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龙县志 1988-2006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龙县志 1988-2006
  • 新龙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方志出版社
  • ISBN:978780238944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79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850页
  • 主题词:新龙县-地方志-1988~2006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龙县志 1988-2006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概述1

大事记7

第一篇 境域 政区20

第一章 境域20

第一节 区位20

第二节 建置沿革22

第二章 政区22

第一节 行政区划22

第二节 乡镇概览23

第二篇 自然地理42

第一章 地质地貌42

第一节 地质42

第二节 地貌43

第二章 气候44

第一节 气候特征与区划44

第二节 气候要素45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49

第三章 自然资源50

第一节 土地资源50

第二节 矿产资源51

第三节 植物资源51

第四节 动物资源56

第五节 水资源56

第四章 自然灾害60

第一节 气象灾害60

第二节 地质灾害61

第三节 生物灾害62

第五章 环境保护62

第一节 环境质量62

第二节 污染治理63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63

第四节 湿地保护64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65

第一章 中共新龙县委员会65

第一节 党员代表大会65

第二节 县委全体委员会议67

第三节 县委常务委员会会议72

第四节 县委工作会77

第二章 县委决策84

第一节 政治建设决策84

第二节 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88

第三节 文化建设决策95

第四篇 党务97

第一章 纪律检查97

第一节 组织机构97

第二节 党风廉政工作99

第三节 “纠风”与专项治理100

第四节 查办案件103

第五节 治本工作104

第二章 组织工作105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105

第二节 基层党组织工作106

第三节 干部队伍建设111

第四节 党员教育培训管理114

第五节 知识分子与老干部工作115

第六节 党史研究117

第三章 宣传工作11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117

第二节 社会宣传工作118

第三节 精神文明建设122

第四章 政法综治工作124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124

第二节 政法队伍建设125

第三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26

第四节 维护社会稳定130

第五节 执法督查132

第五章 统一战线工作132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132

第二节 民族宗教工作133

第三节 党外干部工作135

第四节 经济建设服务与工商联工作指导136

第五节 统战宣传调研136

第六章 党校工作13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137

第二节 干部培训工作137

第三节 函授学历教育139

第四节 科研工作140

第五节 党校建设141

第七章 县委综合事务142

第一节 县委办公室142

第二节 目标管理督查144

第三节 人民来信来访144

第四节 保密管理145

第五节 政研、农村工作146

第五篇 地方人民代表大会149

第一章 县人大常委会149

第一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149

第二节 县人大常委会会议155

第三节 县人大主任会议及县委人大工作会议159

第二章 县人大工作160

第一节 县人大常委会160

第二节 县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162

第三节 县人大工作163

第四节 人大代表工作166

第六篇 地方人民政府169

第一章 县人民政府169

第一节 县政府机构169

第二节 政务会议171

第二章 县政府发展战略179

第一节 经济发展战略179

第二节 社会事业发展战略186

第三节 土地经营与基础设施建设193

第三章 县政府综合事务197

第一节 政府办公室197

第二节 决策研究200

第三节 法制建设202

第四节 救灾工作204

第五节 外事台侨工作206

第六节 政务目标管理与政务督查207

第七节 无线电管理209

第八节 政府采购210

第七篇 政务211

第一章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211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11

第二节 机构编制管理213

第三节 公务员管理216

第四节 人才工作218

第五节 工资福利和退休管理219

第六节 就业与再就业221

第七节 社会保险223

第八节 劳动监察和仲裁226

第二章 行政监察22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27

第二节 行政监察227

第三节 专项监察228

第四节 专项执法监察229

第三章 民政231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31

第二节 基层政权建设232

第三节 城乡低保233

第四节 拥军优属234

第五节 社会救济237

第六节 区划地名与勘界边界管理239

第七节 社会福利与社会事务管理240

第八节 民间组织管理242

第九节 老龄工作243

第四章 民族和宗教事务243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43

第二节 民族宗教事务管理244

第三节 宣传贯彻民族宗教政策249

第五章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249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49

第二节 安全生产管理251

第三节 重大生产事故案例252

第六章 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管理254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54

第二节 食品药品安全监管254

第三节 农村药品安全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255

第七章 档案管理256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56

第二节 档案综合管理与利用256

第三节 法规宣传与业务指导258

第四节 档案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259

第八章 地方志编撰260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260

第二节 县志编纂260

第三节 修志成果262

第八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方组织264

第一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龙县委员会264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264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270

