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732765.jpg)
- 韦晓宏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 ISBN:9787542112088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33页
- 主题词: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三个代表”思想-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3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理论3
第一节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3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
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历史条件8
三、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13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其重大意义21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25
一、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25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30
三、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36
四、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评价4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4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49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49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53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5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58
一、毛泽东思想58
二、邓小平理论59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59
四、科学发展观61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63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63
一、毛泽东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63
二、邓小平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64
三、江泽民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66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67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67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72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73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73
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81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83
第二篇88
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88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88
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条件88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89
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国际环境和时代条件90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91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初步结合91
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94
三、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发展95
第五章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99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99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99
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100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104
一、实事求是104
二、群众路线107
三、独立自主110
第三节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11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111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112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12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15
第一节 近代中国国情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15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115
二、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转变119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2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22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127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29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129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131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34
一、统一战线134
二、武装斗争138
三、党的建设139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43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44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44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4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实践148
一、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48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总结153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15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57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157
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59
第三篇163
第八章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63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63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163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165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66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166
二、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168
第九章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70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70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170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71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73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73
二、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175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77
一、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177
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178
三、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79
第十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8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180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180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1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84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184
二、“三个有利于”是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186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9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0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193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9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97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19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203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3
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205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208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208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08
二、改革是全面的改革210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211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213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13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215
第四篇220
第十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20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20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20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225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232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23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34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235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237
第十四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239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相互关系239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39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242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243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24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244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45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47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248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248
第十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250
第一节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0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250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5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25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5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259
三、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62
第三节 推动经济既好又快又省地发展269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69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71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73
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74
五、建设创新型国家276
六、努力扩大就业278
第十六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281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81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281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形式282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84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90
五、基层民主政治建设291
第二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92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原则293
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294
三、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95
第十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9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29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9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298
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299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300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300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301
三、树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荣辱观301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02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302
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306
第五篇311
第十八章 科学发展观311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11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前辈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12
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313
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314
第二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314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314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和重要内容316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324
第三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328
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328
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329
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331
第十九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33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3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33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33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340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343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343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344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345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措施347
第六篇353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353
第一节 当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353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53
二、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358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61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362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65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367
第二十一章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想374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构想374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374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方针政策377
三、“一国两制”的意义378
第二节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和平统一381
一、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胜利381
二、“一国两制”与两岸关系383
第二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388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388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388
二、加强党的建设394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9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402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402
二、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405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409
主要参考文献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