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风海涛室遗稿 纪念林惠祥先生百年诞辰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天风海涛室遗稿 纪念林惠祥先生百年诞辰
  • 林惠祥著;蒋炳钊编 著
  • 出版社: 厦门:鹭江出版社
  • ISBN:7806710698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45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46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天风海涛室遗稿 纪念林惠祥先生百年诞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自传3

上篇 二十五年之秘密——主要是放弃日籍的事情3

下篇 对国内反动派的认识问题35

旧体诗53

上官婉儿53

陈圆圆53

仿子夜歌53

送妹从妹夫远行53

古迹四咏53

终南山53

王官谷53

木棉庵53

铁笛亭54

西史偶咏(五首)54

约安达克54

哥伦布54

奥女皇马利亚54

普鲁士大王腓特列55

瑞典王查理十二55

寄华威(二首)55

集美舟中(二首)55

厦门旅舍闻歌(二首)56

戏作56

题名人像册56

南禅拜佛词(三首)56

读《剑南集》57

邯郸梦57

慰某君梦57

感怀57

读杜集《月夜》有感58

与育崧小饮58

育崧病起幽忧,诗以慰之58

厦门海望58

登五老峰58

鹭江岁暮感怀59

荷花将开尽有感59

苦热59

冬日读书乐59

花朝纪事(三首)60

述怀60

雨后观物兴感60

重阳(二首)61

槟榔屿极乐寺塔61

随李慧觉先生游印度归赋61

赠徐悲鸿大师61

题李慧觉先生僧装留影62

题翁占秋画二绝62

陵园名菊62

白麒麟62

赠丘菽园先生62

题徐悲鸿先生所赠画松63

七绝(戟冷戈寒雨雪中)63

题吴人俊女士纪念册(二首)63

为槐准题悲鸿绘红毛丹(二首)63

悼亡(十首)64

闻最后胜利讯,喜续八年前旧作(七首)65

送吾女安娜入军政大学(二首)66

读黄紫霞先生《赠输血词》感赋(二首)67

厦门解放周年喜赋(二首)67

国庆两周年诗以志喜68

厦门解放二周年喜咏(二十首)68

解放后侨情竹枝词(八首)70

觅福州故居不得志感71

抵京后闻徐悲鸿先生噩耗,诗以志哀72

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75

凡例75

引言76

上篇 番情概说77

一 总论77

1.名称81

2.种属81

3.支族81

4.体质81

5.人口81

6.历史81

7.理番事业81

二 各族分述81

1.太么族87

2.萨衣设特族87

3.蒲嫩族87

4.朱欧族87

5.阿眉族87

6.派宛族87

7.野眉族87

三 生活状况87

1.生业91

2.住所91

3.食物91

4.衣服饰物91

四 社会组织91

1.番社及部落94

2.家族94

3.婚姻94

4.成丁惯例94

5.社会制裁94

五 馘首及战争94

1.馘首97

2.战争97

六 宗教97

1.灵魂观念100

2.祖先崇拜100

3.多神的信仰100

4.动物崇拜100

5.琐物崇拜100

七 艺术100

1.雕刻105

2.绘画105

3.刺绣105

4.塑土105

5.装身105

6.跳舞105

7.音乐105

八 语言105

1.语系107

2.语音107

3.构造107

九 智识107

1.数目110

2.时间110

3.年龄110

4.方位110

5.度量衡110

6.记事法110

中篇 标本图说110

导言110

一 武器111

二 衣服119

三 货币及饰物126

四 家具129

五 艺术品139

六 娱乐品143

七 宗教及仪式品145

八 记事绳147

九 舟148

十 石器时代遗物149

下篇 游踪纪要158

一 台湾全岛大势158

二 台北之出发筹备158

三 圆山贝冢石器之寻获160

四 赴乌来社162

五 赴南板山163

六 赴台东163

七 赴卑南社164

八 赴马兰社167

九 赴新港167

十 赴哈喇巴宛社168

十一 大马武窟之夜169

十二 回台东171

十三 赴知本社173

十四 赴东北方番地及回台北174

十五 赴日月潭水社175

附录 中国古书所载台湾及其番族之沿革略考179

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189

一 考察采集的经过189

二 遗址概况190

三 遗物分论191

四 遗物总论201

(一)新石器201

(二)陶器204

(三)打制石器206

五 推论207

(一)台湾石器时代的年代问题208

(二)台湾石器时代的文化来源问题209

(三)台湾石器时代的人种问题214

(四)台湾新石器时代和中国大陆的关系216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219

