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傅才武,宋丹娜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605316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423页
- 主题词: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文化市场演进与文化产业发展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中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关系1
第一节中国文化市场的兴起1
一、文化市场概念的确立1
(一)“文化市场”进入主流话语系统的历程1
(二)“文化市场”概念体系的演进2
二、当代大众文化发展与文化市场兴起6
(一)精英文化权威的消减与民间文化空间的崛起6
(二)私人领域的发展与文化市场的兴盛9
第二节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15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的起源与演进15
(一)文化产业概念在西方国家的出现15
(二)文化产业概念在中国的确立16
二、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19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19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范围20
第三节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关系22
一、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差异22
二、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内在联系23
(一)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产业实现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舞台23
(二)文化市场的规模和结构影响文化产业的总量和构成24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26
三、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文化市场26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27
(二)文化事业与文化市场28
第一章文化市场分类与文化产业模式31
第一节文化产业及文化市场的分类31
一、国外关于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分类31
(一)欧洲国家关于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及分类31
(二)北美国家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与分类34
(三)亚洲国家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及分类36
二、中国文化市场的分类标准38
(一)中国政府的分类标准38
(二)文化学界的分类标准39
三、中国文化市场的三种类型40
(一)文化商品市场41
(二)文化服务市场44
(三)文化资源市场45
第二节文化产业模式分析47
一、文化产业模式的构成47
(一)库恩关于模式的理论47
(二)文化产业模式的内涵48
二、我国文化产业模式归类48
(一)经营性——市场导向模式49
(二)公益性——政府主导模式49
(三)混合性——政府市场双重主导模式51
三、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模式52
(一)美国模式:消费导向模式52
(二)法国模式:行政导向模式56
(三)德国模式:社会市场模式59
第三节文化市场发育与文化产业模式的互动关系62
一、历史学的视野:文化市场发展对文化产业模式的影响62
(一)古代文化市场的初步发育与初级产业模式62
(二)近代文化市场的发展与近代文化产业模式的出现63
二、经济学的审视: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发展逻辑与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契合64
第二章技术创新与文化市场形态的演变66
第一节文化市场的技术属性66
一、文化产品的技术属性66
(一)文化产品的形质受制于技术环境66
(二)技术本身构成文化产品的核心内容69
二、文化组织的技术属性71
(一)技术进步对文化组织形态的影响71
(二)技术进步对组织的权力运行方式的影响72
(三)从科层制组织到扁平型组织73
三、技术进步对文化市场制度的影响74
(一)技术和制度的关系74
(二)文化市场上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75
四、文化市场中的技术意识形态77
第二节基于技术进步的文化市场形态变迁轨迹82
一、技术进步与文化生产方式的演变82
(一)生产主体及生产方式的变化82
(二)文化传播及文化产品经营方式的变化84
二、技术进步与文化市场的结构升级85
三、经营主体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87
(一)经营方式的现代网络化87
(二)市场组织方式的信息化和网络化87
四、消费主体及消费方式的变化89
(一)消费形式的大众化和平民化90
(二)消费方式的选择性和主动性90
(三)消费者消费趣味的个性化和风格化90
(四)现代科技引领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方式91
五、技术进步与文化市场渠道重组93
(一)技术进步与市场渠道变化模型93
(二)“网络为王”与文化市场流通渠道的变革94
第三节技术进步与文化市场的演进:以印刷术为例97
一、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商品图书的丰富99
二、古登堡印刷术对西欧图书市场的贡献100
三、现代印刷术的发展及对图书市场的影响102
(一)现代印刷技术背景102
(二)现代印刷技术对图书市场的影响103
第三章文化市场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文化体制的特殊性107
第一节文化市场的意识形态特征107
一、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107
(一)文化产品的双重属性107
(二)文化产品的双重价值108
(三)作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引导109
二、文化市场的意识形态功能110
(一)文化市场中的主流价值观维护110
(二)文化市场中的公共文化安全111
(三)文化市场中的国家文化主权安全114
三、网络信息环境对社会传统价值体系的挑战115
(一)网络文化崛起对主流文化观念的挑战115
(二)网络传播对文化产品意识形态价值的超越117
第二节文化市场意识形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118
一、公共领域与文化的非交换性118
(一)文化公共性与文化公共品118
(二)文化市场中的公共文化权力119
二、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注意力资源的经济意义120
(一)注意力市场概念的引入120
(二)社会对注意力市场的争夺121
(三)政府对注意力市场的监管122
第三节中国文化体制的特殊性123
一、我国文化体制的社会基础:单位体制123
(一)单位体制的基础构架123
(二)体制内的低效率与政府管制失效126
二、中国文化体制:概念与范畴127
(一)我国文化体制的概念127
(二)中国文化体制的两个来源128
