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美国通史 第5卷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 1929-194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美国通史 第5卷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 1929-1945](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0171137.jpg)
- 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刘绪贻,李存训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6983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671页
- 文件大小:129MB
- 文件页数:697页
- 主题词:美国-通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美国通史 第5卷 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 1929-194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1
一、引起危机的原因2
国民生产的大幅度提高2
资本过剩、工农群众购买力严重不足3
形成大萧条的国际原因6
二、危机的过程7
股票市场崩溃前局部的、程度较轻的萧条7
1929年10月证券市场大崩溃8
1929年10月到1933年3月的全面萧条10
罗斯福就任总统时的金融危机与经济解体14
三、经济大危机的社会影响17
对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等的影响17
工人和城市人民的极度贫困20
愈来愈悲惨的农民生活25
中等收入者的沦落26
流浪大军29
老年人的孤苦31
四、胡佛及其政府对付经济大危机的政策32
胡佛生活经历与其大萧条对策33
胡佛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政策34
胡佛根据自愿原则对付大萧条的政策36
胡佛勉强采取的联邦直接干预经济的政策39
胡佛及其政府坚决反对联邦救济42
残酷镇压失业退伍军人45
胡佛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48
五、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50
工人的反抗和斗争50
农民的反抗和斗争54
知识分子向左转58
六、结语61
第二章 第一次“新政”64
一、富兰克林·罗斯福1932年竞选总统的胜利66
民主党内的斗争66
罗斯福和胡佛的竞选70
二、“新政”是长期酝酿、研究的成果74
三、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77
挽救银行危机78
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与管理79
四、国家干预下的农业救济与复兴81
五、国家指导的工业复兴及其失败85
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制订与主要内容85
国家复兴管理局的成就与失败87
六、联邦救济工作的迅速增长90
民间资源保护队91
联邦紧急救济93
公共工程局95
七、第一次“新政”的得失96
第三章 第二次“新政”99
一、1934至1935年初错综复杂的阶级斗争100
各种垄断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反对“新政”的斗争101
美国左翼政党和工人群众的斗争107
政治蛊惑家利用人民群众不满进行的各种运动108
二、第二次“新政”的肇始114
三、第二次“新政”的高潮117
紧急救济拨款法与工程振兴局120
社会保障法123
全国劳工关系法或瓦格纳法124
1935年银行法125
公用事业控股公司法126
1935年税收法128
1935、1936年其他立法129
第二次“新政”与1936年大选130
四、罗斯福与联邦最高法院之争133
最高法院对“新政”的进攻134
罗斯福的反击135
斗争的性质与结局138
五、“新政”的势头逐渐减弱与退居守势140
1937年的“新政”立法141
1937—1938年经济衰退与“新政”142
“新政”退居守势146
第四章 “新政”综论151
一、“新政”、劳工运动与劳方、资方、国家间的关系152
为工人组织工会和集体谈判权利而斗争153
为建立产业工会和争取基础工业的工会化而斗争160
国家、企业、劳工相对关系的变化167
二、独立的国营公司——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171
地区性综合治理、全面发展计划172
具有私营企业灵活性的独立国营公司17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战胜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事例176
三、“新政”与黑人178
初期“新政”与黑人179
黑人斗争和黑人选票183
第二次“新政”与黑人186
“新政”与黑人的政治、社会地位188
第五章 “新政”综论(续)191
四、对“新政”评价191
“新政”是否对克服大萧条有作用191
“新政”的性质195
“新政”的成就与不足197
五、“新政”的根本作用与历史地位200
“新政”的根本作用200
“新政”的历史地位203
六、罗斯福与“新政”209
罗斯福早年经历与“新政”209
罗斯福的人品与“新政”215
密切联系群众219
七、“新政”的理论基础223
罗斯福自己的“新政”理论224
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主义228
第六章 萧条时期的美国外交:胡佛时期235
一、顽固反对苏联236
继续坚持不承认苏联的政策237
发起反苏运动238
二、对欧政策240
力争美英海军地位平等241
有意修改凡尔赛条约以绥靖德国,加深了法美矛盾242
力图保持和扩大美国经济优势及其后果244
三、对中国和日本政策247
收买和控制蒋政权以扩大在华利益247
九一八事变初期的对日姑息248
没有实效的“不承认主义”251
四、对拉丁美洲政策252
胡佛就任前去拉丁美洲的“睦邻”旅行253
胡佛拉丁美洲政策评估254
第七章 “新政”时期的美国外交257
一、罗斯福的外交政策思想257
二、罗斯福外交政策思想的初步运用及其挫折260
