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56/31736526.jpg)
- 仲富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ISBN:753262298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02页
- 文件大小:193MB
- 文件页数:418页
- 主题词:民俗学-文化学-概论-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第一节 民俗学的发生历程2
第二节 中国民俗学评析4
第三节 兴起与发展:民俗文化学8
第四节 民俗文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11
第五节 走向新的综合13
第六节 关于本书的篇章结构16
上编第一章 本质与对象第一节 揭示民俗的真正奥秘24
民俗的起源24
作为主体性的文化选择26
选择导致民俗文化的多样性28
透视社会生活的广角镜30
第二节 关于本质与定义的表述32
“民俗”语源与中国人的译述32
众说歧出的“民俗”定义34
民俗的基本问题37
民俗定义及其文化属性39
区别一般意义的特殊文化41
第三节 民俗文化学的研究对象44
判断研究对象的根据44
对象是诸要素的系统联系46
研究对象的中介性质47
寻求新的哲学基点49
第四节 多维视野中的民俗文化研究52
民俗与文化基因52
民俗与文化心态54
民俗与文化变迁55
民俗与精神生活57
第二章 范围与任务第一节 民俗文化学的本体结构61
本体说略61
学科基石——本体构架63
本体结构的研究“视角”65
本体与应用67
加强和发展应用研究69
第二节 学科目标及其衍化71
人类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回顾71
人与社会的统一72
四大要素:生理、地理、物理、心理74
诸要素的衍化与整合77
第三节 多重交叉而又独树一帜79
本学科新的含义和特色79
民俗文化的流向与辐射81
交叉的三大层面83
相关学科述略(上)85
相关学科述略(下)87
第四节 融会古今与贯通现实89
完善学术体系89
阐释现代价值91
高扬中国气派93
第三章 性质与特征第一节 决定性质的“土壤”和生态分析 97
地理与自然环境98
经济与生产方式100
社会与制度组织 101
宗教文化与儒家礼制104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四大性质106
符号迁移106
物化象征109
复合隐喻112
角色心理114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五大特征116
社会普同117
信息共有119
模式整合 121
乡缘风土123
贯通古今125
第四节 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特征127
人伦为本的社会准则127
和合圆满的理念追求129
积极入世的务实态度131
直观直觉的思维方式133
第四章 结构与功能第一节 点面结合的组合系统137
民俗——富有个性的文化事象137
从“个体”到“模式”140
民俗模式成因的外在结构142
“场”理论与民俗组合系统144
第二节 隐显互动的复合形态147
内核与外壳147
意象与言象149
心知与外化152
思维与表征153
第三节 微观领域:调节人心的功能155
心理认知 157
精神平衡158
娱乐身心160
审美感受162
生命意识 164
第四节 宏观视野:规范世道的功能166
传统威严的“堆垒”166
民间信仰的“图腾” 168
社会关系的“阀门”170
民族个性的“标的”172
第五章 类型与分类第一节 民俗文化类型评估176
原始混融 176
双向回流 179
神秘投影180
区系渗透183
第二节 分类的实质:秩序与解释185
对分类的定位185
系统中心与整体研究187
西哲阐述“文化”的启示189
中国民俗文化的“思想素材” 191
第三节 以“人”为本的分类原则193
民俗文化的基本类型193
欧美日本学者对分类的探索196
当今通行之分类原则201
第四节 民间知识共同体203
一项基础性研究203
分类还是交叉?205
民俗文化分类之我见209
下编第六章 发展与流变第一节 超越主体的历史生成214
本原意义的主体性214
主体意识与对象意识216
民俗文化的主体心理分析218
深层的心理躁动220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内在冲突222
民族同化与风俗渗透223
农耕稻作与游牧狩猎225
群体效应与个体行为227
第三节 交流与变异228
交流与形式228
蔓延与回归231
层次推进的张力233
新观念的萌动235
第四节 民俗流变是一个过程237
从渐变到突变237
从神圣到世俗240
从鲁朴到细微242
从兴起到衰亡245
第七章 物态与崇拜第一节 物质劳动与民俗文化248
物质劳动观新说248
农业文明的璀璨成果250
节气文化的产生意义252
通向未来的历史记录254
第二节 消费与民众的生存状态256
生产习俗的伴随物和对应物257
生活习惯与消费差异258
世相百态的人文展现260
看不见的手和无声的调节262
第三节 民俗文化中的崇拜264
生命的归宿264
崇拜与无意识267
精神偶像:天、神、人269
现代迷信的根源271
第四节 由崇拜说到禁忌274
禁忌之由来274
趋吉避邪的“法术”276
巫文化的遗风278
迷信与俗信280
第八章 交感与积淀第一节 个体在民俗文化中的位置285
个体是什么?285
“人欲”横流吗?287
个体与社会289
对“交往”作界定291
第二节 突破个体生命的局限293
“君子之交”的哲学含义293
人类交往的自觉意识295
交往与馈赠礼俗297
交往与社会结构299
第三节 交感网络与制度习俗301
“五缘”与社会繁盛301
“认老乡”的文化意义304
姓名文化与谱牒之学305
家族与家教308
第四节 对交往世俗流弊的批判309
小国寡民309
平均主义311
锁国心态314
“刑礼相隔”315
第九章 传播与风行第一节 人为载体的传播方式319
约定俗成的口语传播319
耳濡目染的经验传承322
标志程式的共性传播324
音乐舞蹈的艺术传播326
神话传说的心理传播328
第二节 等级森严的传播组织330
家族祭祖331
乡社立约333
帮会行规335
信仰聚会337
第三节 色彩斑斓的传播流向339
古老媒体探源339
语言在信息符号中的地位341
空间中的扩播343
时间上的递传346
第四节 力度受制的传播流程348
从兴起到接受348
扩散与回馈351
市井散播和文化滤筛353
习惯制涉和地域抗衡355
第十章 行为与价值第一节 难以磨灭的民族印痕358
人格的塑造358
心绪的情结360
造物的象征362
色彩的喜好365
吉祥的图腾366
第二节 感染与模仿369
群体感染369
从众效应371
东施效颦373
美学理想375
第三节 源远流长的价值学说377
原始价值观377
文化核心论379
易经术数学381
“中和方圆说”384
第四节 民俗文化的价值坐标386
生生不息386
革故鼎新388
不变求变390
追寻真理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