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环境监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环境监测](https://www.shukui.net/cover/50/31751271.jpg)
- 孙福生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12200838X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382页
- 主题词:环境监测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环境监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和分类1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1
二、环境监测的任务1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1
第二节 环境污染特征、环境监测特点和环境监测项目选择原则4
一、环境污染特征4
二、环境污染物的性质8
三、环境监测项目的选择原则9
第三节 环境监测技术及其发展9
一、常用环境监测方法9
二、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动向11
第四节 环境标准13
一、环境标准的意义和作用14
二、环境保护标准体系15
三、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17
四、制定、修订环境标准的原则17
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17
六、“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20
第二章 水质和废水监测22
第一节 水质和废水监测概述22
一、水质污染22
二、水质监测对象、项目和目的22
三、水质监测分析方法24
第二节 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30
一、地表水监测方案的制定30
二、地下水监测方案的制定34
三、污染源污(废)水监测方案的制定36
四、流域监测38
第三节 水样的采集、管理运输和保存39
一、水样的分类39
二、地表水和地下水样的采集40
三、污水采样43
四、水样的管理与运输44
五、水样的保存44
第四节 水样的预处理47
一、水样的消解47
二、分离与富集48
三、现代水样预处理技术简介53
第五节 水样理化指标检验59
一、水温59
二、色度60
三、臭61
四、浊度62
五、透明度63
六、pH值63
七、残渣64
八、矿化度65
九、电导率66
十、氧化还原电位66
十一、酸度67
十二、碱度68
十三、外观69
十四、味和风味轮廓分析69
十五、碳酸钙饱和度70
十六、硬度70
十七、氧化剂需求/需要量70
十八、颗粒计数和大小分布71
十九、石棉71
二十、污泥试验72
二十一、厌氧污泥消化气体分析72
二十二、溶解气体超饱和性73
第六节 水样中金属化合物的测定73
一、概述73
二、砷79
三、镉80
四、铬83
五、铜85
六、锌86
七、汞87
八、铅88
九、其他金属化合物89
第七节 水样中非金属化合物的测定90
一、概述90
二、溶解氧92
三、含氮化合物94
四、磷100
五、氟化物101
六、氰化物104
七、硫化物105
第八节 水样中有机化合物的测定107
一、概述107
二、样品预处理方法107
三、有机污染综合指标108
四、必要的、特定的有机化合物114
第九节 水样中底质(沉积物)的测定117
一、底质监测的意义、目的与任务118
二、底质采样118
三、底质样品的预处理119
四、底质样品的分解与浸提120
五、底质样品的分析122
第三章 空气和废气监测123
第一节 空气污染监测概述123
一、大气成分及其污染123
二、大气污染监测的概述124
第二节 空气监测的布点规范125
一、设置环境空气监测网的目的125
二、监测网络设计的一般原则125
三、网络点位设计的基本方法126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的基本要求126
第三节 空气采样方法和技术129
一、样品的采集129
二、采样体积的计算132
第四节 标准气体的配置133
一、监测结果表示133
二、静态配气法133
三、动态配气法135
第五节 大气污染物的测定137
一、二氧化硫137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139
三、一氧化碳的测定139
四、臭氧的测定141
五、氟化物的测定143
六、硫酸盐化速率145
七、汞的测定146
八、总烃和非甲烷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147
第六节 固定污染源烟尘气的测定148
一、监测目的和要求148
二、采样点的布设原则148
三、烟气黑度的测定150
四、烟气参数的测定151
五、烟尘浓度的测定154
六、烟气组分的测定157
第七节 流动污染源监测157
一、尾气中烟度的测定158
二、机动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的测定(怠速法)158
三、汽油车排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159
第八节 大气水平能见度的测定159
一、目测法159
二、仪器法161
第九节 降水的测定161
一、布设采样点的原则161
二、样品的采集161
三、降水中组分的测定162
第四章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164
第一节 室内空气污染监测概述164
第二节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的健康效应164
一、室内气态污染物165
二、室内颗粒物污染物169
三、室内放射性污染物170
第三节 室内空气中污染化合物的测定171
一、室内污染物的采样171
二、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172
第四节 室内空气中氡的测量178
一、室内空气中氡的来源179
二、室内空气中氡的测量179
第五节 室内用品和材料中有害物质的测定182
一、环境试验舱182
二、固体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释放特征测定184
第六节 建筑材料中放射线的测量185
一、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水平及其危害评价和防护185
二、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化学分析方法188
三、建筑材料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物理测量方法——γ能谱分析方法192
第七节 厨房中油烟污染物的测定193
一、厨房油烟污染的采样与分析方法193
二、厨房油烟雾污染物组分与鉴定195
第五章 土壤污染监测197
第一节 土壤污染监测概述197
一、土壤的组成197
二、土壤污染的来源197
第二节 土壤样品的采集198
一、污染调查198
二、采样点的布设198
三、采样深度198
四、采样时间198
五、采样量199
六、采样注意事项199
第三节 土壤样品的制备与保存199
一、土壤样品的制备199
二、土壤样品的保存200
第四节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200
一、湿法消化200
二、干法灰化200
三、溶剂提取法201
第五节 土壤中污染物的测定202
一、对土壤监测结果的要求202
二、测定方法202
三、土壤参数的测定202
四、土壤中pH值的测定203
五、土壤中可溶性盐分的测定203
第六章 固体废物监测204
第一节 固体废物监测概述204
一、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204
二、危险废物的定义和鉴别204
三、固体废物监测207
第二节 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08
一、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208
二、样品的制备210
三、样品水分的测定210
四、样品pH值的测定210
五、样品的保存与记录211
第三节 有害废物特性分析211
一、急性毒性211
二、易燃性211
三、腐蚀性212
四、反应性212
五、浸出毒性212
第四节 生活垃圾特性分析213
一、生活垃圾及其分类213
二、生活垃圾采集和试样处理214
三、生活垃圾特性分析215