三、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过程、案例与目标131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131
(二)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实际进程:以上海市、苏州市为例135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142
第四章文化商品市场及其产业业态变迁147
第一节图书市场及其产业业态147
一、图书市场的概念、分类及基本构成147
二、我国图书市场的历史演进轨迹148
(一)建国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末图书出版发行行业回眸148
(二)1980—1989年我国图书市场的发轫151
(三)1990—1999年图书市场的拓展152
(四)2000—2005年我国图书市场的缓慢增长154
三、目前图书产业的总体发展态势分析157
(一)我国图书的竞争环境出现重大变化,市场竞争由主要面向国内竞争到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157
(二)图书市场经营主体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变,集团化成为政府主导出版发行市场的主要方式158
(三)民营资本进入图书发行市场,在图书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159
(四)出版业与信息技术联姻,电子纸质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日趋明显159
第二节中国报刊市场及其产业业态160
一、报纸市场160
(一)报纸市场相关概念的界定160
(二)我国报业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161
二、期刊市场172
(一)期刊市场的概念172
(二)中国期刊产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概况173
三、我国报刊产业的业态181
(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加速了报刊市场的整体结构变迁181
(二)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加速了报刊集团的诞生182
(三)报刊市场资本结构多元化185
(四)报刊业发行环节趋向于多渠道和渠道网络化185
第三节中国音像市场及其产业业态186
一、音像市场的概念及其构成186
二、我国音像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188
(一)从20世纪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我国音像业的起步和成长阶段188
(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为我国音像业的重建和扩展阶段188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为我国音像业的停滞和萎缩阶段188
(四)改革开放以后为我国音像业的快速进步和蓬勃发展阶段188
三、我国音像产业的发展态势193
(一)音像产业体系逐渐完备,结构日趋合理193
(二)音像业的激烈竞争促进了市场经营模式转变,行业联盟和连锁经营成为主要方式194
(三)音像业与国际接轨,音像产品对外贸易加速发展195
(四)市场失范与政府规范长期并行,音像市场的规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196
第四节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及其产业业态198
一、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涵义198
二、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沿革及概貌199
(一)我国古代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流变199
(二)当代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发展概况201
(三)画廊(画店)的经营状况204
(四)美术公司和文物艺术品拍卖行的经营状况206
四、当前我国文物艺术品产业业态208
(一)文物艺术品收藏和投资日益成为社会热点领域,资本运作出现多元化208
(二)文物艺术品的三级市场非均衡发展,呈现“两小一大”的格局209
(三)品牌意识渐强,产业体系和市场分层结构得到初步发育,领军企业逐步形成210
(四)文物艺术品市场与信息技术联系日益紧密,网络拍卖成为市场新贵211
第五节中国文化娱乐用品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12
一、文化娱乐用品市场的涵义及其构成212
二、中国当前文化娱乐用品市场的概况213
(一)玩具用品市场213
(二)体育健身类娱乐用品市场213
(三)乐器用品市场214
(四)数码互动娱乐用品市场214
第五章文化服务市场及产业形态的变迁216
第一节演出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16
一、演出市场的构成216
(一)演出市场及构成216
(二)演出市场的分类217
二、中国演出市场概况218
(一)从历史发展来看,演出市场曲折发展218
(二)从地区发展来看,演出市场呈现东中西地域差异219
(三)从艺术创作来看,艺术创作逐渐走向繁荣221
(四)从对外文化交流看,文艺演出逐步形成了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222
(五)农村演出市场上,民营力量快速成长,市场有效需求缓慢下降223
三、中国演出产业的业态224
(一)演出市场逐步与世界接轨,市场主体趋向多元化,国退民进的趋势明显224
(二)演出剧目精品化和品牌化,市场竞争加剧引导演出机构内涵发展225
(三)严肃演出市场呈现总体下滑的趋势,通俗演唱会市场发展迅速227
(四)演出市场组织模式精细化,市场分工越来越细,向专业要素市场发展228
第二节会展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29
一、会展市场的概念、分类和构成230
(一)会展及会展市场230
(二)会展市场分类230
(三)会展市场构成要素230
二、中国会展市场的发展概况231
(一)20世纪我国会展的发展历程231
(二)新世纪我国会展市场的全面发展232
三、我国四大文化产业博览会234
(一)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234
(二)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235
(三)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36
(四)中部文化产业博览会237
四、我国会展产业的产业业态239
(一)会展业完备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239
(二)会展市场的区域格局基本形成240
(三)会展市场的网络化242
(四)会展主体多元化242
第三节电影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43
一、电影市场的构成243
(一)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市场244
(二)电影消费市场244
(三)电影市场的行业法规244
二、中国电影市场概况245
(一)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245
(二)20世纪80年代246
(三)20世纪90年代246
(四)21世纪初的电影概况247
三、中国电影产业的业态251
(一)电影市场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251
(二)电影市场的民营力量高速发展251
