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 合作 空间 治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曾刚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4170887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17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431页
- 主题词: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 创新 合作 空间 治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篇 协同创新科学基础3
第1章 区域创新体系3
1.1 区域创新体系理论的兴起4
1.1.1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4
1.1.2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转机理5
1.1.3 高效率区域创新体系的共性8
1.2 区域创新体系的模式分异9
1.2.1 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分异化9
1.2.2 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趋同化12
1.3 跨界区域创新系统13
1.3.1 新型区域创新体系14
1.3.2 跨边界区域创新体系运转模式17
1.3.3 不同尺度创新系统的耦合17
1.4 区域创新体系耦合与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20
1.4.1 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耦合20
1.4.2 长江经济带创新系统区域内部的战略耦合22
第2章 全球生产网络24
2.1 全球生产网络内涵及其理论架构25
2.1.1 全球生产网络概念25
2.1.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30
2.1.3 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动态34
2.2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的核心内容38
2.2.1 曼城学派的全球生产网络理论38
2.2.2 管理学派的全球价值链理论41
2.2.3 全球生产网络与全球价值链研究比较45
2.3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在创新研究中的应用45
2.3.1 已有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的创新研究46
2.3.2 未来有待深入的研究议题47
2.4 全球生产网络视角对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研究的启示49
2.4.1 区域内产业合作49
2.4.2 区域内创新合作49
2.4.3 产业升级、产业链治理与区域发展50
2.4.4 生产—创新网络的演化及其影响机制50
2.4.5 推动长江经济带内创新合作的政策制定50
第3章 全球创新网络51
3.1 全球创新网络的概念及发展脉络52
3.1.1 全球创新网络概念产生的背景52
3.1.2 全球创新网络的相关概念辨析53
3.1.3 全球创新网络的构成要素55
3.2 全球创新网络理论主要内容60
3.2.1 管理学派的全球创新网络理论60
3.2.2 关系经济地理学派的集群网络理论63
3.2.3 计量经济地理学派的网络资本理论66
3.3 全球创新网络对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启示69
3.3.1 创新网络演化机理69
3.3.2 创新网络演化因素70
3.3.3 长江经济带创新能力提高的途径探索71
第2篇 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75
第4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75
4.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概述75
4.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结构76
4.2.1 主导行业及产业链77
4.2.2 产业规模及增速78
4.3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81
4.3.1 优势显著的长三角地区81
4.3.2 光电子主导的中游地区81
4.3.3 三网融合发展的上游地区82
4.4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83
4.4.1 空间集聚整体特征83
4.4.2 下游地区层级式发展85
4.4.3 中游地区双核特征突出87
4.4.4 上游地区空间极化显著87
4.5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景88
4.5.1 创新驱动机遇与挑战88
4.5.2 创新合作对策与建议91
第5章 化工产业94
5.1 化工产业发展概述94
5.1.1 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95
5.1.2 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发展现状96
5.2 化工产业发展历程98
5.2.1 技术引进阶段98
5.2.2 创新驱动阶段99
5.2.3 园区集聚阶段101
5.3 化工产业结构105
5.3.1 主导行业105
5.3.2 创新能力107
5.3.3 价值链分布111
5.4 化工产业空间分布113
5.4.1 化工产业空间总体分布113
5.4.2 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115
5.4.3 长江经济带中游区域117
5.4.4 长江经济带上游区域118
5.5 提升化工产业竞争力的途径119
5.5.1 延伸化工产业链120
5.5.2 强化跨界产业合作网络120
5.5.3 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系统121
5.5.4 实施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战略122
第6章 汽车产业124
6.1 汽车产业发展概述124
6.1.1 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势头较猛125
6.1.2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126
6.1.3 长江经济带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汽车产业集聚区130
6.2 汽车产业发展历程132
6.2.1 合资经营阶段(1978~1996年)133
6.2.2 合资与民营并举阶段(1997~2007年)134
6.2.3 全球化阶段(2008~2010年)135
6.2.4 自主创新阶段(2011年至今)136
6.3 汽车产业结构137
6.3.1 主导行业137
6.3.2 技术能级139
6.3.3 产业链与价值链分析142
6.4 汽车产业空间布局144
6.4.1 汽车产业创新空间布局144
6.4.2 汽车产业跨界创新合作总体概况146
6.4.3 重点产业集聚区对外创新合作148
6.5 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途径149
6.5.1 构建基于价值网的纵向合作创新网络150
6.5.2 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网络152
6.5.3 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网络建设153
第7章 装备制造业156
7.1 装备制造业发展概述156
7.1.1 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157
7.1.2 长江经济带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157
7.1.3 形成多个产业集聚区157
7.2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发展历程158
7.2.1 准备阶段(1978~2000年)158
7.2.2 起步阶段(2001~2003年)159
7.2.3 形成阶段(2004~2009年)159
7.2.4 成熟阶段(2010年至今)160
7.3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160
7.3.1 分部门产业结构现状160
7.3.2 分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能力排名164
7.3.3 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166
7.4 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169