第三节 主席会议273

第二章 机构与制度建设275

第一节 机构275

第二节 制度建设278

第三章 政治协商工作279

第一节 视察调研279

第二节 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282

第三节 参政议政283

第四节 文史编纂工作285

第九篇 地方司法287

第一章 审判287

第一节 审判机构287

第二节 审判管理工作288

第三节 案件审判290

第四节 审判监督291

第五节 审判执行292

第二章 法律监督292

第一节 检察机关292

第二节 检察制度与队伍建设294

第三节 刑事检察295

第四节 职务犯罪侦查296

第五节 监所检察297

第六节 诉讼监督298

第三章 公共安全299

第一节 公安局299

第二节 安全保卫300

第三节 刑事侦查301

第四节 治安管理306

第五节 户政管理308

第六节 公共交通管理309

第七节 公安大接访310

第四章 司法行政311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11

第二节 法制宣传教育311

第三节 法律服务313

第四节 乡镇司法所313

第十篇 人民武装314

第一章 人民武装部314

第一节 县人武部机关314

第二节 民兵工作315

第三节 国防教育316

第四节 兵役316

第五节 军民共建工作316

第二章 武装警察部队317

第一节 武警新龙县中队317

第二节 内卫勤务318

第三节 支援地方经济建设318

第三章 公安消防318

第一节 新龙县消防大队318

第二节 消防管理及设施320

第十一篇 人民团体地方组织323

第一章 工会地方组织323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23

第二节 工会代表大会324

第三节 工会工作325

第二章 共青团地方组织328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28

第二节 团员代表大会329

第三节 共青团工作329

第三章 妇女联合会地方组织332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32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333

第三节 妇联工作334

第四章 工商业联合会地方组织33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37

第二节 代表大会338

第三节 工商联工作338

第五章 残疾人联合会地方组织339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39

第二节 代表大会340

第三节 残疾人工作340

第六章 红十字会地方组织341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41

第二节 红十字会工作341

第十二篇 综合经济管理343

第一章 国民经济计划管理343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43

第二节 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管理344

第三节 经济结构调整349

第四节 物价管理351

第五节 技术质量监督管理361

第二章 统计工作362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62

第二节 统计管理与专业统计362

第三节 统计普查与调查监测364

第四节 统计监督366

第三章 审计管理366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66

第二节 审计工作367

第四章 国土资源管理370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70

第二节 规划管理371

第三节 用地审批监管372

第四节 土地使用管理374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375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75

