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形态及其吸附机理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鱼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13950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轴流通风机-工程设计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形态及其吸附机理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自然水体生物膜主要组分吸附铅、镉的研究1
1.1自然水体生物膜及其在环境中的作用1
1.1.1影响生物膜形成的因素1
1.1.2自然水体生物膜的性质2
1.1.3自然水体生物膜在环境中的其它作用6
1.2自然水体生物膜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7
1.2.1生物膜上重金属含量分析8
1.2.2水环境中生物膜的富集作用9
1.3自然水体生物膜有机质测定方法的建立与评价10
1.3.1生物膜有机质分析方法的评价指标10
1.3.2自然水体生物膜的获取与前处理11
1.3.3生物膜上有机质TOC的测定11
1.3.4有机质标准曲线的绘制12
1.3.5生物膜样品的测定12
1.3.6生物膜上有机质分析方法的建立12
1.4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COD与TOC之间的关系14
1.4.1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COD的测定14
1.4.2自然水体生物膜上有机质TOC的测定15
1.4.3不同时间、水深生物膜上有机质COD/TOC值与理论值的差异15
1.4.4培养时间、培养水深对生物膜上有机质COD与TOC关系的影响16
1.5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生长速率研究19
1.5.1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含量分析19
1.5.2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生长速率分析21
1.6水体季节性变化对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形成及吸附铅、镉能力的影响23
1.6.1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含量分析24
1.6.2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规律26
1.6.3生物膜吸附铅、镉的最大吸附量与膜上主要组分的相关性分析29
1.7水中颗粒物对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及其吸附铅、镉的影响30
1.7.1湖水中颗粒物对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含量的影响31
1.7.2含有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湖水培养的生物膜对铅、镉的吸附规律33
1.7.3湖水中的颗粒物与生物膜吸附铅、镉能力的关系34
1.8自然水体生物膜生长环境与其吸附铅、镉能力的关系36
1.8.1同一水体、不同水深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规律37
1.8.2同一水体、不同时间培养的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规律39
1.9选择性化学萃取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上微生物的影响41
1.9.1选择性萃取前后生物膜上微生物的变化规律42
1.9.2选择性萃取剂对生物膜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45
1.9.3萃取前后生物膜上微生物量的变化与生物膜吸附重金属能力的关系45
1.10选择性萃取对沉积物非残渣态及粘土矿物结构及吸附特性的影响47
1.10.1沉积物样品的采集、萃取分离、表征及吸附47
1.10.2沉积物萃取前后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48
1.10.3沉积物萃取前后非残渣态及粘土矿物变化与其吸附重金属能力的关系54
参考文献56
第二章 自然水体生物膜上重金属的形态及其吸附重金属的机理研究64
2.1铁、锰氧化物在自然水体生物膜上的分布规律64
2.1.1不同水体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分布规律64
2.1.2同一水体不同培养周期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分布规律66
2.1.3同一水体不同水深培养的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分布规律67
2.2自然水体生物膜中铁、锰氧化物的形态分布特征68
2.2.1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逐级分离68
2.2.2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形态分布规律70
2.2.3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形态分布对吸附铅、镉能力的影响70
2.3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中痕量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71
2.3.1生物膜的采集及萃取72
2.3.2采集的生物膜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规律73
2.3.3铁、锰氧化物与有机质吸持重金属的相对作用75
2.4痕量重金属在自然水体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形态分布特征77
2.4.1镉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积累77
2.4.2镉在生物膜上积累过程中膜上铁、锰氧化物的相对作用81
2.5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机理——从吸附质的物理化学性质角度83
2.5.1铅、镉及其它重金属元素的部分物理化学性质84
2.5.2生物膜主要化学组分分析84
2.5.3生物膜吸附铅、镉及其它重金属的热力学规律85
2.5.4重金属最大吸附量与其元素物理化学性质的相关分析86
2.6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的机理——从吸附剂上重金属形态的角度87
2.6.1自然水体生物膜上主要组分含量分析87
2.6.2生物膜吸附的Pb、Cd及其结合态的分布规律88
2.6.3不同结合态的重金属热力学吸附规律89
2.6.4 Tessier逐步连续萃取方法的适用性分析90
参考文献91
第三章 湿地环境生物膜、表层沉积物及土壤吸附铅、镉能力异同的研究95
3.1湿地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铅、镉能力的研究95
3.1.1湿地水环境特征95
3.1.2湿地水环境生物膜主要化学组分含量分布特征96
3.1.3湿地水环境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规律97
3.1.4湿地水环境生物膜主要化学组分与铅、镉最大吸附量之间的关系98
3.2湿地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吸附铅、镉的特性99
3.2.1采集的生物膜的定量方法99
3.2.2生物膜主要化学组分分析100
3.2.3生物膜浓度与吸附平衡溶液中铅、镉浓度的关系100
3.2.4生物膜浓度对铅、镉最大吸附量的影响101
3.3湿地自然水体表层沉积物吸附铅、镉能力的研究104
3.3.1表层沉积物部分理化性质分析104
3.3.2表层沉积物吸附铅、镉的热力学吸附特征105
3.3.3沉积物吸附铅、镉能力与沉积物主要化学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107
3.3.4表层沉积物与生物膜吸附铅、镉能力的比较108
3.4湿地河道土壤吸附铅、镉能力的研究109
3.4.1湿地河道土壤样品的采集及部分理化性质的分析110
