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本论专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本论专题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2082758.jpg)
- 杨欢进著 著
- 出版社: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0206035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6页
- 文件大小:80MB
- 文件页数:269页
- 主题词:资本论-马克思著作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本论专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
第一节 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与基本含义2
一、生产方式概念的提出2
二、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方式概念的不同理解3
三、生产方式概念的含义4
第二节 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切含义8
一、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贯思想中来把握8
二、在马克思类似论述的分析中来考察10
三、在《资本论》本身的逻辑中来分析13
第三节 对有关争论的辨析15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观点15
二、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观点16
第四节 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完善18
一、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于内容更新而不在于研究对象的根本性调整18
二、经济学要大力开展对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19
三、经济学应该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研究21
第二章 《资本论》中的所有制范畴23
第一节 马克思的所有制范畴23
一、所有制范畴的使用23
二、所有制范畴的含义24
第二节 《资本论》中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及其作用26
一、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重要作用26
二、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27
三、生产要素的分配与生产资料所有制29
四、生产要素分配不构成生产关系一个独立的方面32
第三节 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33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概念的提出33
二、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混淆34
第四节 围绕马克思所有制范畴争论中的几个问题37
一、所有制是“直接生产中的关系和过程”的观点37
二、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等同论、广义狭义论39
第五节 经济学中的所有制和生产资料所有制40
一、所有制与经济学40
二、经济学体系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42
三、经济变革中的所有制研究47
第三章 《资本论》中的劳动力所有权思想49
第一节 劳动力所有权的经济学含义及其社会经济性质50
一、劳动力所有权的含义50
二、劳动力所有权的所属关系与劳动力对人体的自然从属关系的区别51
第二节 马克思劳动力所有权思想的形成53
一、马克思劳动力所有权思想的萌芽阶段53
二、马克思劳动力所有权思想的基本成熟阶段54
三、马克思劳动力所有权思想的形成阶段55
第三节 劳动力所有权的各种形式56
一、劳动力的原始共同体所有权56
二、劳动力的他人所有权57
三、劳动力的部分他人所有权58
四、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59
第四节 劳动力所有权的地位和作用62
一、每一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和基础62
二、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共同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63
三、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共同决定生产要素结合方式63
第五节 劳动力所有权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关系64
一、对朱春燕几个观点的商榷64
二、对谢吉斌几个观点的商榷67
第六节 对未来社会劳动力所有权的预见及其意义73
一、对未来社会劳动力所有权的预言73
二、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劳动力所有权预言的现实意义74
三、马克思未来社会劳动力所有权的预言对我国经济学发展的意义75
四、对劳动力个人所有制的规范分析81
第四章 《资本论》中社会生产关系范畴84
第一节 社会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特征84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85
二、《资本论》对社会生产关系客观性的深刻论证86
第二节 社会生产关系的整体性特征88
一、社会生产关系整体性特征的一般原理88
二、生产关系四环节的内在联系89
第三节 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性特征91
一、关于《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评论91
二、《资本论》中对生产关系历史性的分析92
第四节 社会生产关系的继承性特征94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生产关系继承性的思想94
二、社会生产关系继承性是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重要方面95
三、明确社会生产关系继承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96
第五节 社会生产关系的层次性特征97
一、《资本论》对社会生产关系层次性的研究97
二、我国学术界对社会生产关系层次性的研究97
第五章 《资本论》划分“社会生产关系”标志的理论100
第一节 《资本论》提出的三个标志100
一、第一个标志:劳动资料101
二、第二个标志:生产要素结合方式101
三、第三个标志:剩余劳动的形式104
四、是划分社会生产关系的标志还是划分社会经济时期的标志105
第二节 三个标志的相互关系105
一、三者的一致性与差异性106
二、生产要素结合方式是起主要作用的基本标志107
三、明确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作为区分不同生产关系基本标志的重要意义108
第六章 《资本论》中的生产力研究110
第一节 对马克思有关经济学研究对象论述的理解110
一、对《导言》有关论述的理解110
二、对《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有关论述的理解112
