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论
  • 黄曼君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5896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92页
  • 主题词:文学研究-中国-20世纪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生命“自己”: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的本体特征1

二、生命“链接”: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的阐释形态9

三、生命“重构”: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的当下镜像13

第一章 观念新变22

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的发生22

一、“现代”概念界说22

二、现代文学观的发生背景24

三、现代文学观的基本内涵27

第二节 现代文学观的转换模式31

一、断裂与反传统31

二、现代化与革命化33

三、民族化与大众化38

第三节 现代文学观的主流形态41

一、现代文学观的大势所趋41

二、影响和制约现代文学观演变的因子43

三、现代文学观的主流形态47

第二章 思潮嬗递49

第一节 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轨迹49

一、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思潮49

二、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思潮52

三、20世纪90年代文学思潮状况54

第二节 现代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57

一、“中外古今”的张力关系57

二、“左中右”、“上下”的张力关系60

三、“歌颂与暴露”的张力关系64

第三节 现代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67

一、自由与规范:“一”与“多”的潮起潮落67

二、促进与促退:文论与创作的平衡与失衡71

三、相吸与相斥:不同思潮之间的融会与冲突80

第三章 语言沿革88

第一节 五四白话文理论88

一、五四白话文88

二、五四白话文与白话文学94

第二节 语言转向:从文言到白话98

一、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晚清白话文学运动98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三四十年代大众语文运动106

第三节 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112

一、现代汉语的现代性112

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118

第四节 现代文化冲突与现代文学选择124

一、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化冲突124

二、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选择130

第五节 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136

一、新名词与新话语作为历史现象136

二、新名词与新话语作为语言现象144

第四章 文体蜕变153

第一节 文体与文体的蜕变153

一、作为体裁的文体153

二、近代文体改良158

第二节 现代文体的建立165

一、白话文学语体的确立165

二、现代文体系统的蜕变(上)173

三、现代文体系统的蜕变(中)181

四、现代文体系统的蜕变(下)198

第三节 现代文体范型的确立与流变206

一、现代文体范型的确立206

二、文体的归化与僵化219

三、新时期文体意识的复苏和发展226

第五章 风格竞妍234

第一节 20世纪文学风格的发生和演进234

一、主体性的确立与风格意识的自觉234

二、从古典到现代:打破和谐238

三、从个性的张扬到隐逸243

四、新时期:回归与超越251

第二节 崇高与悲剧的互动256

一、时代激情与崇高的主旋律256

二、批判理性与悲郁的文风266

三、英雄主义及其反动277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现代多元形态283

一、唯美与优美283

二、幽默与讽刺287

三、焦灼与荒诞294

四、浑融与消解298

第六章 批评转型302

第一节 现代转型的世纪性进程(上)302

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古典形态302

二、世纪之交文学理论批评的过渡性特征305

三、五四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勃兴310

第二节 现代转型的世纪性进程(下)314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兴起与发展314

二、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开放局面321

第三节 现代转型的总体性特征(上)328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328

二、注重主观选择的理论形态与批评类型335

第四节 现代转型的总体性特征(下)346

一、趋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系统346

二、多元共存、互补交融的两岸四地文学理论批评格局353

第七章 通俗新质365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现代品格365

一、世俗理性366

二、市场机制368

三、读者至上372

四、娱乐功能378

五、传统创新381

第二节 通俗文学的现代转型384

一、疏离政治,强调消闲385

二、超越传统,推陈出新391

第三节 走向新时期的通俗文学403

一、走向市场的通俗文学403

二、“新武侠小说”的现代品格406

三、“新言情小说”的现代品格411

四、“王朔现象”的现代品格421

第八章 中外遇合431

第一节 面向世界的“拿来主义”431

一、欧美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432

二、苏俄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445

三、日本、印度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458

第二节 立足本土的重新选择466

一、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型467

二、道家精神的现代转型475

三、佛家精神的现代转型480

第三节 重新发现的民族文化精神487

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488

二、现代作家的选择性491

三、现代文学的局限性493

第九章 多元格局495

第一节 围绕大陆的中心运动(1918~1949年)496

一、白话文学、乡土文学、人民文学496

二、反殖民、反封建和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498

三、战前、战后与南来作家502

四、殖民环境中新文化的艰难成长505

第二节 分途发展的板块运动(1950~1976年)507

一、由政治文学、乡愁文学到新潮文学、通俗文学507

二、现实性、现代性、本土性509

三、政治文化与文学的独特发展513

四、通俗文学、社会文学探索文学的三重格局516

第三节 相互促进的交汇运动(1977~2000年)519

一、复杂多元政治局势下文学的发展519

二、民族性的凝聚与乡土性的变异523

三、香港回归前后的文学发展态势525

四、多维空间的形成与本土性的深化527

第十章 反思阐释533

第一节 现代性论争的演进533

一、现代性讨论的文化背景与理论资源533

二、现代性论争的发生539

三、“现代性”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全面展开544

第二节 “现代性”概念阐释552

一、“现代性”词源553

二、“现代性”内涵554

三、两种现代性558

四、“现代性”辨析561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讨论566

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大讨论566

二、超越“现代性”研究范式575

后记5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