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析化学
  • 时清亮,潘炳力主编;吴峰敏,郑英丽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2227336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233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

1.1.1 什么是分析化学1

1.1.2 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1.1.3 分析化学的作用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2

1.2.1 化学分析方法2

1.2.2 仪器分析方法3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简史3

1.4 分析化学的发展3

1.4.1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4

1.4.2 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4

第2章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5

2.1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制备5

2.1.1 取样的基本原则5

2.1.2 取样操作方法6

2.1.3 湿存水的处理7

2.2 试样的分解7

2.2.1 无机物的分解8

2.2.2 有机物的分解10

2.3 测定方法的选择11

2.4 分析结果准确度的保证和评价12

思考题与习题14

第3章 定性分析15

3.1 导言15

3.1.1 反应进行的条件15

3.1.2 鉴定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16

3.1.3 空白试验和对照试验17

3.1.4 系统分析和分别分析17

3.2 阳离子分析18

3.2.1 常见阳离子的分组18

3.2.2 第一组阳离子的分析18

3.2.3 第二组阳离子的分析20

3.2.4 第三组阳离子的分析25

3.2.5 第四组阳离子的分析29

3.2.6 两酸两碱系统分组方案31

3.2.7 阳离子Ⅰ~Ⅳ组H2S系统分析简图32

3.3 阴离子分析32

3.3.1 阴离子的分析特性32

3.3.2 分析试液的制备33

3.3.3 阴离子的初步试验33

3.3.4 阴离子的分别鉴定35

3.4 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37

3.4.1 试样的外表观察和准备37

3.4.2 初步试验37

3.4.3 阳离子分析38

3.4.4 阴离子分析38

3.4.5 分析结果的判断38

思考题与习题38

第4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39

4.1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39

4.1.1 准确度与误差39

4.1.2 精密度与偏差40

4.1.3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41

4.1.4 误差的分类及减免误差的方法42

4.1.5 随机误差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43

4.1.6 有限次测定中随机误差服从t分布44

4.1.7 公差46

4.2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47

4.2.1 可疑数据的取舍47

4.2.2 显著性检验49

4.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50

4.3.1 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51

4.3.2 数字修约规则51

4.3.3 数字运算规则52

4.4 标准曲线的回归分析53

4.5 Excel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用54

思考题与习题58

第5章 滴定分析60

5.1 滴定分析概述60

5.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反应的条件60

5.2.1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60

5.2.2 滴定反应的条件61

5.2.3 滴定方式61

5.3 标准溶液62

5.4 标准溶液浓度表示方法62

5.4.1 物质的量浓度62

5.4.2 滴定度63

5.5 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64

5.5.1 被测组分的物质的量nA与滴定剂的物质的量nB的关系64

5.5.2 被测组分质量分数的计算65

5.5.3 计算示例66

思考题与习题68

第6章 酸碱滴定法70

6.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酸碱质子理论70

6.1.1 酸碱定义70

6.1.2 酸碱反应71

6.1.3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71

6.1.4 酸碱解离平衡及相对强弱71

6.2 不同pH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73

6.2.1 一元酸73

6.2.2 二元酸74

6.2.3 三元酸74

6.3 酸碱溶液pH的计算75

6.3.1 质子条件75

6.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77

6.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78

6.3.4 其他酸碱溶液pH的计算80

6.4 酸碱滴定终点的指示方法83

6.4.1 指示剂法83

6.4.2 电位滴定法86

6.5 一元酸碱的滴定87

6.5.1 强碱滴定强酸87

6.5.2 强碱滴定弱酸89

6.5.3 强酸滴定弱碱91

6.6 多元酸、混合酸和多元碱的滴定92

6.6.1 多元酸的滴定92

6.6.2 混合酸的滴定94

6.6.3 多元碱的滴定95

6.7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95

6.7.1 酸标准溶液95

6.7.2 碱标准溶液96

6.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和计算示例97

6.8.1 应用示例97

6.8.2 计算示例100

6.9 酸碱滴定法终点误差102

6.9.1 滴定强酸的终点误差102

6.9.2 滴定弱酸的终点误差103

6.10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104

6.10.1 非水滴定中的溶剂104

6.10.2 溶剂的性质105

6.10.3 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105

6.10.4 非水溶液滴定条件的选择106

6.10.5 非水滴定的应用106

思考题与习题107

第7章 配位滴定法112

7.1 导言112

7.2 乙二胺四乙酸的配合物及其稳定性113

7.2.1 乙二胺四乙酸的性质113

7.2.2 乙二胺四乙酸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114

7.3 影响乙二胺四乙酸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116

