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医学影响技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医学影响技术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31985292.jpg)
- 曹厚德主编;詹松华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47830671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1077页
- 文件大小:232MB
- 文件页数:11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医学影响技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成像技术及相关理论1
第一篇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学概论3
第一章 绪论5
第一节 放射学的形成与发展5
第二节 我国放射影像技术的发展8
第三节 相关科学技术与放射学发展16
第四节 医学影像学的构成及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8
第二章 关于医学影像22
第一节 关于“影像”和“图像”的概念22
第二节 医学影像的生成23
第三节 医学图像的分类24
第四节 模拟图像与数字图像25
第五节 医学图像信息27
第六节 X线影像信息的形成与传递29
第三章 影像学检查体位操作的基本知识及技术要点33
第一节 常用基本术语33
第二节 定位标志38
第三节 体型与脏器位置的关系39
第四节 检查位置的命名41
第五节 体位选择及体位操作的“人本原则”41
第六节 影像识别标记42
第七节 对影像学检查人员的岗位要求42
第八节 影像科危急值及紧急告知44
第四章 医学图像的质量评价46
第一节 医学图像质量及其评价的意义46
第二节 传统放射学中的图像质量描述及评价47
第三节 数字化图像质量的评价48
第五章 对比剂使用概要54
第一节 对比剂的概念及分类54
第二节 碘对比剂的使用55
第三节 钡对比剂的使用58
第四节 钆对比剂的使用59
第五节 胃肠道铁对比剂的使用61
第六节 二氧化碳对比剂的使用61
第六章 影像学检查中的放射防护63
第一节 职业照射控制64
第二节 医疗照射控制65
第三节 儿童放射学的辐射防护66
第四节 口腔放射学的辐射防护68
第五节 妊娠与医疗照射69
第六节 CT检查的剂量控制70
第七节 介入放射学的剂量控制72
参考文献72
第二篇 传统X线摄影75
第一章 概述77
第一节 X线摄影的基本概念77
第二节 X线影像的形成77
第二章 传统X线摄影图像的基本要素85
第一节 图像密度85
第二节 图像对比度88
第三节 图像细节92
第四节 图像的失真100
第五节 影像的视觉颗粒感(斑点感)102
第三章 X线成像相关理论基础105
第一节 X线管焦点105
第二节 X线束110
第三节 散射线112
第四章 特殊X线摄影117
第一节 软射线摄影物理基础117
第二节 直接放大摄影119
第三节 传统体层摄影121
参考文献124
第三篇 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125
第一章 概述127
第一节 数字化影像技术的优势127
第二节 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发展简史129
第三节 关于DR命名的问题130
第二章 用于历史X线照片数字化的数字化仪132
第一节 视频扫描系统132
第二节 激光扫描仪133
第三章 数字化透视/摄影系统134
第一节 概述134
第二节 设备组成135
第三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138
第四章 计算机X线摄影139
第一节 CR系统的构成139
第二节 CR成像原理140
第三节 CR临床应用的优化141
第四节 CR的应用技术143
第五章 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144
第一节 DR探测器介绍144
第二节 DR的基本分类147
第三节 DR各种技术成像设备的应用评价150
第四节 影响DR图像质量的要素及技术评估要点152
第五节 DR设备的图像处理功能153
第六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156
第一节 DSA的基本结构157
第二节 DSA成像原理159
第三节 DSA成像的技术方法160
第四节 旋转DSA167
第五节 智能移动技术169
第六节 多模式影像融合技术170
第七节 智能引导技术171
第八节 靶向透视技术173
第七章 数字断层融合成像175
第一节 DTS的成像原理175
第二节 图像采集及操作流程177
第三节 临床应用178
第八章 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180
第一节 乳腺的解剖特征180
第二节 乳腺X线图像质量的关注要点181
第三节 乳腺成像链的进展181
第四节 图像后处理技术183
