB
- 文件页数:922页
- 主题词:孔丘(前551~前47)-思想评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孔学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编 孔子思想的产生和发展1
第一章 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2
第一节 社会经济态势3
一、“封建”开始总崩溃3
二、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6
三、社会阶层大流动8
四、诸侯间人才流动加速10
五、谷禄制俸禄出现12
六、商业经济发展14
第二节 礼乐文化状况16
一、“礼崩”16
二、弃礼用刑18
三、“乐坏”20
四、文化的民间化和世俗化21
第三节 思想观念的变迁22
一、人本主义思想渐兴22
二、重民思想进一步发展24
三、从“仪”到“礼”26
第二章 孔子的事迹28
第一节 孔子先祖及孔子降生28
一、孔子先祖28
二、孔子降生30
第二节 仕鲁之前32
一、孔子幼年32
二、孔子初仕33
三、授徒设教34
四、适周观礼35
五、问礼于老子36
六、鲁乱适齐38
七、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授弟子40
第三节 仕鲁期间42
一、为中都宰42
二、由司空为大司寇42
三、齐鲁夹谷之会43
四、诛少正卯44
五、明君臣之义45
六、堕三都46
七、弃官离鲁47
第四节 周游列国49
一、居卫49
二、至宋50
三、往见叶公51
四、厄于陈蔡之间52
五、用楚受阻52
六、子路仕蒲54
七、自卫返鲁54
第五节 晚年55
一、答哀公及季康子问政55
二、伤季氏之乱礼56
三、序《诗》、《书》57
四、惜颜回之死58
五、孔子殁58
第三章 孔子思想史料60
第一节 《论语》一书的形成与流传60
一、《论语》的著者60
二、《论语》的结集65
三、《论语》的流传66
第二节 《礼记》孔子言论考辨67
第三节 《孔子家语》考辨71
第四章 孔子的思想学说74
第一节 礼学74
一、礼的基本含义75
二、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礼仪法度77
第二节 仁学83
一、仁者,爱人84
二、仁里礼外86
三、仁是社会伦理观念的全部内容87
四、仁与孝88
五、仁与忠恕91
第三节 君子论92
一、君子小人对举,以明君子之质93
二、君子之精神追求95
三、君子之德96
四、君子之乐98
五、君子之修养99
第四节 天命论101
一、敬畏天命102
二、知天命而尽人事104
第五节 政治论106
一、为政以德106
二、政者,正也107
第六节 教育思想109
一、有教无类109
二、因材施教110
三、学思结合112
第五章 孔子弟子113
第一节 七十二贤113
一、孔门弟子数目辨析113
二、主要弟子116
三、孔子弟子特点与思想分野135
第二节 曾子与《大学》137
一、曾子是否作《大学》137
二、《大学》概略138
第三节 子思与《中庸》139
一、子思生平139
二、子思作《中庸》之辨141
三、《中庸》概略142
第六章 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44
第一节 仁政论145
一、以仁为源145
二、推行王道147
三、民贵君轻148
四、权宜行礼150
五、尊贤使能152
六、制民恒产154
第二节 性善论156
一、先天善性156
二、固有之心159
第三节 修养论163
一、君子人格163
二、本心说170
三、养气说173
第七章 荀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76
第一节 隆礼论177
一、礼起于欲177
二、隆礼法后183
三、礼中有法189
第二节 修养论191
一、性恶、隆礼与修身191
二、渐修以学197
三、近尽节求201
四、虚壹而静203
第三节 天人论208
一、天之含义208
二、自然之天211
三、明于天人之分214
第八章 先秦时代孔子思想面临的挑战221
第一节 墨家的挑战221
一、墨子生平221
二、“兼爱”的治国理念223
三、崇天敬鬼的宗教情节225
四、“节用”、“节丧”的消费观念228
五、“非乐”的文艺精神230
第二节 道家的挑战231
一、道家与老庄231
二、自然无为的政治论232
三、存虚守静的人生观234
四、“绝学无忧”的治学态度236
五、“无知素朴”的倒退社会观238
第三节 法家的挑战240
一、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240
二、“皆挟自为心”的社会观243
三、“惟治为法”的治国理念245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理想社会250
第二编 孔子思想的经学化253
第九章 孔子与汉代经学254
第一节 儒家学说的经学化255
一、今、古文经学及其发展256
二、儒家典籍经学化过程259
第二节 从《春秋繁露》到《白虎通》——孔学的经学化及其走向262
一、对二者天道观的对比分析264
二、对二者阴阳五行思维框架的对比分析266
