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效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效应
  • 明庆忠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85900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00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25页
  • 主题词:环境地貌学-研究-云南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效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三江并流区地貌与环境演化效应研究进展及意义1

一、对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的认知1

二、西南纵向岭谷区的界定及概貌5

三、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及邻区地貌与环境演化研究进展8

四、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2

第二章 三江并流区地貌发育与环境演化的地质基础17

一、三江并流区地层概况17

二、地质构造特征19

三、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断裂带24

第三章 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特征与主要类型30

一、三江并流区河谷地貌的主要特征30

二、三江并流区主要河谷地貌40

三、三江并流区地貌演化机制与过程79

第四章 三江并流区晚新生代以来的环境演化92

一、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环境效应92

二、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期及环境演化96

三、三江并流区主要自然环境要素演化104

四、三江并流区环境演化预测评估及对策121

第五章 西南季风与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演化124

一、东亚季风、高原季风、西南季风及其关系124

二、西南季风形成演化的影响因子126

三、西南季风的形成134

四、西南季风影响的区域变化142

五、西南季风与三江并流区气候环境演化147

第六章 纵向岭谷地貌及其生态与环境效应152

一、纵向岭谷地貌特征及其成因152

二、西南纵向岭谷地貌的生态与环境效应158

第七章 干热河谷的特征及成因169

一、干热河谷研究概况169

二、干热河谷的分布及生态地理特征170

三、干热河谷成因探析177

主要参考文献188

后记199

图表目录4

图1-1 现代地貌学系统结构4

图1-2 西南纵向岭谷山系和河谷分布示意图6

图1-3 三江并流区地理位置简图13

图1-4 三江并流区遥感影像图(TM453)15

图2-1 三江并流区区域地质简图18

图2-2 三江并流区及其邻区大地构造略图22

图2-3 三江并流区构造纲要图25

图2-4 金沙江下游水系发育与断裂分布图29

图3-1 三江紧束构造结示意图31

图3-2 三江并流区局部地区山脉水系与切割深度示意图32

图3-3 三江并流区不同纬度断面剖面图34

图3-4 三江并流区中南部河谷深切与层状地貌综合剖面图35

图3-5 三江并流区构造地貌剖面示意图36

图3-6 三江并流区中南部局部地貌分布图38

图3-7 丽江—宁蒗附近地势图38

图3-8 三江并流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强度和泥石流类型分布图40

图3-9 纵向岭谷北部水系分布图42

图3-10 虎跳峡附近地质构造简图45

图3-11 怒江丙中洛宽峡谷地貌形成示意图49

图3-12 红河断裂两侧夷平面海拔高度及位错幅度55

图3-13 永胜地区夷平面断阶状解体图56

图3-14 纵向岭谷区北部自北而南夷平面高度变化56

图3-15 纵向岭谷区夷平面高度分布图57

图3-16 马鞍桥—老村子(小水井)—上坝塘地质地貌剖面图58

图3-17 燕麦地—马鞍桥地质地貌剖面图59

图3-18 东川地区层状地貌及构造分布图60

图3-19 金沙江石鼓—拉古段河谷阶地位相图65

图3-20 金沙江大具段河流阶地综合剖面图65

图3-21 金沙江巧家段河流阶地综合剖面图66

图3-22 怒江道街段河谷阶地综合剖面图66

图3-23 怒江道街段河谷阶地位相图67

图3-24 澜沧江大漫旧附近河流阶地综合剖面图68

图3-25 澜沧江中游地区阶地位相图69

图3-26 纵向岭谷区纬向隆起带——分水岭分布示意图76

图3-27 双龙山隆起对水系发育影响示意图77

图3-28 金沙江石鼓附近古水系示意图77

图3-29 石鼓附近现代水系78

图3-30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西—北东向示意性剖面82

图3-31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新生代地壳缩短机制示意图82

图3-32 丽江附近断层崖分布示意图83

图3-33 纵向岭谷区北部地貌演化过程示意图86

图3-34 弥渡水田—澜沧江新生代褶皱-逆冲推覆带构造剖面图89

图3-35 香格里拉页卡村上新统剖面图89

图3-36 纵向岭谷区造山带构造示意图90

图4-1 青藏高原上升阶段、中国季风演化和三级地貌阶梯形成示意图95

