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汪宁生论著萃编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汪宁生论著萃编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1774995.jpg)
- 汪宁生著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ISBN:7536722559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589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71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汪宁生论著萃编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云南沧源崖画的发现与研究895
彩版895
图版895
第一章 绪论911
一 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911
二 古代文化遗存和历代建置913
三 崖画发现经过和田野工作方法917
第二章 一般特征921
一 分布和保存情况921
二 颜色923
三 画具924
四 技法和风格925
第三章 崖画地点928
一 第一地点928
二 第二地点938
三 第三地点941
四 第四地点943
五 第五地点945
六 第六地点951
七 第七地点958
八 第八地点964
九 第九地点965
十 第十地点967
第四章 内容和题材970
一 图形分类考释970
(一)人物970
(二)器物974
(三)房屋977
(四)动物980
(五)神祇和神话人物984
(六)自然物986
(七)符号和手印987
二 几种画面的分析989
(一)狩猎989
(二)放牧990
(三)村落991
(四)战争991
(五)舞蹈992
(六)杂技993
第五章 作画目的和社会作用995
一 模拟巫术的产物996
二 祈求丰产仪式的遗留996
三 崇拜神祇的画像997
四 重要仪式的描绘997
五 重大事件的纪录998
六 神话传说的记述998
第六章 年代与分期1000
一 断定年代的方法问题1000
二 崖画与云南青铜器及铜鼓图像的比较1001
三 崖画所反映的习俗与文献有关记载1005
四 滇、桂、川三地崖画的关系1006
五 关于崖画年代的推测及分期问题1010
第七章 人类学的考察1012
一 境内分布之民族及其来源1012
二 当地民族有关崖画之传说1013
三 崖画中反映的部分习俗仍为当地民族中所保存1014
四 当地民族绘画与崖画的比较1015
五 谁是崖画创作者1019
结语1020
后记1021
附录 昆明有色金属研究所光谱分析报告1024
云南考古1027
图版1027
前言1077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1080
一 元谋人1080
二 丽江人和西畴人1081
三 路南、呈贡等地的旧石器1083
小结1084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1086
一 云南各地区的新石器文化1086
(一)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1086
(二)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1089
(三)滇池地区新石器文化1091
(四)澜沧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文化1093
(五)滇东北地区新石器文化1093
二 剑川海门口遗址1095
小结1096
第三章 春秋—西汉时期(公元前7世纪—前1世纪)1098
一 云南青铜文化1098
二 “滇”人文化遗存——云南青铜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向铁器时代的过渡1104
三 出土铜鼓和传世铜鼓1123
四 德钦石板墓1125
小结1127
第四章 东汉—初唐时期(公元1世纪—7世纪)1129
一 “梁堆”和崖墓1129
二 传世的朱提堂狼器1136
三 重要碑刻1142
(一)孟孝琚碑1142
(二)爨龙骧刻石1145
(三)爨宝子碑1146
(四)爨龙颜碑1147
(五)王仁求碑1150
四 沧源崖画1153
小结1155