三、对二者纲常伦理思想内容的对比分析271
四、《春秋繁露》对谶纬的影响与《白虎通》对谶纬的吸纳273
第三节 《论语》在汉代的流传275
一、三论并存与融合276
二、辅翼六经,“传莫大于《论语》”279
第十章 董仲舒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83
第一节 天人论285
一、“唯天为大”的天论285
二、“物固以类相召”的天人感应论287
三、“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天人政治论290
第二节 人性论293
一、“天质之朴”的人性本质论294
二、“待教而善”的人性教化论295
三、“性三品”的人性等级论298
第三节 社会政治论304
一、“大一统”的国家论304
二、“取法于天”的王道论307
三、“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论310
第十一章 孔子与魏晋玄学314
第一节 儒学的玄学化314
一、儒学的衰落状况及其原因314
二、儒学玄学化的过渡环节316
三、儒学的玄学化320
第二节 魏晋玄学对孔子思想的张扬322
一、竹林名士对孔子思想的消极态度323
二、元康名士的另类张扬329
三、儒学玄学化的终结330
第三节 何晏《论语集解》331
一、版本与作者331
二、注经新特点334
三、用《易传》解经336
第四节 皇侃《论语义疏》338
一、皇疏之成书及流传338
二、皇侃的《论语》观340
三、皇疏之特点342
第十二章 孔子思想在隋唐时代的发展349
第一节 唐代的《论语》注疏350
一、《论语》研究相对衰落350
二、陆德明的《论语音义》353
三、韩愈、李翱的《论语笔解》357
第二节 王通对孔子思想的发展361
一、三教可一362
二、中道364
三、王道政治365
第三节 韩愈的道统论368
一、韩愈之道论371
二、建立道统374
第四节 李翱的性情论376
一、对孔子“性与天道”问题的回应377
二、性379
三、性情关系380
第五节 柳宗元的天人论384
一、兴孔子之道384
二、天人相分386
第六节 刘禹锡的天人论388
一、天人交相胜389
二、天人还相用391
第三编 孔子思想的创造性诠释393
第十三章 宋元时代的《论语》学394
第一节 邢昺《论语注疏》394
一、《论语注疏》的注释特点395
二、汉学、宋学“兹其转关”407
第二节 朱熹《论语集注》409
一、《论语集注》的成书410
二、博采众说,通经明理413
三、《论语集注》在《论语》学史上的地位420
第三节 蔡节《论语集说》422
第四节 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425
一、疏证疑难426
二、订正朱注427
三、发朱注之未发428
第五节 陈天祥《论语辨疑》430
一、驳正朱注431
二、移易经文,改经就注434
三、存疑待考,不做强解436
四、平心剖析,独发己见437
第十四章 周敦颐、邵雍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439
第一节 周敦颐其人及其著作与学术思想440
一、周敦颐其人及其著作442
二、“学颜子之所学”:周敦颐的学术大要443
第二节 周敦颐对孔子思想的开掘与传承448
一、《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448
二、《通书》对《太极图说》的展开451
第三节 邵雍其人及其学术思想概要456
第四节 邵雍对孔子思想的开掘与传承460
一、邵雍的先天学460
二、邵雍的观物思想466
第十五章 张载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470
第一节 气论473
一、张载之前的气论思想以及孔子关于“气”的观点473
二、“太虚”之气482
三、“一物两体”之气484
四、相感而生之气486
第二节 心性论489
一、“心性”之概说489
二、合性之心492
三、诚心与“成性”493
第三节 民胞物与499
一、横渠四句499
二、民胞物与504
第十六章 二程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509
第一节 “孔颜乐处”与二程归宗孔学509
一、二程对“孔颜乐处”的追求510
二、二程兄弟异同513
第二节 天理论与孔学发展的思辨化516
一、“天理”范畴的提出516
二、天理的具体内涵518
三、理与气521
四、格物穷理523
第三节 仁论526
一、识仁526
二、仁学的基本内容528
三、二程仁学思想对孔学的发展534
第四节 性命论535
第五节 义利论541
第六节 二程在孔学史上的地位545
第十七章 朱熹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548
第一节 朱熹的学术渊源及其道统思想548
一、朱熹的学术渊源549
二、朱熹的道统思想552
第二节 理气论557
一、理、道与太极558
二、天理的特性560
三、理与气564
四、理一分殊566
第三节 心性论568
第四节 工夫论574
第五节 朱熹在孔学史上的地位577
