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东莞市大岭山镇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中共东莞市大岭山镇委员会,东莞市岭山镇人民政府镇志办公室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1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171MB
- 文件页数:48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东莞市大岭山镇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6
地理篇29
第一章 区域和行政区划29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附行政区划图)29
第二节 建置沿革30
第二章 自然概貌34
第一节 地形、地貌34
第二节 山脉34
第三节 水系36
第四节 气候与物候37
第三章 土壤40
第一节 水稻土分类40
第二节 旱地土壤分类42
第四章 自然资源45
第一节 土地45
第二节 能源45
第三节 水源46
第四节 矿物46
第五节 野生动物48
第六节 野生植物50
第七节 旅游51
第五章 自然灾害53
第一节 天旱53
第二节 台风暴雨54
第三节 霜冻、低温阴雨、冰雹54
第六章 民族、户籍56
第一节 民族56
第二节 姓氏源流56
第三节 人口57
第七章 村镇建设59
第一节 大岭山镇村镇建设委员会59
第二节 旧圩市59
第三节 大岭山圩镇(附 1987年圩镇市政图)60
第八章 村落64
经济篇75
简述75
第一章 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77
第一节 减租减息77
第二节 土地改革79
第三节 互助合作83
第四节 人民公社84
第五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85
第二章 农业87
简述87
第一节 机构88
第二节 粮食作物89
第三节 经济作物93
第四节 油料作物96
第五节 农业耕作技术97
第六节 农业工具100
第七节 经营管理100
第八节 副业102
第三章 水果110
简述110
第一节 荔枝111
第二节 橙、柑、桔112
第三节 其他果树113
第四节 水果场114
第四章 林业117
简述117
第一节 林木品种117
第二节 造林绿化119
第三节 护林120
第五章 水电123
简述123
第一节 水电管理机构124
第二节 水库、山塘126
第三节 主灌渠道130
第四节 水陂131
第五节 电力排灌站134
第六节 同沙水库库内工程134
第七节 工程管理136
第八节 农田基本建设141
第九节 电力建设144
附记 1、水库移民146
2、1963年春旱记述147
第六章 工业151
概况151
第一节 管理机构152
第二节 镇办工业153
第三节 乡办工业158
第四节 对外引进加工业164
第五节 工业普查167
第七章 财金170
第一节 金融170
第二节 工商行政管理172
第三节 税收173
第八章 商业175
第一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商业175
第二节 国营商业176
第九章 交通186
第一节 公路186
第二节 桥梁188
第三节 交通工具191
第四节 货运193
第五节 客运193
第六节 交通管理194
第十章 邮电196
第一节 邮电机构196
第二节 电讯业务197
第三节 报刊发行198
政治篇201
第一章 地方行政机构201
第一节 民国时期基层行政机构设置201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地方人民政府203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205
第二章 政党207
第一节 中国国民党20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207
第三节 中共大岭山镇党员代表大会217
第四节 党员教育218
第三章 社会团体220
第一节 工会220
第二节 农民协会221
第三节 妇女联合会221
第四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22
第五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223
第六节 红卫兵223
第四章 民政225
第一节 革命老区(村)建设225
第二节 军属、烈属优抚226
第三节 社会敬老227
第四节 社会救济228
第五节 知识青年安置230
第五章 公安、政法232
第一节 治安机构设置232
第二节 案例记实232
第三节 户籍管理233
第四节 法庭234
军事篇237
概述237
第一章 军事地理及设施239
第一节 地理239
第二节 哨所239
第二章 武装240
第一节 驻军240
第二节 地方武装242
第三节 人民武装部244
第三章 民兵246
第一节 民兵作用246
第二节 组织246
第三节 组织调整248
第四节 军、政训练248
第四章 兵役250
第一节 志愿兵役制250
第二节 义务兵役制251
第三节 征集补充兵源252
第五章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254
第一节 抗日根据的创立254
第二节 根据地的军事机构256
第三节 根据地的斗争260
第四节 日、伪、国民党军、土匪暴行录263
第六章 重大军事记述266
第一节 重大战例266
第二节 军政活动279
文化篇285
第一章 教育285
第一节 教育机构设置287
第二节 私塾287
第三节 国民小学288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游击区学校291
第五节 幼儿教育293
第六节 公办小学294
第七节 民办小学294
第八节 中心小学295
第九节 中学297
第十节 文化革命时期的教育革命300
第十一节 成人教育304
第二章 文化艺术306
第一节 广播、电视308
第二节 通讯报道、广播网309
第三节 电影队311
第四节 图书室311
第五节 群众文化312
附录 群众文化管理章程313
第六节 文艺录316
第三章 医药卫生321
第一节 大岭山医院321
第二节 农村卫生分站324
第三节 卫生队伍建设325
第四节 医药326
第五节 医疗管理327
第六节 传染病防治329
第七节 重要病例331
第八节 卫生保健331
第九节 卫生体制改革333
附录 九十岁以上寿星名录333
第四章 计划生育335
第一节 计划生育办公室335
第二节 人口控制336
第五章 农业科学研究340
第一节 科普协会340
第二节 三级农科网340
第三节 土壤普查341
第四节 科研活动343
第六章 文物胜迹348
第一节 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地348
第二节 革命烈士纪念碑350
第三节 祠堂351
第四节 庙宇354
第五节 古遗址354
第六节 石刻及摩崖石刻355
第七节 古墓葬356
第八节 出土文物360
第七章 祠堂楹联(部分)录365
社会篇371
第一章 华侨、港、澳同胞371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371
第二节 华侨、港澳同胞分布372
第三节 落实侨房(含港、澳、台胞)政策372
第四节 华侨、香港同胞投资、捐赠373
第二章 风俗习惯377
第一节 婚姻风俗377
第二节 节令风格381
第三节 喜庆风俗386
第四节 丧葬风俗387
第五节 生活风俗389
第六节 旧习俗395
第三章 社会福利401
第一节 大片尾村长寿会401
第二节 谷(银)会402
第四章 宗教403
第一节 上油古岭“天主堂”403
第二节 中华基督教405
第五章 方言、谚语406
第一节 方言406
第二节 谚语409
第三节 比喻语413
第四节 歇后语413
第五节 民谣儿歌416
第六章 民间传说419
第七章 革命故事429
人物篇445
第一章 革命烈士445
第一节 烈士传略445
第二节 烈士英名录448
第二章 模范人物452
第三章 历史人物454
第一节 明清时期名人454
第二节 民国时期名人455
第四章 社会主义时期时人简介456
附录一 大岭山区开放、改革措施458
附录二 大岭山镇1988年——1990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460
编后记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