第五节 乳腺断层融合技术184
第六节 光子计数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186
第九章 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质量的评价189
第一节 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质量的客观评价189
第二节 数字化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价197
参考文献198
第四篇 CT成像技术199
第一章 CT的发展历程201
第二章 CT机的构成及发展204
第一节 CT机的构成204
第二节 CT的分代与发展207
第三节 螺旋CT208
第三章 CT成像原理210
第一节 CT成像基本原理210
第二节 若干基本概念211
第三节 CT图像重建技术213
第四节 CT基本扫描模式215
第四章 CT技术在临床上的主要应用217
第一节 基本扫描方式217
第二节 高分辨力扫描218
第三节 增强扫描的特殊应用220
第四节 CT技术的其他应用226
第五章 CT图像表征230
第一节 视窗技术230
第二节 测量232
第三节 三维可视化234
第六章 图像质量评价与控制239
第一节 空间分辨力239
第二节 低对比度分辨力240
第三节 时间分辨力240
第四节 噪声241
第五节 伪影243
第七章 CT辐射剂量和低剂量技术246
第一节 CT辐射剂量的表述246
第二节 CT低剂量技术248
第三节 CT检查时辐射剂量的管理250
第四节 CT的辐射防护252
第八章 能量CT254
第一节 能量CT成像的物理学基础和采集技术254
第二节 能量CT的临床应用257
第三节 能量CT亟待解决的问题257
第九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摄影259
第一节 DSA-CT的成像原理259
第二节 图像数据处理流程260
第三节 DSA-CT的图像质量261
第四节 DSA-CT的应用限度262
第十章 锥形束CT264
第一节 CBCT的成像原理264
第二节 CBCT的分类265
第三节 CBCT的临床应用266
第四节 目前CBCT存在的问题267
参考文献267
第五篇 磁共振成像技术269
第一章 磁共振设备271
第一节 磁体和静磁场271
第二节 梯度场和梯度线圈273
第三节 射频系统:发射和接收线圈273
第四节 计算机系统:中央处理器数据处理系统和记录设备274
第五节 其他辅助设备274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原理276
第一节 磁共振成像的物理基础276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理论279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序列282
第一节 基本成像序列282
第二节 快速成像序列289
第三节 成像序列的选择293
第四章 磁共振成像参数选择及常用技术295
第一节 成像参数的选择295
第二节 磁共振成像常用技术299
第五章 磁共振血管成像304
第一节 流体特征及其成像304
第二节 时间飞跃法MRA305
第三节 相位对比法MRA308
第四节 对比增强法MRA310
第五节 其他MRA技术311
第六章 磁共振其他成像技术314
第一节 自由水和水成像314
第二节 扩散与扩散成像316
第三节 灌注成像与脑功能成像319
第四节 化学位移和化学位移成像322
第五节 磁敏感性和磁敏感加权成像327
第六节 弹性成像329
第七节 分子影像学330
第七章 磁共振图像质量及伪影333
第一节 组织的磁共振信号特点333
第二节 磁共振图像质量控制336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的伪影338
第八章 MRI临床应用的基本检查方法及安全性342
第一节 MRI临床应用基本方法342
第二节 MRI临床应用的安全性343
参考文献346
第六篇 医学图像的显示347
第一章 视觉系统的生理学特性及对图像认知的影响349
第一节 人眼的视觉特性349
第二节 人眼视觉的最小视角与观片距离351
第三节 人眼视觉范围及分辨力与观片亮度352
第二章 观片灯箱的应用及相关理论353
第一节 观片灯相关的技术概念353
第二节 相关理论354
第三节 现状及国家标准355
第四节 新型观片灯355
第三章 软阅读医学影像专业显示器357
第一节 软阅读357
第二节 专业显示器的分类360
第三节 阴极射线管显示器360
第四节 液晶显示器362
第五节 不同类型显示器的比较365
第四章 专业显示器的性能参数及临床应用的关注要点368
第一节 亮度368
第二节 空间分辨力及密度分辨力369
第三节 对比度372
第四节 响应时间372
第五节 显示屏尺寸373
第六节 可视角度374
第七节 刷新率374
第八节 显卡功能及接口类型375
第九节 专业显示器的选用376
第五章 图像显示的质量管理379
第一节 质量管理的思路379
第二节 质量管理的分级380
第三节 显示器特性对显示质量的影响380
第四节 质量管理的内容381
第五节 专业显示器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384
