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丰田方式-真传 丰田自己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日)中山清孝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东方出版社
- ISBN:750603026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182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202页
- 主题词:汽车工业-工业企业管理-经验-日本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丰田方式-真传 丰田自己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新的流程·管理的必要性1
◇追求经营的本质3
经营本质的含义3
我们需要这样的经营方式,即先设定一个理想状态,再去努力实现它4
“为国家和经营进行生产并塑造人”,这是我们毕生的工作6
◇回顾以前的经营、改革7
20世纪90年代的经营——百家争鸣7
为实现企业理想状态,需要新的经营方式7
◇新的“流程·管理”的核心9
丰田方式一直在朝着企业的“理想状态”不断进步9
以改革生产现场为中心的新的“流程·管理”必不可少10
可以把目标设为“离行业世界第一还有几年”13
改善分为短期型和长期型15
◇两种竞争,“看得见的竞争”和“看不见的竞争”16
看得见的竞争通过“差异化”占据优势16
“追求理想状态”是看不见的竞争的大前提17
看不见的竞争通过灵活运用经营资源在企业间拉开差距17
要想在看不见的竞争中获胜,必须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19
◇解决问题的能力19
对照目的,思考问题是否真的“值得解决”19
我们需要具备看清问题本质的能力、把握前提条件的能力和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21
“五次为什么”的意义和实践方法22
处理完毕并不等于问题得到解决,考虑对策及防止其再度发生至关重要23
改善时,我们要从整体着眼,确定是否达到目标26
将手段误认为目的的例子27
◇现金流通经营时代的到来28
如何合理利用经营资源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28
以“顾客满意”为目标,重视lead time30
第二章 给企业经营作出贡献的现场改善理念和实践方法31
◇写在前面33
通过改善生产现场为企业经营作出贡献的理念和实践方法33
◇企业存在的意义33
企业存在本身便是对社会作出了贡献33
◇如何确保经济收益以及提高销售额34
降低成本高于成本主义34
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生产能卖得出去的产品35
◇对浪费的看法和思考35
降低成本即意味着减少“浪费”35
浪费的种类(库存、动作、质量等)36
“容易看出来的浪费”和“可以判断的浪费”37
如何判断库存是否存在浪费很困难,而动作的浪费就更难发现了38
◇生产方式决定生产结果39
生产方式的好坏决定利润(成本)的多少39
安全和质量是先决条件40
不长于其他企业的lead time是确保生产量和生产时机的武器40
我们要始终致力于成本的降低41
◇(材料、设备、劳动)生产效率的理念和生产第一线的重要性42
材料生产效率容易被模仿43
设备生产效率也易于被模仿43
企业间在劳动生产率上拉出差距44
◇深入思考库存问题45
积压库存会掩盖现场的各种问题45
积压库存所带来的危害的事例——后续工序积压库存会给前面的工序带来不良影响47
库存方式有好有坏49
无法避免的库存50
库存由三要素决定51
减少库存的管理方式52
从库存倍数上即可得知生产现场的水平54
搬运批量尽量做到少而精54
最好将工序设计成流水形式56
生产批量也要尽量做到少而精56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鼓励减少库存的机制”57
◇深入思考劳动生产率问题58
劳动生产率由三要素决定58
削减经营流水线中一切不必要的因素58
少人化管理59
高效率的作业动作60
将无效的操作转化为附加价值高的操作,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63
表面上的效率提高和真正意义上的效率提高64
◇总结65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总结65
劳动生产率目标的制定方法67
从准时生产的角度来总结67
如何看生产现场69
第三章 DELIVERY设计73
◇写在前面75
将终端客户的满意度当作目标的准时生产方式的必要性75
◇持有库存却无法满足顾客对交货期的要求77
企业出于对不确切的需求预测和不能交纳货物的担心,长期积压库存77
成品的库存大大增加了成本77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生产,最本质的问题都是“制造方法是否是业界第一”78
在国外生产的最大劣势就是lead time太长79
◇DELIVERY设计……极力避免库存积压,根据订购量进行生产80
首先要知道顾客要求的交货期80
DELIVERY设计就是先从企业最合适的工序实行订购生产80
DELIVERY设计的根本就是满足顾客对交货期的要求82
◇对顾客交货期的思考83
由技术因素决定的交货期83
由市场情况决定的交货期83
即刻要求交货,不容拖延的交货期84