第二节 市场管理375

第三节 协会工作378

第四节 个体工商户379

第十三篇 经济体制改革380

第一章 农村经济改革380

第一节 农业生产制度改革380

第二节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381

第二章 综合经济体制改革381

第一节 投资体制改革381

第二节 价格改革382

第三节 商业及物资流通体制改革383

第四节 金融体制改革384

第五节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385

第六节 财税体制改革385

第十四篇 农业387

第一章 农业管理38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387

第二节 农业区划388

第三节 种植业390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400

第二章 畜牧业管理402

第一节 牧业生产402

第二节 草原及饲草饲料408

第三节 畜种改良及疫病防治411

第四节 “三配套”建设414

第三章 农经管理415

第一节 机构与人员配备415

第二节 农经工作416

第四章 林业管理41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17

第二节 森林资源418

第三节 植树造林420

第四节 育林与护林422

第五节 森林资源保护422

第六节 林业工程建设423

第七节 退耕还林425

第五章 水利管理428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28

第二节 农田水利建设429

第三节 水政管理429

第四节 渔政管理429

第五节 防汛工作430

第六章 农机管理430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30

第二节 农业机械设备431

第三节 农机推广与使用434

第四节 农机服务435

第五节 农机使用监理436

第六节 农机技术培训437

第十五篇 工业439

第一章 电力工业439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39

第二节 电站439

第三节 电网440

第二章 森林工业442

第一节 基本情况442

第二节 生产经营444

第三节 生物防治445

第三章 县林产品公司445

第一节 机构设置445

第二节 企业生产446

第四章 建筑业及个体加工业447

第一节 建筑业447

第二节 个体加工业448

第五章 乡镇企业449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449

第二节 企业发展449

第三节 产业门类450

第四节 经营451

第十六篇 商贸业453

第一章 商业贸易453

第一节 机构453

第二节 商业体制改革453

第三节 商业购销454

第二章 物资贸易455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55

第二节 物资购销456

第三章 烟草专卖456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56

第二节 烟草销售457

第四章 粮食供应45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57

第二节 粮油供应458

第三节 政策性粮食发放459

第十七篇 旅游460

第一章 旅游开发460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460

第二节 旅游规划与旅游开发461

第三节 旅游景观462

第二章 旅游市场465

第一节 旅游基础设施465

第二节 旅游收入468

第三节 旅游宣传468

第十八篇 财政与金融业470

第一章 财政470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470

第二节 财政收支471

第三节 财政管理477

第二章 国税征收480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80

第二节 国税收入482

第三节 税收征管482

第三章 地税征收484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84

第二节 税收征管485

第三节 税务487

第四章 金融业488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488

第二节 存贷款业务488

第三节 金融管理491

第五章 农村信用联社496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496

第二节 存贷款496

第三节 支农贷款497

第六章 政策性项目资金管理497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497

第二节 项目与资金管理498

第三节 扶贫开发499

第十九篇 基础设施建设506

第一章 城乡设施建设506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506

第二节 城乡规划507

第三节 规划管理508

第四节 建筑509

第五节 城镇建设510

第六节 市政公用设施511

第七节 城镇建设管理513

第八节 城镇房地产514

第二章 交通设施建设管理515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515

第二节 公路与桥梁建设516

第三节 客货运输518

第四节 场站建设519

第五节 城市出租小汽车519

第三章 公路养护520

第一节 养护机构520

第二节 公路改造520

第三节 公路桥梁养护521

第四节 路段管理524

第四章 邮政525

第一节 邮政局525

第二节 邮政设施和邮政业务525

第五章 通信527

第一节 机构527

第二节 有线通信设施528

第三节 通信业务529

第四节 通信资费532

第六章 水利设施534

第一节 农田水利设施534

第二节 防汛防洪设施535

第三节 农村饮水设施536

第二十篇 教育与科技537

第一章 教育537

第一节 机构与职能537

第二节 教育体制改革538

第三节 基础教育540

第四节 师资队伍543

第五节 教改与教研546

第六节 考试与招生546

第七节 普及义务教育547

第八节 教育基础设施建设550

第九节 “教育十年行动”计划552

第十节 “两基”攻坚项目554

第二章 科学技术555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555

第二节 科技队伍555

第三节 科技管理556

第四节 科技成果557

第五节 科技推广服务558

第六节 气象科技服务559

第二十一篇 卫生医药564

第一章 医疗564

第一节 管理机构设置564

第二节 医疗队伍567

第三节 卫生基础设施570

第四节 医政管理571

第二章 公共卫生573

第一节 疫情报告573

第二节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处置574

第三节 爱国卫生运动574

第三章 卫生防疫575

第一节 计划免疫575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581

第三节 传染病防治583

第四章 卫生保健585

第一节 保健网络585

第二节 妇女病防治与儿童保健586

第三节 卫生保健技术587

第四节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588

第五章 县人民医院588

第一节 医疗588

第二节 护理工作590

第三节 医疗救助591

第二十二篇 文艺与体育593

第一章 文学艺术593

第一节 文化体制改革593

第二节 群众文艺活动594

第三节 图书馆595

第四节 民间文艺596

第二章 广播与影视6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604

第二节 广播605

第三节 电视606

第四节 新闻宣传608

第五节 电影放映610

第六节 队伍建设611

第三章 文物与文化遗产611

第一节 文物611

第二节 文物保护与管理612

第三节 申报文化遗产613

第四章 体育614

第一节 管理机构614

第二节 场地设施614

第三节 学校体育614

第四节 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614

第五节 体育竞赛615

第二十三篇 人口616

第一章 人口状况616

第一节 人口变动616

第二节 人口结构619

第三节 老龄人口工作620

第二章 计划生育621

第一节 管理机构与职能621

第二节 计划生育宣传621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622

第二十四篇 民族与宗教625

第一章 藏族625

第一节 族源625

第二节 语言文字625

第三节 衣食住行626

第四节 风俗628

第五节 节日与礼仪632

第六节 信仰与禁忌633

第二章 藏传佛教634

第一节 传入与发展634

第二节 佛事活动635

第三节 朝拜636

第四节 开放寺庙636

第二十五篇 人物643

第一章 人物传643

银树清643

扎喜旺徐644

小公布652

喜饶俄热653

扎喜泽仁654

第二章 人物简介655

一、新龙县籍在县外从政人物简介655

(一)正县级及以上人物简介655

(二)副县级人物简介658

二、新龙拔尖人才选介661

仁孜尼玛661

英措662

罗布江村662

三、新龙民间艺人选介663

勒珠降措663

阿德664

第三章 人物名录665

一、先进模范人物名录665

(一)受国家部委表彰的先进模范人物665

(二)受省级表彰的先进模范人物666

(三)受州级表彰的先进模范人物669

(四)劳动模范人物名录672

二、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名录672

三、新龙县省、州人大代表名录673

四、新龙县州政协委员名录673

专记 新龙县“文化大革命”史略674

第一章 “文化大革命”概况674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史676

第一节 教育革命676

第二节 卫生系统“文化大革命”677

第三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678

第四节 学习毛泽东著作运动678

第三章 “斗、批、改”运动679

第一节 清理阶级队伍679

第二节 “一打三反”运动679

第四章 “三支两军”681

第一节 “三支两军”机构681

第二节 “三支两军”工作682

第五章 建党运动682

第一节 整党建党682

第二节 恢复县委682

第三节 整风运动683

第六章 农业学大寨运动684

第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概况684

第二节 贫下中农(牧)代表大会685

第三节 建立大寨县686

第七章 人民公社686

第一节 建社概况686

第二节 整建社工作687

附录689

一、重要批复689

二、重要文选690

三、重要统计资料758

四、《新龙县志(1988—2006)》分志编辑及供稿人员776

五、第一轮《新龙县志》勘误777

编后语77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