第六节 阅读环境控制391
第七节 专业显示器的维护保养393
参考文献395
第七篇 医学图像的记录397
第一章 概述399
第一节 与记录介质相关的若干重要历史进程399
第二节 多种记录介质并存的现状400
第三节 医学影像胶片的种类400
第二章 X线摄影胶片402
第一节 X线摄影胶片结构402
第二节 感光原理404
第三节 感光胶片特性曲线405
第四节 胶片的感光测定方法407
第五节 胶片的保存408
第三章 X线增感屏409
第一节 发光机制409
第二节 增感屏结构411
第三节 增感屏分类411
第四节 增感屏的性能412
第五节 增感屏-胶片系统的信息通道理论413
第四章 化学冲洗及自动洗片机415
第一节 化学冲洗原理415
第二节 自动洗片机的构成416
第五章 医学图像打印418
第一节 阴极射线管多幅相机打印技术与激光打印技术418
第二节 激光成像打印技术的分类419
第三节 激光相机工作原理420
第四节 激光相机成像特性421
第五节 激光胶片421
第六节 激光打印网络系统423
第六章 干式打印技术424
第一节 干式打印机的主要类型及基本原理424
第二节 干式激光打印和热敏打印技术的特点428
第三节 干式打印技术临床应用的优势和不足429
第四节 干式打印机技术运行的关注要点431
第五节 干式胶片与影像片的保存431
第六节 医学影像打印技术的发展432
第七章 硬拷贝相机的应用质量检测434
第一节 SMPTE检测卡434
第二节 SMPTE质量检测内容和方法435
第八章 电子胶片、光盘介质储存与纸介质打印技术437
第一节 专业光盘的结构及分类437
第二节 专业光盘数据文件系统438
第三节 专业光盘的国际标准遵从性439
第四节 专业光盘的使用功能及优越性440
第五节 专业光盘的技术评估441
第六节 专业光盘的保护441
第七节 医学图像的电子化储存442
第八节 医学影像纸介质444
参考文献445
第八篇 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检测/诊断447
第一章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449
第一节 概述449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基本类型451
第三节 数字图像的维度概念452
第四节 数字图像处理的层次453
第二章 图像的运算454
第一节 概述454
第二节 图像的运算方法454
第三章 图像变换458
第一节 概述458
第二节 傅里叶变换459
第四章 医学影像设备中常见的图像处理技术462
第一节 概述462
第二节 图像增强463
第三节 图像分割464
第四节 图像配准及融合465
第五章 图像可视化处理及常用技术467
第一节 概述467
第二节 图像可视化处理的概念468
第三节 图像可视化处理及常用技术468
第六章 计算机辅助检测/诊断475
第一节 概述475
第二节 历史回顾与发展进程476
第三节 计算机辅助检测/诊断的基本技术477
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检测/诊断的应用进展478
第五节 计算机辅助检测/诊断存在的问题482
参考文献483
第九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485
第一章 医学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概述487
第一节 PACS的产生及发展487
第二节 PACS的分类490
第三节 PACS的功能491
第四节 我国PACS的现状492
第二章 PACS的基本构成493
第一节 图像数据采集子系统493
第二节 PACS控制器494
第三节 PACS图像存储497
第四节 PACS图像显示工作站498
第三章 DICOM标准502
第一节 DICOM标准概要502
第二节 DICOM标准的主要组成部分503
第四章 医疗信息集成化架构505
第一节 IHE技术框架在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中的应用505
第二节 对IHE软件测试及集成结果检验506
第五章 向区域方向发展的PACS508
第一节 区域PACS的主要特点及功能508
第二节 区域PACS的发展趋向510
第三节 云技术在区域化PACS中的应用511
第六章 远程放射学514
第一节 发展历程515
第二节 实用价值515
第三节 系统组成516
第四节 远程放射学涉及的标准及质量控制520
第五节 PACS与远程放射信息系统的关系521
参考文献522
下卷 应用解剖及检查技术523
第十篇 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525
第一章 应用解剖527
第一节 大体解剖527
第二节 关键断面解剖536
第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X线平片检查543
第一节 头颅摄影技术要点543
第二节 头颅摄片常用摄影体位的临床选择544
第三节 头颅常用的摄影技术545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造影检查555
第一节 脑血管造影555