图4-2 云南晚新生代早期地层对比图98

图4-3 云南部分中—上新世地层对比图99

图4-4 云南古新世—早始新世沉积盆地100

图4-5 云南上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盆地101

图4-6 云南中新世沉积盆地102

图4-7 云南上新世沉积盆地103

图4-8 纵向岭谷区及邻区上新统与下更新统岩性对比柱状图105

图4-9 三江并流区地形剖面图105

图4-10 中国地貌阶梯示意图106

图4-11 云南早第三纪古新世岩相古地理图108

图4-12 新生代以来中国各地质时期气候环境变迁图110

图4-13 丽江盆地第四系地层孢粉图式111

图4-14 鹤庆钻孔主要孢粉种属含量变化111

图4-15 洱海全新世沉积岩芯孢粉与硅藻特征112

图4-16 古新世云南湖泊水系分布示意图113

图4-17 始新世早—中期云南湖泊水系分布图114

图4-18 始新世晚期云南湖泊水系分布示意图115

图4-19 中上新世云南湖泊水系分布图116

图4-20 纵向岭谷区北部水系遥感影像图117

图5-1 亚洲季风系统组成示意图124

图5-2 亚洲季风系统对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气候影响范围示意图126

图5-3 过去0.4Ma间东亚冬季风、夏季风、全球冰量和西南季风的谱分析图127

图5-4 现代东亚季风环流系统模型及影响古季风变化的潜在因素129

图5-5 过去0.15Ma间赤道、北纬30°7月太阳辐射变化及二者之间的差值129

图5-6 热带海洋纬向环流示意图133

图5-7 ENSO事件与南亚夏季风的强弱134

图5-8 东亚和南亚现代低空基本气流135

图5-9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示意图137

图5-10 0.13Ma以来黄土中的季风变化记录与西南季风记录之对比139

图5-11 晚中新世以来印度洋记录的西南季风演化140

图5-12 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示意图141

图5-13 早更新世早期大气环流与泥石流分布图143

图5-14 中更新世大气环流与泥石流分布示意图145

图5-15 晚更新世大气环流与泥石流分布示意图146

图5-16 纵向岭谷区北部地形横剖面与降水150

图6-1 西藏高原东部—中南半岛北部大地构造分区略图154

图6-2 喜马拉雅弧形构造同印度洋构造格式的关系图示155

图6-3 三江并流区显要断裂体系示意图156

图6-4 西南及中南半岛地区大地构造分区图156

图6-5 白马雪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162

图6-6 云南不同山区-河谷气温年较差与海拔高度的关系163

图6-7 横断山区气候示例图164

图6-8 高黎贡山东坡南段主要气候类型/带分布图示165

图6-9 玉龙雪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166

图7-1 纵向岭谷区北部干热河谷分布图172

图7-2 我国东部山地与干热河谷地区年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随高度的变化177

图7-3 干热河谷形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图示178

图7-4 三江并流区沿河雨量随纬度及高度的变化182

图7-5 云南山区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183

图7-6 云南山区干季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184

图7-7 云南山区雨季降水量与海拔高度的关系185

图7-8 干热河谷植被逆向演替示意图186

表2-1 纵向岭谷北部区晚新生代地层序列与年代表20

表2-2 纵向岭谷北部区全新世地层序列与年代表21

表3-1 怒江没别至贡山段河谷平面特征37

表3-2 潞江盆地道街第四系划分表50

表3-3 三江并流区及邻区部分夷平面现今海拔高度54

表3-4 红土风化壳分布海拔高度与现代气候58

表3-5 金沙江日免—绒顶附近河流阶地简况表61

表3-6 金沙江奔子栏—土照壁段河流阶地简况表62

表3-7 金沙江拖顶—塔城段河流阶地简况表63

表3-8 金沙江各段河谷阶地的特征与时代简表64

表3-9 怒江道街盆地阶地特征与时代简表66

表3-10 怒江一级支流平均坡降值与阶地变形关系67

表3-11 怒江道街盆地河流阶地发育简况表67

表4-1 青藏高原在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的划分92

表4-2 三江并流区新构造时期上升阶段的划分96

表4-3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主要环境变化预测评估122

表4-4 纵向岭谷北部三江并流区未来环境变化对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影响123

表5-1 青藏高原与东亚大气环流发展阶段147

表7-1 干热河谷类型的划分171

表7-2 干热河谷亚类型的划分171

表7-3 纵向岭谷区北部各类干热河谷的长度、面积与垂直幅度173

表7-4 纵向岭谷区北部各河流的干热河谷分类统计表173

表7-5 干热河谷与我国东部地区植被分布海拔上限比较176

表7-6 纵向岭谷区北部自西向东河谷景观的变化1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