第十八章 陆九渊、王守仁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581
第一节 孔学发展的心学路向581
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588
一、心本论588
二、易简工夫592
第三节 王守仁的心学思想596
一、心即理596
二、知行合一599
三、致良知603
四、王门“四句教”608
第十九章 明代的《论语》学611
第一节 胡广《论语集注大全》611
第二节 陈士元《论语类考》616
一、分门别目,考证名物617
二、博引旧说,详为折衷619
三、驳正朱注622
四、摒去杜撰、浮谈之说623
第三节 李贽《论语评》624
第四节 郝敬《论语详解》630
一、郝敬的《论语》观630
二、《论语详解》的注释特色633
三、对《论语详解》的评价638
第五节 刘宗周《论语学案》639
一、《论语学案》的成书639
二、《论语学案》的学术特色641
三、早期思想的代表作648
第六节 智旭《论语点睛》649
第二十章 清代的《论语》学655
第一节 惠栋《论语古义》655
一、尊汉嗜古的治经倾向657
二、求真求实的治经宗旨660
三、博稽众说、注重小学的治经方法662
第二节 狄子奇《论语质疑》666
一、融通汉宋、求真考实的治经立场670
二、商榷《集注》,质、疑、同、补朱子的治经主线678
三、旁征博引、赅洽精核的治经风格682
第三节 宋翔凤《论语说义》685
一、融通《春秋》与《论语》686
二、以《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阐发《论语》中的思想689
三、以朴学方法疏解《论语》中的名物制度692
第四节 刘宝楠《论语正义》695
一、《论语正义》的成书695
二、《论语正义》的注疏特色697
三、《论语》旧注中水平最高的集大成之作708
第五节 康有为《论语注》709
一、“六经注我”的解经方式711
二、宗主今文经学的治经原则716
三、引借西方思想观念的解经倾向721
第二十一章 王夫之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724
第一节 王夫之生平及思想轨迹725
一、王夫之其人725
二、王夫之思想成长轨迹727
第二节 黜释老,僻王学:王夫之的学术精神730
第三节 王夫之对孔门易学思想的开掘与发挥734
一、四圣同揆、占学一理735
二、乾坤并健,易之纲宗736
第四节 继横渠正学738
一、本体论738
二、知行论742
三、理欲论747
第二十二章 颜元、戴震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749
第一节 颜元的气质论749
一、气质本善,习与性成750
二、气质之性亦为天命之性752
三、宋儒错解之因756
第二节 颜元的修养论759
第三节 颜元的唯实论762
一、“下学上达”是孔门定法762
二、“经济”之学764
第四节 戴震的道气论766
一、通经明道767
二、气化即道770
第五节 戴震的理欲论773
第二十三章 康有为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779
第一节 托孔子以改制780
第二节 奉孔子为教主787
一、立教之原因788
二、神化孔子790
三、孔教之组织、仪式792
四、孔教之教义、目的794
五、孔教之影响796
第三节 大同社会797
一、《大同书》的成书年代797
二、大同理想798
第二十四章 谭嗣同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803
第一节 仁说804
一、仁——通——平等805
二、黜名斥礼810
三、心力815
第二节 道器说817
第三节 三世说824
一、三世说之源与流824
二、谭嗣同的两三世说827
第二十五章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833
第一节 孔子思想历史地位的形成833
一、孔子在诸子百家中的地位834
二、孔子在汉唐经学中的地位841
三、孔子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843
四、孔子在清代实学中的地位847
五、孔子在近代变革中的地位849
六、孔子在现代化思潮中的地位851
第二节 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853
一、孔子在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854
二、孔子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856
三、孔子在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859
第三节 孔子思想历史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863
一、政治原因863
二、教育原因864
三、思想原因866
参考文献868
后记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