试图宽容对待债务国261
积极促进裁军活动262
结合国内外形势筹划参加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的策略264
迎击日本军国主义的挑战266
迎击希特勒的初步尝试268
三、改善对苏联和拉美的关系270
结束16年的不承认政策,与苏联建交270
建交后的美苏关系272
对拉丁美洲的早期睦邻政策273
放弃武装干涉为中心的拉美政策275
四、对欧洲法西斯的绥靖政策278
孤立主义高潮278
对意侵埃的纵容280
与西班牙内战284
对德绥靖政策288
五、对日本的绥靖政策293
卢沟桥事变前美国对日本的绥靖政策293
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美国对日本的纵容294
绥靖为主、反击为辅的对日政策298
第八章 从备战到参战301
一、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及其对美国利益与安全的威胁302
美国日益面临欧亚法西斯势力的直接威胁302
法西斯势力的蔓延及其对拉丁美洲的渗透304
二、欧战前美国采取的一些反法西斯威胁的措施308
援助英法等国,争取废除或修订中立法310
对轴心国态度日益强硬314
重整军备与加强西半球防务315
三、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美国的“中立”317
实施和修改中立法318
关于“虚张声势战争”期间美国反苏性质活动的问题320
扩军备战,支援英、法、中等国以反对轴心国324
加强西半球防务334
四、美国与英、苏联合反对法西斯336
德国攻苏初期美国政府的反应336
美、英、苏逐渐走向联合338
五、美日谈判与珍珠港事件342
美日谈判的中断与继续342
走向珍珠港事变345
第九章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美国经济与政治349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巨大发展350
联邦政府建立一系列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机构,统管战时经济350
国家投资兴办大批军事工厂351
联邦政府采购商品和劳务达到巨大规模352
国家直接控制工资、物价和房租353
战时对外贸易和国际国内交通运输业务全部由联邦政府控制354
国家加强对科学研究的管理和支持355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新政”356
“新政医生”让位于“胜利医生”356
经济权利法案359
三、战时动员和战时繁荣362
战时人力动员362
战时军费的筹措365
军火生产惊人增长367
美国经济走向战时繁荣368
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369
发展了雷达和防空自动控制火炮系统370
航空技术的进步和航天技术的开端371
电子计算机的诞生372
曼哈顿计划373
五、战时的美国工人运动377
战时罢工运动378
史密斯—康纳利法380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黑人380
黑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380
武装部队中的种族隔离382
黑人工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和公平就业实施委员会383
七、美国共产党反对白劳德机会主义的斗争384
白劳德机会主义路线的形成384
美国共产党反对白劳德机会主义的斗争386
第十章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期间的美国军事和外交388
一、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389
阿卡迪亚会议和《联合国家宣言》389
苏英同盟条约和苏美互助协定391
二、太平洋战争的初期阶段393
日本的闪电战和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国的失利393
美国在太平洋上取得主动权395
三、美英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的胜利397
美英军队在北非登陆397
卡萨布兰卡会议和美法关系398
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和意大利投降401
四、莫斯科外长会议和德黑兰会议402
莫斯科外长会议403
德黑兰会议404
五、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经过406
美、英、苏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争论406
美、英在诺曼底登陆409
六、1941年至1944年美国的对华政策411
罗斯福政府的积极援华抗日政策411
史迪威来华使命与美蒋矛盾415
七、雅尔塔会议和德国的投降419
德国问题421
波兰和东欧问题422
联合国问题423
远东问题424
对雅尔塔会议的评价425
德国的投降426
八、1944—1945年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与日本的投降428
美军攻占塞班岛429
美军攻占莱特岛430
美军攻占硫黄岛和冲绳岛431
杜鲁门决定使用原子弹432
第十一章 美国社会结构与上层建筑的变化439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440
人口的增减、构成与分布440
家庭结构的变化442
产业结构的变化444
美国公民社会地位的变化447
二、政治制度的演变448
三权分立制的变化448
联邦制变化454
政党制度的变化455
三、教育的危机与变革457
学前教育457
中小学教育458
高等教育464
四、宗教的演变467
教徒、教会变化情况468
新正教在美国的传播470
社会福音运动的复兴472
保守派和右派的反应474
第十二章 美国社会结构与上层建筑的变化(续)477
五、社会科学界学术思想的活跃与变化477
哲学477
经济学484
政治学488
法学494
社会学497
人类学499
历史学501
六、文学艺术的新阶段507
左翼文学运动508
反法西斯文学517
其他流派文学521
文学评论528
造型艺术533
音乐539
富兰克林·罗斯福时代大事年表546
主要外文参考书目569
索引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