内容提要219

一 小引219

二 悠久历史上的密切关系221

三 兄弟般友好的民族关系236

四 辛勤开发台湾的功劳243

五 台湾人民的爱国传统247

六 结论250

后记252

为什么要保存古物255

第一章 引言255

第一节 我国古物的丰富255

第二节 我国古物的丧失257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盗窃案259

第四节 对待古物的三种态度260

第五节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古物的关心263

第六节 我们应当怎样对待古物265

第二章 古物的意义及其分类法267

第一节 古物的意义267

第二节 古物的分类法269

第三章 各种古物概说271

第一节 古生物271

第二节 史前遗物272

第三节 建筑273

第四节 绘画275

第五节 雕塑276

第六节 铭刻278

第七节 图书279

第八节 货币280

第九节 舆服281

第十节 器具281

第四章 古物有什么用处284

第一节 概说284

第二节 证明祖国的伟大,帮助爱国主义教育284

第三节 证明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引起爱好劳动的观念285

第四节 证明马列主义社会发展史的正确286

第五节 发现未有历史记载时的人类状况287

第六节 补足文献还少的古代史288

第七节 证实或纠正历史记载289

第八节 供给艺术史的资料290

第九节 供给工业史的资料290

第十节 供给古文字学的资料291

第十一节 供给古生物学的资料292

第十二节 供给实物教学法的资料292

第十三节 供给社会教育的资料293

第五章 古物应怎样保存294

第一节 古物为什么常在地下294

第二节 古物怎样发现295

第三节 基本建设与古物的发现298

第四节 古物古迹的被破坏299

第五节 基建工程和文物工作应如何互相配合300

第六节 怎样勘察地下有无古物古迹302

第七节 怎样鉴别古物古迹304

第八节 怎样处理已发现的古物306

第九节 怎样处理已发现的古迹307

第十节 结束语308

附录一 中央人民政府及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有关保护古迹古物的重要法令310

附录二 保护文物快板&李忠臣311

后记316

考古学通论319

第一章 绪论319

第一节 从没有考古学的知识讲起319

第二节 考古学的沿革和名称321

第三节 考古学的定义322

第四节 考古学的分科323

第五节 考古学的效用325

第六节 考古学家与古董学家的区别327

第七节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27

第八节 考古学的资料329

第二章 考古学所发现的原始时代史331

第一节 总论331

第二节 各种古人类的出现335

第三节 原始时代各期概况340

第三章 史前的古迹349

第一节 总论349

第二节 洞穴遗址350

第三节 岩荫352

第四节 山坡土穴352

第五节 竖穴遗址353

第六节 史前平地草屋遗址353

第七节 食余遗址或贝冢遗址354

第八节 湖居遗址354

第九节 沼泽住所遗址355

第十节 史前堡垒遗址356

第十一节 史前葬处356

第十二节 巨石纪念物357

第四章 有史时代古迹360

第一节 古建的种类360

第二节 埃及361

第三节 两河流域362

第四节 波斯363

第五节 希腊363

第六节 罗马365

第七节 欧洲中古时代366

第八节 印度366

第九节 中国369

第五章 石器375

第一节 石器的性质375

第二节 石器的种类375

第三节 石器的制造法379

第四节 石器的用途379

第五节 石器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380

第六节 石器对于后代的影响380

第六章 铜器382

第一节 铜器的发明382

第二节 铜器时代382

第三节 铜器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383

第四节 铜器的种类384

第五节 中国的铜器385

第七章 陶瓷器396

第一节 陶器的发明396

第二节 中国史前的陶器396

第三节 以后历代的陶瓷器398

第八章 玉器、明器、骨角器402

第一节 玉器402

第二节 明器405

第三节 骨角等器408

第九章 考察和发掘的技术411

第一节 遗址遗物的发现411

第二节 考察与发掘412

第三节 发掘者及工人413

第四节 发掘用具414

第五节 发掘前应当做好预备工作414

第六节 发掘方式415

第七节 发掘时应注意的要点416

第八节 古物的处置417

第九节 古迹的处置418

第十节 发掘及考察应用的特殊技术418

第十章 古迹古物的研究423

第一节 材料的鉴别423

第二节 重要的研究方法424

第三节 年代的决定430

第四节 解释434

编后记44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