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流动单元研究的原理和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阳,刘建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4387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167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176页
- 主题词:油藏-储集层-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流动单元研究的原理和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流动单元概念1
二、流动单元研究的意义2
三、流动单元的主要研究内容3
四、流动单元研究的方法和技术4
五、流动单元研究现状与展望4
第二章 流动单元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7
第一节 流动单元识别标志7
一、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7
二、流动单元的识别标志8
第二节 流动单元分类原则和分类体系11
一、流动单元分类原则11
二、流动单元分类体系综述12
三、胜利油田主要流动单元类型13
第三节 单井流动单元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19
一、单井流动单元地质识别方法19
二、单井流动单元测井识别与划分21
第四节 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25
一、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原则26
二、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流程27
三、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的地球物理方法27
四、井间流动单元剖面识别与划分的标准层和标准剖面29
第五节 平面流动单元识别与划分的原理和方法31
一、地震识别与划分方法31
二、数理统计法33
三、随机建模法43
第三章 流动单元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45
第一节 流动单元形成机制45
一、流动单元隔挡层45
二、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形成机制48
三、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形成机制50
四、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形成机制51
第二节 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52
一、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53
二、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54
三、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控制因素55
第三节 流动单元分布规律56
一、流动单元垂向分布规律56
二、流动单元平面分布规律58
第四章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研究60
第一节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概念60
第二节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研究方法62
一、宏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63
二、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方法68
第三节 流动单元非均质性综合评价72
一、流动单元非均质性评价标准72
二、流动单元非均质性评价方法72
第五章 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86
第一节 三角洲相储集层的沉积模式86
一、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86
二、三角洲前缘88
三、各主要沉积时间单元三角洲各亚相的纵横向展布92
第二节 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主要特征93
一、流动单元E94
二、流动单元G96
三、流动单元M97
四、流动单元P98
第三节 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98
一、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垂向分布模式99
二、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模式100
三、各类流动单元的分布模式100
四、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概念模型102
第六章 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103
第一节 河流相储集层沉积模式103
一、河流相储集层沉积特征103
二、河流相储集层特征105
三、胜利油区河流相储集层特征108
第二节 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112
一、流动单元E112
二、流动单元G114
三、流动单元M116
四、流动单元P117
第三节 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118
一、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垂向分布模式118
二、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模式119
三、河流相储集层各类流动单元分布模式120
第七章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122
第一节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沉积模式122
一、扇三角洲平原123
二、扇三角洲前缘124
三、前扇三角洲125
四、扇三角洲展布规律125
第二节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主要特征125
一、流动单元E126
二、流动单元G128
三、流动单元M129
四、流动单元P130
第三节 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模式130
一、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垂向分布模式130
二、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平面分布模式132
三、扇三角洲相储集层各类流动单元分布模式133
第八章 流动单元动态模型与剩余油分布134
第一节 流动单元动态模型的建模方法134
一、流动单元动态模型的提出134
二、流动单元动态模型建模方法135
第二节 流动单元动态模型150
一、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动态模型151
二、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动态模型152
三、扇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动态模型152
第三节 剩余油分布形态及控制因素153
一、剩余油分布形态153
二、剩余油形成机制155
三、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156
第四节 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159
一、河流相储集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159
二、三角洲相储集层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163
参考文献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