3.4.2湿地河道土壤样品吸附铅、镉的热力学吸附特征111
3.4.3同一断面土壤吸附铅、镉能力差异的原因114
3.4.4湿地过洪对湿地功能的影响分析114
3.5湿地草根层土壤吸附与解吸铅、镉的动力学研究115
3.5.1草根层土壤的采集及部分理化性质的分析116
3.5.2草根层土壤吸附铅、镉的动力学规律116
3.5.3草根层土壤解吸铅、镉的动力学规律120
3.6湿地草根层土壤对铅、镉的静态和动态吸附能力的研究121
3.6.1草根层土壤对Pb2+、Cd2+的静态吸附规律121
3.6.2草根层土壤对Pb2+、Cd2+的动态吸附规律122
3.6.3草根层土壤吸附铅、镉能力差异的原因123
3.6.4动态吸附过程中流出液pH值、TOC以及电导率的变化123
3.6.5草根层土壤吸附铅、镉机理的探讨125
3.7影响湿地草根层土壤吸附铅、镉能力的因素研究126
3.7.1草根层土壤样品部分理化性质分析126
3.7.2影响草根层土壤样品吸附铅、镉能力的因素127
3.7.3草根层土壤样品吸附铅、镉的热力学规律129
3.7.4草根层土壤吸附铅、镉能力差异的原因131
3.8湿地河道上下游土壤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研究131
3.8.1标准化和富集因子的概述131
3.8.2土壤样品部分理化性质分析133
3.8.3土壤中重金属富集因子分析134
3.9 pH值和流量对湿地土壤草根层吸附铅、镉规律的影响136
3.9.1影响草根层土壤柱吸附性能的因素136
3.9.2草根层土壤吸附铅、镉的动力学规律139
3.9.3草根层土壤对铅与镉的干扰吸附141
参考文献142
第四章 自然水体多相介质中污染物的分布规律研究147
4.1自然水体多相介质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147
4.1.1水环境中多项介质样品的采集及预处理148
4.1.2水环境中多相介质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148
4.1.3水环境中多相介质对重金属的富集151
4.1.4水环境中多相介质中重金属的相关性分析152
4.2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及其各组分对自然水体重金属的富集154
4.2.1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富集水中痕量重金属的统计分析方法155
4.2.2表层沉积物(生物膜)及水中的主要化学组成156
4.2.3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中铁/锰氧化物及有机质的萃取分离156
4.2.4表层沉积物(生物膜)中各组分对铜、锌的富集能力158
4.3自然水体多相介质中PAHs的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160
4.3.1多相介质样品中PAHs的提取、净化及测试160
4.3.2多相介质中PAHs的分布与富集特征161
4.3.3多相介质中PAHs富集能力存在差异的原因165
4.3.4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分布与来源分析167
4.4有机氯类农药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Pb、Cd能力的影响研究169
4.4.1自然水体生物膜主要组分分析169
4.4.2有机氯类农药存在下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Pb、Cd的热力学规律170
4.5表层沉积物中粘土及粘土矿物吸附重金属的规律研究173
4.5.1表层沉积物的采集及分离174
4.5.2表层沉积物主要成分分析178
4.5.3 Cu和Zn在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上的吸附规律181
4.5.4 Cu和Zn在表层沉积物及其粘土上的吸附行为185
4.6表层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五氯酚的特征及Cu2+的影响研究194
4.6.1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及部分理化性质分析196
4.6.2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五氯酚的研究196
4.6.3五氯酚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及Cu2+的影响199
4.7土著混合菌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研究211
4.7.1重金属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概述213
4.7.2微生物的活性对水环境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215
4.7.3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的分布特征218
4.7.4表层沉积物中内源重金属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转化的规律222
4.7.5表层沉积物中外源重金属的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转化的规律234
4.7.6土著混合菌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生物有效性和移动性的影响245
参考文献270
第五章 生物表面活性剂强化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281
5.1土壤微生物修复概述281
5.1.1土壤污染281
5.1.2土壤稠油污染283
5.1.3土壤石油污染的理论研究现状285
5.1.4土壤石油污染的治理方法288
5.1.5表面活性剂强化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293
5.1.6稠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强化修复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295
5.2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测试方法297
5.2.1供试土壤样品的制备297
5.2.2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297
5.3油污土壤中菌株驯化、分离和富集299
5.3.1土壤中微生物的驯化299
5.3.2高效降解稠油微生物的筛选分离299
5.3.3高效稠油降解菌株的富集302
5.4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提取与表征303
5.4.1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和结构分析303
5.4.2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高效菌株的筛选304
5.4.3生物表面活性剂与细菌生长量的关系306
5.4.4表面活性剂的提取和化学结构分析306
5.5摇瓶液体稠油的降解规律308
5.5.1接种菌剂的制备308
5.5.2液体稠油选择培养基中稠油的降解308
5.5.3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稠油降解的影响308
5.5.4生物表面活性剂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310
5.5.5生物表面活性剂在培养液中的代谢规律310
5.5.6生物表面活性剂对培养液pH的影响311
5.6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强化修复312
5.6.1稠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强化修复方法312
5.6.2不同强化方式土壤中的稠油降解规律314
5.6.3不同强化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315
5.6.4不同强化方式对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316
5.6.5不同强化方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317
参考文献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