第二节 《资本论》体系中对生产力研究的处理113
一、《资本论》中确实涉及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生产力113
二、《资本论》中对使用价值的分析114
三、《资本论》中对劳动过程的分析114
四、《资本论》中对生产发展三阶段的分析115
第三节 经济学体系中生产力研究的争论117
一、早期的争论117
二、中国围绕平心的生产力理论展开的争论117
三、苏联六七十年代的讨论119
四、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讨论121
五、以往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体系中的生产力研究122
第四节 最优选择:建立独立的生产力经济学126
一、生产力是一个亟须系统研究的经济领域126
二、政治经济学无法容纳更多的生产力研究127
三、实行合理分工,建立独立的生产力经济学130
第七章 《资本论》中的交换与流通理论135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交换理论135
一、《资本论》中的商品理论135
二、《资本论》中的价值理论137
第二节 《资本论》中的流通理论139
一、资本的循环理论140
二、资本的周转理论140
三、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141
第三节 《资本论》中交换与流通理论的特点141
一、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交换处理上的突出特征141
二、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交换与流通理论的成功与不足143
第八章 《资本论》中的“生产时间”概念148
第一节 马克思生产时间的基本原理148
一、生产时间在整个循环时间中的地位和作用148
二、生产时间的含义149
三、生产时间的构成150
第二节 对“生产时间”划分的几种误解154
一、储备时间不应包括在生产过程时间当中154
二、 “生产过程时间”不包括“停工时间”157
三、对两个图示的评论161
第九章 《资本论》中的分配理论162
第一节 分配范畴的含义162
一、《资本论》中关于分配的定义162
二、马克思分配定义的启示164
第二节 《资本论》的分配分析范式165
一、把分配分散在资本运动的全过程来研究165
二、特别强调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166
第三节 《资本论》中的“工资”范畴及其属性168
一、工资范畴所反映的是不是分配关系168
二、雇佣工人有无参与分配的资格与权利171
三、工资属于交换还是分配174
第四节 马克思的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176
一、马克思对“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概念的科学地界定176
二、马克思对产品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之间内在联系的科学揭示177
三、马克思指出了按生产要素分配规律的普遍适用性180
第五节 银行资本与银行利润189
一、问题缘起189
二、关于银行资本190
三、关于银行利润191
第十章 《资本论》中的消费研究及启示193
第一节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消费研究的基本观点194
一、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理解的争议194
二、从有关论述的历史背景来分析195
三、从马克思类似论述中来把握198
第二节 《资本论》中的消费研究199
一、《资本论》中消费研究的两个特点199
二、《资本论》中消费研究的理论依据201
第三节 对消费研究中几个争论问题的看法205
一、关于消费规律问题的争论205
二、关于在一定限度内研究消费的问题209
第四节 新背景下的消费研究211
一、社会经济制度变迁对消费研究的影响211
二、经济学任务的变换对消费研究的影响213
三、新经济学加强消费研究的方向与原则214
第十一章 《资本论》中的粮食储备变型理论217
第一节 马克思的储备形式理论与粮食储备的不同形式217
一、马克思的储备的社会形式理论217
二、粮食储备的不同形式219
第二节 粮食储备形式变换引起危机的理论221
一、马克思粮食储备形式变换引起危机的理论221
二、粮食储备转型中易导致危机的原理221
第三节 我国市场经济进程中的粮食储备变型222
一、“卖粮难”与粮食不过关的“二律背反”222
二、我国市场发育中的粮食储备变型223
三、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粮食储备制度224
第十二章 《资本论》中的“社会化大生产”思想及其反思226
第一节 《资本论》中的“社会化大生产”思想的基本要点226
一、资本关系下生产社会化程度呈现出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226
二、资本的积聚、集中和信用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227
三、生产的社会化必然导致私有制丧失存在的客观基础228
第二节 失误与偏差:中国社会化大生产的理论与实践229
一、社会化大生产理论上的失误229
二、社会化大生产实践中偏差229
第三节 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灵魂231
一、中国社会化大生产实践教训的反思231
二、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32
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存在和运作的基础或灵魂233
第四节 社会化大生产理论的误区235
一、企业规模大小并不直接等同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高低235
二、机械化大工业并不直接等同于社会化大生产236
第五节 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由之路237
一、社会化大生产不可能靠人工来塑造237
二、中国更需要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238
第十三章 《资本论》对土地收益递减论的评论240
第一节 《资本论》在对土地收益递减论分析中的地位与特点240
一、《资本论》之前马克思对土地收益递减论的评析240
二、《资本论》第1卷对土地收益递减论的评析241
三、《资本论》第4卷对土地收益递减论评析的地位与特点243
第二节 《资本论》对马尔萨斯土地收益递减论的批判244
一、《资本论》揭示了马尔萨斯宣扬土地收益递减论的卑劣动机244
二、《资本论》揭露了马尔萨斯宣扬土地收益递减论的剽窃手法245
三、《资本论》批判了马尔萨斯宣扬土地收益递减论的政治目的246
第三节 《资本论》对安德森土地收益递减论的分析248
一、安德森作为土地收益递减论最初提出者的问题248
二、安德森与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区别249
第四节 《资本论》对李嘉图土地收益递减观点的评析251
一、分析了李嘉图接受并宣扬土地收益递减论的原因251
二、分析了土地收益递减论在李嘉图理论体系中的地位253
三、分析了李嘉图与马尔萨斯在土地收益递减观点上的细微差别254
第五节 《资本论》对土地收益递减论评析的启示255
一、对各位作者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255
二、对每人的土地收益递减观点放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全面评价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