7.3.1 乙二胺四乙酸的酸效应116

7.3.2 金属离子的配位效应117

7.3.3 条件稳定常数118

7.3.4 配位滴定中适宜酸度范围的选择119

7.4 配位滴定曲线121

7.5 配位滴定的金属指示剂122

7.5.1 金属指示剂122

7.5.2 金属指示剂的要求122

7.5.3 常用的金属指示剂123

7.6 混合离子的配位滴定方法123

7.6.1 控制溶液酸度124

7.6.2 掩蔽和解蔽方法的运用126

7.6.3 其他配位滴定方法128

7.7 配位滴定的滴定方式128

7.7.1 直接滴定129

7.7.2 返滴定129

7.7.3 置换滴定130

7.7.4 间接滴定131

7.8 终点误差131

思考题与习题133

第8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36

8.1 氧化还原反应平衡136

8.1.1 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136

8.1.2 条件电极电位的影响因素138

8.1.3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140

8.1.4 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与影响因素141

8.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144

8.2.1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及终点的确定144

8.2.2 试样的预处理147

8.3 高锰酸钾法148

8.3.1 高锰酸钾法简介148

8.3.2 高锰酸钾标准溶液149

8.3.3 应用示例150

8.4 重铬酸钾法151

8.5 碘量法152

8.5.1 碘量法原理152

8.5.2 标准溶液153

8.5.3 碘量法的应用154

8.6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56

8.6.1 硫酸铈法156

8.6.2 溴酸钾法156

8.6.3 亚砷酸钠-亚硝酸钠法157

8.7 氧化还原滴定有关计算158

思考题与习题161

第9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165

9.1 重量分析概述165

9.1.1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及特点165

9.1.2 重量分析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165

9.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166

9.2.1 沉淀平衡与溶度积166

9.2.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166

9.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168

9.3.1 沉淀的类型168

9.3.2 沉淀的形成168

9.4 沉淀的纯度169

9.4.1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169

9.4.2 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171

9.5 沉淀条件的选择171

9.5.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71

9.5.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172

9.5.3 均相沉淀法173

9.6 沉淀的过滤、洗涤、烘干与灼烧173

9.6.1 沉淀的过滤与洗涤173

9.6.2 沉淀的烘干与灼烧174

9.7 重量分析的计算和应用示例174

9.7.1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174

9.7.2 应用示例175

9.8 沉淀滴定法概述176

9.9 银量法确定终点的方法176

9.9.1 莫尔法176

9.9.2 佛尔哈德法178

9.9.3 法扬司法179

9.9.4 电位滴定法180

思考题与习题180

第10章 可见分光光度法182

10.1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183

10.1.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183

10.1.2 光的吸收基本定律——朗伯-比尔定律185

10.1.3 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186

10.2 分光光度计及其基本部件187

10.2.1 仪器的基本构造187

10.2.2 仪器的类型188

10.3 显色反应及其条件的选择190

10.3.1 显色反应的选择190

10.3.2 显色剂的选择190

10.3.3 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191

10.4 吸光度测量条件的选择192

10.5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194

10.5.1 定量分析194

10.5.2 示差分光光度法(量程扩展技术)196

10.5.3 动力学分光光度法197

10.5.4 配合物组成及其稳定常数的测定198

思考题与习题199

第11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200

11.1 沉淀分离法200

11.1.1 无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200

11.1.2 有机沉淀剂沉淀分离法202

11.1.3 共沉淀分离法203

11.2 溶剂萃取分离法204

11.2.1 分配系数、分配比和萃取效率、分离因数205

11.2.2 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206

11.2.3 有机物的萃取分离208

11.3 色谱法209

11.3.1 纸色谱209

11.3.2 薄层色谱法210

11.4 离子交换分离法212

11.4.1 离子交换树脂212

11.4.2 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法214

11.5 现代分离技术简介216

11.5.1 固相萃取216

11.5.2 液膜分离法217

11.5.3 超临界流体萃取218

思考题与习题218

附录220

附录1 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常数220

附录2 常用酸溶液和碱溶液的相对密度和浓度221

附录3 常用的缓冲液222

附录4 金属配合物的稳定常数224

附录5 金属离子与氨羧配位剂形成的配合物的稳定常数(lg KMY)226

附录6 一些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226

附录7 标准电极电位表(18~25℃)227

附录8 条件电极电位(?Θ′)228

附录9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18℃)229

附录10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2003年)229

附录11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230

参考文献2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