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体外循环损伤与保护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体外循环损伤与保护
  • 董培青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0915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45MB
  • 文件页数:389页
  • 主题词:体外循环-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体外循环损伤与保护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体外循环的组织与器官损伤1

第一节 体外循环损伤的共同机制1

第二节 不同组织器官的损伤2

一、心脏损伤2

二、神经系统损伤2

三、肺损伤5

四、肾脏损伤6

五、肝脏损伤7

六、胰腺损伤8

七、胃肠道损伤8

八、内分泌损伤9

九、血液系统影响11

十、全身炎症反应12

第二章 体外循环与血管舒缩功能紊乱15

第一节 体外循环期间压力的测定及其意义15

一、体外循环早期低血压16

二、体外循环过程中进行性高血压18

三、体外循环后的血压变化19

第二节 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灌注压力的管理及控制20

第三节 体外循环期间内皮系统损伤的影响与研究进展21

一、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22

二、内皮细胞的生理性调节机制23

三、内皮功能检测26

四、内皮细胞损伤后的病理生理变化26

五、体外循环细胞保护及进展31

第三章 体外循环对心脏的影响35

第一节 心肌损伤的理论基础35

一、缺血性损伤36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37

第二节 不同病种的心肌病理生理特点44

一、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44

二、先天性心脏病45

三、获得性心脏瓣膜病46

第三节 心肌保护方法49

一、冠心病49

二、先天性心脏病57

三、瓣膜病62

四、移植心脏的心肌保护64

第四节 心肌保护的研究进展69

一、超极化停搏液69

二、停搏液辅助成分70

三、不停跳心肌保护71

四、缺血预处理72

五、控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75

六、心肌保护的监测指标76

第四章 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与保护79

第一节 体外循环相关肺循环病理生理特点79

一、肺循环79

二、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生理特点81

三、肺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特点82

第二节 体外循环对肺脏的影响83

一、体外循环相关全身炎症反应与肺损伤83

二、缺血-再灌注与肺损伤85

三、其他体外循环相关的肺损伤机制87

第三节 肺损伤对机体的影响88

一、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呼吸系统本身的影响88

二、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心功能的影响90

三、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肾脏的影响90

四、体外循环相关肺损伤对酸碱平衡的影响91

第四节 围体外循环期的肺保护91

一、围体外循环期肺保护总策略91

二、婴幼儿体外循环肺保护措施96

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肺保护措施98

四、老年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管理与肺保护措施100

第五章 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与保护103

第一节 体外循环管理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03

一、低温103

二、血气管理模式106

三、灌注压力107

四、灌注流量108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临床表现109

一、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09

二、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10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110

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病理生理110

二、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影响因素111

三、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常见原因113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策略120

一、脑保护120

二、脊髓保护128

第六章 体外循环与消化系统134

第一节 病因及危险因素134

一、病因134

二、危险因素136

第二节 消化系统器官损伤的表现、诊断与治疗136

一、胃肠道136

二、胰腺140

三、肝胆系统141

第三节 体外循环技术改进142

第七章 体外循环与肾脏144

第一节 肾脏的结构及功能调节144

一、肾脏的基本功能144

二、肾脏的基本结构145

三、肾脏的神经支配147

四、肾脏血液循环的特征147

第二节 急性肾衰竭的发生率及预后148

一、发生率148

二、预后148

三、急性肾衰竭引起死亡的因素149

第三节 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及评估149

一、急性肾衰竭的危险因素149

二、急性肾衰竭预测评分系统153

三、肾功能的评估指标154

第四节 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156

一、术前状态156

二、术中因素157

三、术后状态159

第五节 肾脏损伤的治疗及预防159

一、一般措施159

二、急性肾损伤的药物干预160

三、体外循环技术163

第八章 体外循环与血液保护165

第一节 体外循环后凝血功能障碍165

一、出血的原因及分类165

二、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166

第二节 围术期血液保护措施171

一、非药物性策略172

二、药物性血液保护173

第三节 自体血液保护175

一、术前自体血液保存175

二、术中血液稀释176

三、术中自体血液回收177

四、术后纵隔引流血液回输180

五、逆行自体血液预充182

第四节 术后患者的处理183

一、减少术后失血183

二、尽可能地增加患者自身的造血功能183

三、改善氧供和降低氧耗184

第五节 无血手术184

第九章 体外循环与内分泌系统187

第一节 体外循环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187

一、交感肾上腺髓质反应187

二、甲状腺188

三、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190

四、调解水盐平衡的激素193

五、组织激素和细胞因子196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保护措施199

一、提高生物相容性199

二、减少预充与血液稀释的不良影响199

三、低温保护200

四、全身肝素化200

五、非搏动血流与搏动血流200

六、灌注压与灌注流量201

七、保持电解质平衡201

八、其他201

第十章 体外循环与免疫炎症反应202

第一节 心脏手术引起炎性反应的病理生理202

一、炎性细胞反应203

二、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203

三、细胞因子205

四、核因子206

五、补体激活207

六、凝血因子激活208

七、纤溶系统亢进209

八、内皮素-1210

九、一氧化氮210

十、花生四烯酸代谢物210

十一、内毒素210

十二、其他211

第二节 炎性反应的影响因素211

一、手术前因素211

二、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因素211

三、麻醉技术211

四、外科因素212

五、体外循环期间灌注因素212

六、剪切应力212

七、输血212

八、术后影响因素212

第三节 心脏手术中炎症反应与临床结果213

一、心脏有关的临床结果213

二、肾脏有关的结果214

三、肺脏有关结果215

四、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215

五、止血215

六、神经系统的表现216

第四节 评估能控制炎性反应的治疗策略217

一、药物治疗217

二、体外循环技术及设备的改进221

三、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的策略223

四、外科新技术225

第十一章 体外循环相关外科损伤228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与插管相关的问题228