7.4.1 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分布169
7.4.2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引领地区171
7.4.3 长株潭城市群是“两型”装备制造业发展基地173
7.4.4 装备制造产业区域创新合作175
7.5 长江经济带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177
7.5.1 产值规模占全国比重将达到1/2以上178
7.5.2 创新网络的联系强度逐步增大178
7.5.3 小企业的创新地位将上升178
7.5.4 创新的集聚特性进一步凸显179
7.5.5 基于产业联盟的合作创新将更加重要179
第8章 新能源产业181
8.1 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182
8.1.1 新能源产业发展备受关注182
8.1.2 光伏产业占据新能源重要地位183
8.1.3 长江经济带新能源发展以光伏为主186
8.2 光伏产业发展阶段190
8.2.1 起步阶段(2004年以前)190
8.2.2 成长阶段(2005~2010年)190
8.2.3 整合阶段(2011年至今)191
8.3 光伏产业结构192
8.3.1 我国光伏企业集中于产业链中游192
8.3.2 长江经济带已形成一批龙头示范企业193
8.4 光伏产业空间分布196
8.4.1 光伏企业集中于江浙沪地区196
8.4.2 光伏企业创新活动以江苏省最为突出199
8.4.3 光伏企业间合作创新普遍较少201
8.5 光伏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202
8.5.1 现存问题202
8.5.2 对策建议205
第9章 金融业208
9.1 金融业的内涵及其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8
9.2 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11
9.2.1 经济总量211
9.2.2 对外开放度214
9.2.3 金融人才状况217
9.2.4 政策保障环境219
9.2.5 产业结构调整222
9.3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的内部结构225
9.3.1 银行业225
9.3.2 证券业228
9.3.3 保险业231
9.4 长江经济带金融业发展的空间格局233
9.4.1 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235
9.4.2 金融中心建设237
9.5 长江经济带建设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241
第10章 物流产业244
10.1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概述244
10.1.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244
10.1.2 物流园区建设力度加大248
10.1.3 物流企业发展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50
10.1.4 带内物流产业发展差异较大252
10.1.5 物流产业在国际国内占据重要地位254
10.2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历程258
10.2.1 孕育期(1978~1991年)258
10.2.2 形成期(1992~2000年)259
10.2.3 发展期(2001~2008年)260
10.2.4 整合期(2009年至今)261
10.3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结构及产业链262
10.3.1 主导企业分析262
10.3.2 物流产业结构分析265
10.3.3 产业链分析269
10.4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创新联系271
10.4.1 物流企业的空间分布271
10.4.2 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的创新主体分析272
10.4.3 长江经济带省际创新联系274
10.5 促进长江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途径277
10.5.1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物流中心277
10.5.2 实现物流交通体系均衡化发展278
10.5.3 提升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279
10.5.4 完善区域物流创新网络279
第3篇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治理283
第11章 长江经济带产业链治理283
11.1 长江经济带产业链治理状况与演进历程283
11.1.1 产业链治理状况283
11.1.2 产业链治理模式演变路径286
11.1.3 产业链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92
11.2 产业链治理的国内外经验294
11.2.1 国外流域开发与产业链治理294
11.2.2 生态产业链治理296
11.3 长江经济带产业链治理模式与治理措施299
11.3.1 治理的内涵与类型300
11.3.2 产业链治理目标300
11.3.3 产业链治理模式302
11.3.4 产业链治理措施304
第12章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治理307
12.1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现状307
12.1.1 创新合作要素分布不均307
12.1.2 创新合作主体较多309
12.1.3 创新合作水平有待提高310
12.2 长江经济带创新合作政策建议311
12.2.1 加强长江经济带技术市场建设311
12.2.2 建立长江经济带技术联盟318
12.2.3 形成长江经济带技术转移中心323
第13章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合作治理334
13.1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数量及其动态334
13.1.1 长江经济带内开发区数量增长335
13.1.2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数量扩张动态337
13.2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区位布局339
13.3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产业结构340
13.3.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聚程度显著提高340
13.3.2 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开发区产值规模区际悬殊342
13.4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合作模式344
13.4.1 开发区合作驱动因子344
13.4.2 开发区异地合作共建348
13.4.3 一区多园式运营352
13.4.4 开发区联盟354
13.5 长江经济带开发区网络/联盟治理356
13.5.1 公司制管理模式356
13.5.2 多元的联盟体系357
13.5.3 丰富的交流平台360
13.5.4 鲜明的品牌文化361
第14章 政府间合作与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治理362
14.1 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创新合作现状评估363
14.1.1 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创新合作现状分析363
14.1.2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现实问题与矛盾366
14.2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战略着眼点与实践模式探析368
14.2.1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基本着眼点368
14.2.2 政府间创新合作的主要实践模式372
14.3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创新治理的国际经验375
14.3.1 欧洲研究与技术发展框架计划与“地平线2020”375
14.3.2 日本区域产业集群网络治理379
14.3.3 美国湾区政府联合会与湾区委员会383
14.4 长江经济带政府间合作与区域创新治理387
14.4.1 构建多层次区域协同治理体系387
14.4.2 改革创新资源交流机制388
14.4.3 建立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平台388
14.4.4 启动区域创新集群推进工程389
参考文献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