第五节 医院固体废物监测219
一、废物排放源及分类219
二、医院废物的处理219
三、医院废物的监测219
第七章 生物污染监测220
第一节 生物污染监测概述220
第二节 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分布220
一、生物污染的途径220
二、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蓄积221
三、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的转化与排泄222
第三节 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22
一、植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22
二、动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224
第四节 生物样品的预处理225
一、消解处理225
二、提取、分离和浓缩226
第五节 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监测228
一、生物监测方法228
二、监测实例228
第六节 水中细菌监测229
一、水样的采集229
二、细菌总数的测定229
三、总大肠菌群的测定230
四、其他细菌的测定230
第八章 生物和生态监测231
第一节 生物和生态监测概述231
一、生物监测231
二、生态监测232
第二节 水污染的生物监测233
一、水污染的生物监测233
二、生物群落监测法234
三、生物测试法240
四、细菌学检验法241
第三节 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241
一、空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242
二、植物在污染环境中的受害症状242
三、空气污染指示植物的选择244
四、植物监测方法245
第四节 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246
一、土壤污染的植物监测247
二、土壤污染的动物监测247
三、土壤污染的微生物监测249
第五节 生态监测249
一、生态监测的技术类型249
二、生态监测的目的和特点250
三、生态监测方案制定与实施251
四、生态监测指标体系252
五、生态监测技术方法254
第九章 放射性污染监测256
第一节 放射性污染监测概述256
一、放射性基本知识256
二、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与危害257
第二节 放射性监测仪器和方法259
一、放射性监测仪器259
二、放射性监测方法261
第三节 水和废水的放射性监测263
一、水样的采集和预处理263
二、水样中总α放射性活度的测定264
三、水样中总β放射性活度的测定264
四、水样中氚的β放射性的测定264
五、水样中226Ra的测定265
第四节 核辐射监测266
一、样品采集266
二、实验室分析测量267
第五节 环境放射性环境监测系统267
第十章 物理污染监测269
第一节 物理污染监测概述269
一、物理污染的定义269
二、物理污染的分类269
第二节 噪声污染监测270
一、噪声的来源与危害270
二、噪声的物理量度271
三、噪声的主观量度273
四、噪声标准276
五、噪声测量仪器279
六、噪声测量方法280
第三节 振动污染监测284
一、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284
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测量方法285
第四节 电磁辐射污染监测286
一、电磁辐射污染286
二、电磁辐射污染的来源和危害287
三、电磁辐射监测287
第五节 热污染监测288
一、热污染的来源288
二、热污染的危害288
三、热污染监测289
第十一章 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290
第一节 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概述290
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290
二、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征291
第二节 有毒化学品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291
一、概述291
二、镉污染事故292
三、六价铬污染事故293
四、汞污染事故293
五、镍污染事故294
六、铅污染事故295
七、砷化物污染事故296
八、氰化物中毒296
九、硫化物中毒297
第三节 有毒气体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298
一、概述298
二、一氧化碳泄漏(中毒)事故298
三、氰化氢泄漏事故300
四、磷化氢泄漏事故301
五、硫化氢泄漏事故301
六、二硫化碳泄漏事故302
七、氨泄漏事故303
第四节 爆炸突发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和处理303
一、概述303
二、有毒气体爆炸事故305
三、毒害品爆炸事故307
四、其他有害物质的爆炸事故308
第十二章 自动监测系统和技术309
第一节 自动监测系统和技术概述309
第二节 水质和水污染自动监测系统310
一、水质的监测项目311
二、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组成及仪器设备311
三、水污染流动监测站——水质监测车(船)312
第三节 空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313
一、大气自动监测站的布点方法313
二、监测项目和监测方法313
三、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313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315
第四节 遥感监测技术316
一、大气污染遥感监测316
二、水污染遥感监测317
第十三章 简易监测技术318
第一节 简易监测技术概述318
第二节 便携式现场监测仪器318
第三节 简易监测方法319
一、检气管法319
二、目视比色法319
三、试纸比色法320
四、化学需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的简易快速测定321
第十四章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323
第一节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概述323
一、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体系323
二、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机构和职责323
三、质量保证工作内容324
四、质量保证报告制度324
第二节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基础325
一、环境监测实验室用水的要求325
二、纯水的制备325
三、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用气328
四、化学试剂328
第三节 实验室质量控制329
一、基本概念329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335
第四节 环境监测数据数理统计处理342
一、数据处理的程序342
二、离群值的取舍344
三、回归处理与相关分析348
四、统计图表350
第五节 环境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352
一、我国标准化管理体制352
二、我国标准体制353
三、我国标准性质353
四、我国国家标准制定程序353
五、我国标准代号353
六、标准分析方法354
七、分析方法标准化354
八、环境监测规范方法标准355
第六节 环境标准物质355
一、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355
二、质量控制样358
第七节 环境监测管理360
一、环境监测机构360
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361
附录 常用专业词汇缩写和中英文对照364
参考文献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