第五章 南诏—大理国时期(公元8世纪—13世纪)1156
一 城镇遗址1156
(一)太和城1157
(二)阳苴咩城1158
(三)大厘城1159
(四)龙口城1159
(五)龙尾城1160
(六)邓川城1161
(七)白崖城1161
(八)巄?图山城1162
(九)拓东城1162
二 火葬墓遗物1165
三 重要碑刻1168
(一)南诏德化碑1168
(二)袁滋摩崖1175
(三)大理国三十七部会盟碑1175
(四)护法明公德运碑摩崖1177
(五)兴宝寺德化铭和嵇肃灵峰明帝记1178
(六)高生福墓志铭1182
(七)昆明经幢造幢记1183
四 佛教建筑1185
(一)大理崇圣寺塔和弘圣寺塔1185
(二)昆明西寺塔和东寺塔1187
(三)大姚白塔1187
五 雕刻绘画1189
(一)剑川石宝山石窟1189
(二)安宁法华寺石窟1193
(三)剑川金华山和晋宁将军庙摩崖造像1194
(四)传世铜像1195
(五)南诏中兴二年画卷1196
(六)大理国张胜温画卷1197
六 写本佛经1199
小结1201
1979—1990年云南考古的新发现1203
一 旧石器时代1203
二 新石器时代1204
(一)永仁菜园子遗址1204
(二)永仁维的村石棺墓1206
(三)禄丰地区新石器文化遗址1206
(四)宣威尖角洞遗址1206
(五)鲁甸野石村遗址1206
(六)麻栗坡小河洞穴遗址1207
(七)广南八宝铜木犁遗址1207
(八)施甸火星山大岩房岩厦遗址1207
(九)耿马南碧桥及石佛洞遗址1207
三 青铜时代1208
(一)云南青铜文化1209
(二)铜鼓1220
四 东汉—初唐时期1222
(一)建筑遗迹1222
(二)墓葬1222
(三)崖画1228
五 南诏—大理国时期1230
(一)城镇遗址1230
(二)火葬墓1230
(三)大理国碑刻1231
(四)古塔中的发现1237
(五)雕刻绘画1240
云南考古简要参考书目1244
南诏大理纪年表1255
后记1259
增订本后记1260
铜鼓与南方民族1265
引言1265
第一章 铜鼓研究的历史1266
一 前人对铜鼓的记录和收集1266
二 近40年来铜鼓研究的新进展1268
三 国外学者对铜鼓的研究1270
第二章 铜鼓的类型及其分布1273
一 铜鼓的分类问题1273
二 铜鼓在国内的发现和分布1278
三 铜鼓在国外的发现和分布1292
第三章 铜鼓的年代和起源问题1308
一 铜鼓的断代1308
二 各类铜鼓的发展序列和相互关系1318
三 关于铜鼓的起源和传布1319
第四章 铜鼓上的纹饰1324
一 图像1324
二 花纹1335
三 立体附饰1337
第五章 历史上使用铜鼓的民族1340
一 先秦、西汉时期1340
二 东汉、魏晋时期1340
三 南北朝、隋、唐、宋时期1341
四 元、明、清时期1343
第六章 现代民族使用铜鼓的习俗1346
一 佤族1346
二 克木人1348
三 苗族1349
四 瑶族1351
五 壮族1352
六 布依族1353
七 水族1354
八 彝族1356
九 其他1357
第七章 铜鼓的使用1360
一 铜鼓的原生用途和次生用途1360
二 铜鼓的敲击方法1365
三 与铜鼓并用的乐器1366
第八章 铜鼓的社会功能和铜鼓崇拜1369
一 铜鼓的社会功能1369
二 铜鼓的神化和铜鼓崇拜1371
文化人类学调查1377
引言1377
第一章 导论1379
一 文化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历史1379
二 如何学习调查方法1383
三 调查工作者的工作艰苦和职业道德1384
第二章 方法论(上)1386
一 调查课题的选择1386
二 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1387
三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387
(一)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1387
(二)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1388
(三)调查队伍的组成1388
(四)装备、物品的购置1389
四 调查的开始1389
(一)选点和安排生活1389
(二)说明来意1390
(三)熟悉环境1390
(四)查阅地方文献1390
(五)人口调查1390
五 如何接近人民及选择报告人1391
六 关于学习语言1392
七 关于参与观察1392
八 关于访问1393
九 关于抽样1394
十 材料的记录和核实1395
(一)影视记录1395
(二)音响记录1395
(三)文字记录1395