一、常用动脉插管的操作和相关问题的处理228

二、静脉插管的操作及相关问题的处理235

三、左心引流插管的操作及相关问题236

四、停搏液灌注插管的操作及相关问题237

第二节 体外循环相关的栓塞问题240

一、栓塞常见的原因240

二、栓塞的监测方法241

三、栓塞的预防243

四、停止体外循环的注意事项244

第十二章 体外循环的意外和处理246

第一节 人工肺意外及处理246

一、氧合不良246

二、膜式人工肺渗漏249

三、人工肺祛泡不良249

四、热交换器渗漏249

第二节 机械性故障及处理250

一、动脉泵故障及处理250

二、变温水箱故障250

三、动脉滤器故障250

四、电源故障251

第三节 动脉空气栓塞251

一、动脉空气栓塞出现的原因251

二、动脉气栓的处理251

第四节 动脉供血管意外252

一、供血管插入主动脉形成夹层252

二、动脉供血泵反向转流252

三、动静脉误接252

四、体外循环管路系统脱落252

五、动脉管路意外放血252

六、主动脉插管连接处脱开253

第五节 抗凝障碍253

一、抗凝不足253

二、广泛性动脉栓塞253

第六节 其他意外254

一、上、下腔静脉引流障碍254

二、停跳液灌注时排空254

三、鱼精蛋白反应254

四、泵管破裂255

第十三章 术后监护观察体外循环对机体的影响256

第一节 血液成分紊乱256

第二节 体外循环后液体紊乱与管理256

第三节 体温、麻醉剂、血管活性药物的管理257

第四节 心功能损伤258

一、心肌缺血、缺氧及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258

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259

三、心律失常261

四、心力衰竭263

第五节 心外器官损伤264

一、肺功能损伤264

二、脑功能损伤267

三、肾功能损伤267

四、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269

第十四章 围体外循环期的器官保护策略273

第一节 器官保护总纲273

一、温度与生命力273

二、动脉压力灌注与重要脏器保护274

三、体外循环前器官损伤的原因274

四、体外循环后器官损伤的原因274

五、体外循环前后器官保护措施274

六、常见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手术麻醉与体外循环中的器官保护274

第二节 心血管手术期间正性肌力药的应用277

一、肾上腺素277

二、多巴胺278

三、多巴酚丁胺278

四、异丙肾上腺素278

五、去甲肾上腺素278

六、去氧肾上腺素278

七、间羟胺279

八、氨力农和米力农279

第十五章 体外循环辅助系统280

第一节 辅助循环280

一、临时性辅助装置282

二、长期性辅助装置283

三、轴流式非搏动左心室辅助装置288

四、人工心脏290

五、心脏辅助装置在国内的应用概况292

第二节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293

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设备294

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原理294

三、适应证、禁忌证、应用及撤除指征295

四、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临床操作要点296

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并发症300

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小儿的应用301

第三节 体外膜式人工肺氧合301

一、发展历史301

二、概念303

三、基本原理304

四、与传统体外循环的对比304

五、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305

六、血液相容性308

七、呼吸辅助309

八、治疗急性心力衰竭311

九、辅助期间患者的处理311

十、脱机指征312

十一、并发症312

第十六章 体外循环热点问题315

第一节 体外循环中的氧管理315

一、缺氧损伤315

二、高氧损伤320

三、体外循环中的氧管理321

四、发绀患者的氧管理322

第二节 体外循环与低体温救治323

一、低体温的临床表现323

二、低温的病理生理324

三、体外循环的应用327

第三节 体外循环热疗328

一、热疗的历史与发展329

二、肿瘤热疗的方法329

三、体外全身热疗的应用330

四、体外全身热疗对机体正常生理的影响331

第四节 体外循环在中毒救治中的应用334

一、体外循环在一氧化碳中毒救治中的应用334

二、体外循环在有机磷中毒救治中的应用338

第十七章 计算机模拟体外循环在体外循环教育与实践中的应用341

第一节 绪论341

第二节 数据库与互联网对体外循环的影响342

第三节 计算机在体外循环培训中的应用343

一、数据库343

二、模拟器346

三、专业资格认定347

四、体外循环模拟与综合能力347

五、紧急事件的训练348

六、紧急资源管理训练348

七、研究方法论349

第十八章 医用高分子材料与体外循环技术351

第一节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351

一、历史回顾351

二、生物材料分类352

三、生物医学材料特性要求352

四、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353

五、材料植入人体的双向影响效应354

六、生物相容性评价标准354

七、生物材料安全性评价355

第二节 体外循环用高分子材料356

一、体外循环装置357

二、体外循环发展357

三、人工肺357

四、人工肺高分子材料359

五、体外循环管路高分子材料360

六、体外循环血泵管材363

七、体外循环过滤器材料364

八、体外循环插管材料364

结束语366

缩略语表36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