第二节 椎管造影558
第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颅脑)CT检查560
第一节 常规CT检查561
第二节 脑CT血管造影检查(CTA)567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MRI检查573
第一节 颅脑MRI检查573
第二节 脊髓MRI检查590
参考文献593
第十一篇 头颈部595
第一章 应用解剖597
第一节 大体解剖597
第二节 关键断面解剖607
第二章 头颈部X线平片检查612
第一节 眼眶与眼612
第二节 耳部摄片612
第三节 面骨613
第四节 鼻与鼻窦613
第五节 颅颈交界区613
第六节 牙与颌骨X线平片检查614
第三章 头颈部X线造影检查632
第一节 眼眶与眼632
第二节 咽与喉633
第三节 颌面颈部造影635
第四章 颌面颈部CT检查640
第一节 眼眶与眼CT检查640
第二节 视神经管CT检查644
第三节 耳、颞骨CT检查645
第四节 鼻与鼻窦CT检查649
第五节 鼻咽部CT检查651
第六节 鼻骨CT检查654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CT检查656
第八节 颈部CT检查660
第九节 颈部和颅底动脉CTA检查662
第五章 颅颈部(口腔)MRI检查665
第一节 眼与眼眶MRI检查665
第二节 耳、颞骨MRI检查668
第三节 鼻咽部MRI检查670
第四节 鼻旁窦MRI检查673
第五节 喉、颈部MRI检查675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MRI检查677
参考文献681
第十二篇 胸部683
第一章 应用解剖685
第一节 大体解剖685
第二节 关键断面解剖696
第二章 胸部X线平片700
第一节 胸部X线摄影700
第二节 心脏、大血管X线平片检查711
第三节 胸部体层摄影714
第四节 X线胸片的影像质量评估715
第三章 胸部造影检查724
第一节 肺724
第二节 循环系统X线造影727
第四章 胸部CT检查735
第一节 支气管和肺735
第二节 循环系统CT检查742
第五章 胸部MRI检查751
第一节 肺751
第二节 循环系统MRI检查754
参考文献762
第十三篇 乳腺763
第一章 乳腺应用解剖765
第一节 大体解剖765
第二节 关键断面解剖767
第二章 乳腺X线检查768
第一节 概述768
第二节 乳腺X线标准摄影体位773
第三节 乳腺补充摄影775
第四节 触诊阴性乳腺病变术前穿刺定位术与乳腺穿刺活检术781
第五节 乳腺X线摄影技术质量控制784
第三章 乳腺造影检查789
第四章 乳腺CT检查791
第五章 乳腺MRI检查794
参考文献798
第十四篇 腹盆部801
第一章 应用解剖803
第一节 大体解剖803
第二节 关键断面解剖811
第二章 腹盆部X线平片检查816
第三章 腹盆部造影检查823
第一节 腹部造影检查823
第二节 泌尿生殖系统造影检查833
第三节 消化系统DSA检查技术840
第四节 泌尿生殖系统DSA技术844
第四章 腹部CT检查849
第一节 消化系统CT检查849
第二节 泌尿生殖系统CT扫描技术859
第五章 腹部MRI检查868
第一节 消化系统MRI检查868
第二节 泌尿系统MRI检查879
参考文献888
第十五篇 骨关节和肌肉系统889
第一章 应用解剖891
第一节 大体解剖891
第二节 关键断面解剖913
第二章 骨肌系统X线摄影检查918
第一节 头部918
第二节 脊柱X线摄影932
第三节 胸骨和胸锁关节X线摄影949
第四节 肋骨X线摄影952
第五节 四肢X线摄影958
第六节 骨盆X线摄影1007
第三章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造影检查1012
第一节 血管造影1012
第二节 窦道或瘘管造影1014
第四章 骨关节肌肉CT检查1016
第一节 脊柱CT检查1016
第二节 下肢CT检查1021
第三节 上肢CT检查1029
第五章 骨关节与肌肉系统MRI检查1036
第一节 脊柱MRI检查1036
第二节 下肢MRI检查1040
第三节 上肢MRI检查1046
参考文献1053
第十六篇 儿科影像学检查1055
第一章 检查方法选择与安全性问题1057
第一节 概述1057
第二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1058
第三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前的镇静和麻醉处理1060
第四节 儿科影像学检查时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处理1062
第五节 胎儿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问题1063
第二章 胎儿MRI检查1064
第一节 胎儿MRI检查序列的选择1064
第二节 各系统疾病MRI检查的特点1066
第三节 胎儿畸形的MRI检查1069
第三章 婴幼儿影像学检查1072
第一节 婴幼儿CT和MRI检查的优缺点1072
第二节 婴幼儿MRI检查的应用1073
参考文献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