◇追求理想的lead time……LL比84
缩短从接到订单、生产到交货的lead time84
将LL比为1作为最终目标86
“赶不上顾客要求的交货期”有两个原因87
◇DELIVERY设计的前提条件88
以在顾客要求的lead time的1/2或1/3甚至更少的时间内向顾客交货为目标88
只生产顾客的订购量89
◇DELIVERY设计的优势89
对顾客有好处,而且它适用于所有的产业90
可以提高生产效率90
企业可以从容应对突然大幅增加的生产量91
能避免由于意料之外的故障(质量、设备等)造成无法交货的局面出现91
能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92
DELIVERY设计是无声的营销活动92
◇DELIVERY设计的深化94
第四章 DELIVERY设计的事例97
◇A企业:眼镜片加工业99
概要99
行业特征101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01
现状和目标102
改善的经过103
成果104
努力构筑新的商业模式105
改善团队的声音106
◇B企业:非民生精密仪器制造业106
概要106
行业特征107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08
现状和目标109
改善的经过110
成果111
改善团队的声音112
◇C企业:大型抗震橡胶制品制造业112
概要112
行业特征113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14
现状和目标114
改善的经过114
成果116
改善团队的声音117
◇D企业:汽车用品零件制造业118
概要118
行业特征119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20
现状和目标120
改善的经过121
成果122
改善团队的声音123
◇E企业:气压设备制造业124
概要124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25
现状和目标125
改善的经过126
成果127
改善团队的声音129
◇F企业:汽车用品零件制造业(试制品制作)130
概要130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31
现状和目标131
改善的经过131
成果133
改善团队的声音133
◇G企业:电线制造业135
概要135
行业特征136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37
现状和目标137
改善的经过137
成果138
改善团队的声音138
◇H企业:精密机械零件制造业139
概要139
行业特征140
从接到订单到交货这一过程的特征141
现状和目标142
改善的经过142
成果144
改善团队的声音144
◇DELIVERY设计的条件无法满足时的对策146
第五章 改善的推进方法149
◇提倡迅速改善的企业文化很重要152
不管改善的内容,只要是改善便立刻反对的企业文化153
虽然口头答应可不去实施,以致延误时机的企业文化153
只执行上层领导(上司)的指示的企业文化154
无论是上层领导(上司)的意见还是部下的提议,只要是合理的改善计划便着手实施的企业文化154
不限于公司内部,无论是谁,只要他提出的改善意见合理便马上采纳的企业文化154
首批去国外工作的员工的重要工作就是培育出“无论是谁,只要提出好的建议,就马上采纳的企业文化”155
◇以建立“重视尝试的企业文化”为目标156
改善的种子157
改善的萌芽157
改善的精神158
◇如何以更快的速度实施改善158
要有一个基本理念,即将现场改善成什么样子159
有一个教育员工辨别浪费的培训机构159
拥有将改善方案落到实处的人才159
有可以实施改善方案的组织(团队)160
现场有接受改善的度量160
◇人才培养——经营者、管理者的职责161
人数越少越能培养出精锐161
从理想状态出发,指导员工应改善到什么程度161
培养“能进一步完善改善方法”的团队162
首先培养短距离型改善团队,再将它们培养成长距离型团队164
新员工进入公司后的“工作方法的教育”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165
在体育界,以积极的心态进行锻炼的选手越来越多166
◇人才培养——对改善团队的期望167
希望大家能谨记这一点:反面教材也是好教材167
专家和专业傻瓜168
“要学习他人,而不是学习自己”168
“做一个碗能学到一件事情,做一百个碗就会有一百个心得”169
如果未达成目标,要谦虚地反省三个因素169
无论对哪种方法(手段)都要以优点多缺点少(目标能否达成)的标准进行衡量170
团队成员的工作不是艺术品,无论是谁来做都要保持其稳定性、一致性171
团队成员要具有找到改善关键地方的能力172
具备在计算周期时间(最短作业时间)时发现不必要的操作动作的能力173
◇为推进改善的实施,对管理模式的探索174
全心全意为顾客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是经营领导者、管理者、员工三者共同的使命174
“付诸行动”能改造思想174
决不允许三个“一味”175
为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进行改善176
更加重视提高绝对水平176
推行准时生产方式,必须拥有充裕的设备和恰到好处的人力和物品177
不要多聘用一个不必要的人员,这是企业经营的基本178
对如何灵活利用临时工的思考180
写在最后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