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商品经济与产权制度原理 客观效用价值论之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郑克中著 著
- 出版社: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0903651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37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51页
- 主题词:商品经济-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商品经济与产权制度原理 客观效用价值论之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再自序1
第一章 交换与交换发生的一般原因和条件3
一、定义交换3
二、交换产生的原因9
三、交换发生的条件12
第二章 交换与无偿占有17
一、人类走向交换的道路曾非常漫长17
二、战争曾是人类的主要交往方式21
三、附:《千年来的主要战争》28
第三章 群居共食与交换意识的萌生32
一、历史从群居共食开始32
二、交换意识起源于赏赐与馈赠38
第四章 婚姻抢劫与交换46
一、交换产生于古代的劫婚46
二、来自民俗学和典籍中的证据61
第五章 人类早期交换与早期人类社会图景勾勒67
一、“朋友”的特殊含义67
二、人类早期交换的真实图景71
三、从交换看早期人类社会到底是什么模样77
第六章 价值形态发展史(一)87
一、价值发展的五种形态87
二、任意价值交换89
三、任意价值存在的社会条件97
第七章 价值形态发展史(二)105
一、非商品条件下的人际关系解105
二、一对一价值交换110
三、数目对等价值交换117
第八章 价值形态发展史(三)127
一、固定价值交换127
二、市场价值交换137
第九章 分工与交换(一)146
一、分工与交换:鸡生蛋还是蛋生鸡146
二、分工是社会进化的产物152
三、一个插曲:科斯之谬158
四、重看三次社会大分工理论163
五、关于分工的历史地位和作用170
第十章 分工与交换(二)177
一、商人、商业与专业化分工177
二、封建中国抑商国策的由来184
三、抑商与社会进化的停滞195
第十一章 人类物质交往形式分类与雇佣关系源考201
一、物质交往形式分类201
二、租赁:所有权不转移的交换205
三、从借贷交换看利息的来源211
四、利息不是货币的价格217
五、其他有偿占有形式221
六、雇佣关系的产生和人类物质交往关系进化图表225
第十二章 传统所有制理论的困惑241
一、关于所有制循环论241
二、质疑者的新说法251
第十三章 所有制范畴正名258
一、所有与所有权258
二、所有权分解:一个错误的理论262
三、所有制272
四、所有权与产权275
第十四章 原始共有制:一个子虚乌有284
一、原始的群居、共食不是共有284
二、共有观念导致对历史的曲解293
第十五章 私有制的起源305
一、从无所有到有所有305
二、小私有的产生312
三、定居对私有产生的影响318
四、大私有的产生322
第十六章 原始母权制:又一个子虚乌有(一)331
一、母权制社会:一个不合逻辑的虚构331
二、工具论与社会发展339
三、另外的理由也不成立349
第十七章 原始母权制:又一个子虚乌有(二)354
一、人类有过食人的历史354
二、妇女是被劫掠和奴役的对象364
第十八章 原始母权制:又一个子虚乌有(三)375
一、中国古史中没有母权制375
二、纳西族的畸形婚制384
三、其他方面的证据392
第十九章 私有的本质及存在意义404
一、私有的是与非404
二、私有的本质412
三、私有存在的意义416
第二十章 公有制的起源429
一、公有、共有的区别429
二、公(共)有制的诞生438
第二十一章 公有制改革:赞成和反对者443
一、公有制改革推动者的声音443
二、反对派的理论站不住脚453
第二十二章 公有制的基本特征461
一、苹果树的寓言与公有的实现461
二、公有制实现的成本466
三、股份公有:历史的选择470
第二十三章 公有制与国企改革475
一、自行车理论与前南斯拉夫企业自治475
二、国企改革的理论支持:重构私有基础483
三、解剖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共有制实验典型496
第二十四章 公平分配情结与分粥哲学504
一、一个钟情于共有理想的古代中国504
二、共有理想的实践:农民起义521
三、由寺院分粥论公平与效率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