(三)电影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252
(四)电影院线制的强势发展253
(五)数字影院时代的到来253
(六)电影分级制将成为今后政府管理电影市场的基础254
第四节广播电视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55
一、广播市场255
(一)广播市场的构成255
(二)中国广播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255
二、电视市场259
(一)电视市场的概念259
(二)中国电视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259
三、中国广播电视产业的业态263
(一)企业化整合——广电企业集团化263
(二)经营管理发展态势——制播分离264
(三)节目内容态势——专业化265
(四)技术性趋势——数字化265
(五)信息化趋势——网络模式267
第五节网络游戏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68
一、网络游戏市场的构成268
(一)网络游戏的概念及其分类268
(二)网络游戏市场的构成269
(三)网络游戏市场客体269
(四)网络游戏市场运行规则270
二、我国网络游戏市场发展概况270
(一)网络游戏市场规模270
(二)网络游戏产品发展概况273
(三)网络游戏用户情况275
(四)网络游戏的场域——网吧的发展概况275
(五)我国网络游戏产品的运营状况277
三、中国网络游戏产业的业态279
(一)网络游戏市场管理日趋规范279
(二)网络游戏运营模式由单一向多样转化281
(三)休闲游戏发展前景看好281
(四)游戏载体的拓展——手机游戏的崛起283
第六节动漫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84
一、动漫市场的概念与构成284
二、中国动漫市场发展过程286
三、中国动漫产业的业态290
(一)政策扶持不断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91
(二)市场供需的矛盾——“大市场、小产业”293
(三)民营动画企业开始崭露头角293
(四)动画播出平台的搭建294
(五)打造市场领跑者,动漫基地全面兴起295
(六)动漫节展日益火爆296
(七)动漫产业的人才教育培训快速推进296
第七节文化娱乐市场及其产业业态297
一、文化娱乐市场概念、内涵及其构成297
二、我国文化娱乐市场的发展概况298
(一)文化娱乐市场的发育期(1979年至1987年)298
(二)市场的膨胀与管理的初步规范(1993年至1999年)299
(三)文化娱乐市场的结构调整与稳步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303
三、文化娱乐市场发展业态及趋势304
(一)文化娱乐市场稳步发展,市场前景看好304
(二)制度变迁——文化娱乐市场管制嬗变304
(三)结构变迁——不同文化娱乐项目的式微、崛起与替代305
(四)经营模式变迁——由分散经营向连锁经营转变306
(五)消费习性变迁——受制性参与消费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DIY消费模式307
第六章文化资源市场及其发展概况309
第一节人文资源市场及其经营309
一、人文资源与人文资源市场309
(一)人文资源的概念与特征309
(二)人文资源市场的概念与范围311
二、我国人文资源市场的经营模式312
(一)我国乡村人文资源的开发模式——以江西婺源为例312
(二)我国城市人文资源的开发模式——以武汉市为例315
第二节中国知识产权市场及其发展321
一、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市场321
(一)知识产权的内涵321
(二)知识产权市场的含义323
二、我国知识产权市场的发展概况324
(一)建立健全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比较齐全的法律法规体系324
(二)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325
(三)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显著327
第三节文化人才市场及其发展329
一、文化人才与文化人才市场的涵义329
二、当代我国文化人才市场概况330
(一)我国文化人才市场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逐步趋于合理330
(二)文化人才集中于文化部门和国有经济单位,非国有部门和单位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但增长迅速332
三、案例研究:中国广播电视产业人才资源分析335
(一)广播电视产业人才资源现状总体分析335
(二)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广播电视产业人才资源比较339
(三)实证研究:驻马店广播电视台的人才结构分析349
第四节文化资本市场及其发展353
一、文化资本与文化资本市场的含义353
二、中国文化资本市场概况355
(一)体制内资本的分布355
(二)社会性资本分布357
三、文化资本市场的运营358
(一)厘清财政支持的范围,建立公共经费效益的保障机制358
(二)实行股份合作,整合和盘活文化系统内资本存量359
(三)上市集资,筹集社会闲散资金发展文化产业359
(四)利用外资,吸引外资进入360
第七章区域文化市场、城市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竞争力362
第一节区域文化市场的形成362
一、东、中、西部差异与大区域文化市场的形成362
(一)东、中、西部的差异性分析362
(二)东、中、西三大区域文化市场雏形364
二、城市群与中心区域文化市场的形成366
(一)城市群366
(二)以城市群为蓝本的区域中心文化市场形成367
三、区域文化市场与文化资源整合370
(一)以中心城市为凝聚点的文化资源互补整合方式370
(二)区域文化市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整合,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活跃文化市场,拓展文化空间371
(三)城市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品质提升371
(四)“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文化资源开发与投资方式372
第二节城市文化产业与城市形象372
一、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功能定位372
(一)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功能372
(二)城市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功能定位373
(三)城市文化功能的分区定位模式374
二、文化产业是现代城市的支柱产业375
(一)城市支柱产业375
(二)城市支柱产业的选择基准376
(三)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378
(四)文化产业作为现代城市支柱产业的可能性和必然性378
(五)城市文化产业中支柱性行业的选择382
三、文化产业与现代城市形象塑造386
(一)现代城市形象386
(二)以文化产业为依托的城市形象塑造387
第三节发展城市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关系391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竞争391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竞争392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产业竞争策略395
四、作为国家文化力支撑的城市文化产业与国家文化竞争力397
后记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