(四)关于核实材料1397
十一 实物标本的搜集1397
十二 调查成果的整理公布和存档1399
第三章 方法论(下)1400
一 主位与客位1400
二 民族自我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1400
三 文化诸方面的有机联系1401
四 关于文化变迁1402
(一)发明和革新1402
(二)借用1402
(三)文化丧失1403
(四)涵化1403
(五)文化恢复1403
第四章 环境1405
一 地理位置、地形和地貌1405
二 气候和雨量1406
三 资源1406
(一)土地资源1406
(二)水资源1407
(三)矿物资源1407
(四)植物资源1407
(五)动物资源1408
四 生态系统的平衡或恶化1408
第五章 生计1410
一 狩猎—采集1411
(一)狩猎1411
(二)捕鱼1412
(三)采集1413
二 初级农业1413
三 畜牧业1415
四 精耕农业1416
五 工业化谋食方式1417
六 关于饮食及其备制1417
第六章 传统技艺1420
一 工具、器具及其制造1420
(一)木工1421
(二)编织1422
(三)骨(角、齿、介壳)工1422
(四)皮革制造1422
(五)石工1422
二 制陶1423
三 采矿和金属冶铸1425
四 服装的制作1425
(一)纺织1426
(二)缝纫1426
五 住所的建造1427
六 旅行和运输1428
(一)道路的开辟和徒步旅行1428
(二)陆上交通工具1429
(三)水上交通工具1429
第七章 经济1431
一 关于所有权问题1431
二 生产1433
(一)生产目的1433
(二)劳动分工1433
三 分配与交换1435
(一)互惠1435
(二)再分配1436
(三)市场交换1437
四 消费1438
第八章 社会结构1439
一 婚姻1439
(一)选择配偶的规则1439
(二)安排婚姻和自由选择配偶1441
(三)配偶的人数1441
(四)婚后居住1442
(五)聘礼和嫁妆1443
(六)离婚和再婚1443
二 家庭1444
(一)家庭组织1444
(二)收养1445
(三)家庭成员的关系1445
三 继嗣和亲属制度1445
(一)继嗣制度1446
(二)继嗣群诸类型1447
(三)亲属制度和亲属称谓1448
四 地域性群体1453
五 年龄组织1454
六 自愿性社团1455
七 社会分层1455
(一)平等社会中人们社会地位之差异1456
(二)阶等社会1456
(三)分层社会1457
(四)奴隶制1458
八 民族群体1459
第九章 政治1461
一 政治组织诸类型1461
(一)游群1461
(二)部落1461
(三)酋邦1461
(四)国家1461
二 统治机构1462
(一)最高统治者1462
(二)行政机构1463
(三)议事机构1463
三 社会控制和法律1463
(一)非正规的社会控制1463
(二)正规的社会控制1464
四 战争和对外事务1467
(一)战争的原因1467
(二)战争组织1467
(三)战争过程1467
(四)战争的结局1468
(五)和平交往1468
第十章 宗教1469
一 信仰和仪式1470
二 人神之间的中介1472
三 神圣地点及神圣物件1473
四 世界宗教及其与固有宗教的结合1473
第十一章 科学知识1475
一 记事和传递信息1475
二 计算和计量1476
三 历法、气象和天文1477
四 地理和生态1477
五 植物和动物1478
六 医药卫生1478
第十二章 艺术1480
一 装饰、绘画和雕刻1480
(一)人体装饰和器物装饰1480
(二)绘画和雕刻1482
二 音乐、舞蹈和戏剧1482
三 民间文学1484
第十三章 生命周期1486
一 出生和命名1486
二 婴儿的养育和儿童的教育1487
三 青春期和成丁礼1488
四 结婚和成年1489
五 老年1491
六 死亡1491
(一)宣告死亡1492
(二)处理尸体1492
(三)尸体的安置1492
(四)哀悼1493
(五)纪念物1494
参考书目1495
序跋·日记1505
《至正河防记今释》跋1505
《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序1507
《白族心史——〈白古通记〉研究》序1508
《民族考古译丛》编者的话1509
《地球上的人们——世界史前史导论》(中译本)前言和译后记1510
《事物的起源》(中译本)译者的话1512
《事物的起源》再版后记1515
《西南访古卅五年》自序1520
西南访古日记选辑1521
海外游学日记选辑1555
年谱1581
本书未收文字存目1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