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数据交换技术与数据通信网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数据交换技术与数据通信网
  • 张振川主编 著
  • 出版社: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024753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05页
  • 文件大小:65MB
  • 文件页数:215页
  • 主题词:数据交换;数据通信-通信网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数据交换技术与数据通信网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概述1

1.1 数据通信概念1

1.1.1 模拟通信与数字通信1

1.1.2 数据与数据通信3

1.1.3 数据通信与话音通信的主要区别4

1.2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5

1.2.1 利用电话网进行数据通信5

1.2.2 利用数据网进行数据通信7

1.3 数据的编码8

1.3.1 数据编码概念8

1.3.2 常用的数据传输代码8

1.4 数据信号及传输方式10

1.4.1 数据信号的常用码型10

1.4.2 数据信号的传输方式11

1.5 数据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14

1.5.1 数据传输速率14

1.5.2 频带利用率15

1.5.3 可靠性16

1.5.4 数据通信系统的其他性能17

1.6 数据通信系统的应用与发展17

1.6.1 数据通信系统应用17

1.6.2 数据通信系统发展19

第2章 数据信号的传输20

2.1 数据信号的基带传输20

2.1.1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20

2.1.2 数字基带传输波形的形成23

2.1.3 基带传输中的时域均衡技术31

2.1.4 基带传输系统的抗噪声性能32

2.1.5 数据序列的扰乱与解扰36

2.1.6 基带传输系统的时钟同步39

2.1.7 基带数据传输系统42

2.2 数据信号的频带传输43

2.2.1 频带信号与频带传输系统43

2.2.2 数字调制技术44

2.2.3 频带传输系统的性能56

2.2.4 扩展频谱系统及抗干扰性能58

2.3 数据信号的时分多路数字传输62

2.3.1 数字数据传输概念63

2.3.2 数字数据传输基本原理64

2.3.3 数字数据传输的时分多路复用(TDM)65

2.3.4 数字数据传输系统与数字数据网71

第3章 数据传输控制规程及接口74

3.1 物理层接口与接口标准74

3.1.1 物理层接口及其特性74

3.1.2 典型接口标准75

3.2 数据传输控制规程80

3.2.1 数据通信过程及其传输控制功能80

3.2.2 面向字符的数据传输控制规程81

3.2.3 面向比特的数据传输控制规程86

3.3 两种数据传输控制规程的比较91

第4章 数据交换技术92

4.1 数据交换必要性及其方式92

4.1.1 点—点通信与多点间通信92

4.1.2 交换的必要性92

4.1.3 数据交换的方式93

4.2 数据交换技术原理94

4.2.1 电路交换方式94

4.2.2 报文交换方式96

4.2.3 分组交换方式98

4.3 不同交换方式的性能比较101

第5章 分组交换技术104

5.1 分组长度的选取原则104

5.1.1 分组长度与延迟时间的关系104

5.1.2 分组长度与线路传输效率的关系106

5.1.3 分组长度与交换机费用的关系108

5.2 分组的传输方式108

5.2.1 数据报方式108

5.2.2 虚电路方式109

5.3 分组网的路由选择111

5.3.1 路由选择原则与算法分类111

5.3.2 扩散式路由选择算法111

5.3.3 固定式路由选择算法112

5.3.4 最小权数标记路由选择算法113

5.3.5 分支流量路由选择算法114

5.3.6 自适应式路由选择算法116

5.3.7 几种路由选择算法的简单比较116

5.4 分组网的流量控制117

5.4.1 流量控制的目的与类型118

5.4.2 流量控制方式118

5.4.3 滑动窗口方式流量控制119

5.5 分组网编号规则121

第6章 分组网连接及通信协议123

6.1 分组交换网123

6.1.1 分组交换网基本组成结构123

6.1.2 我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125

6.2 用户终端接入方式127

6.3 分组网的互连128

6.3.1 分组网之间的互连128

6.3.2 分组网与电话网互连129

6.3.3 分组网与用户电报网互连130

6.3.4 分组网与ISDN互连130

6.4 分组网的通信协议131

6.4.1 协议及其层次结构131

6.4.2 OSI网络参考模型的层次功能131

6.4.3 CCITT系列建议134

6.5 CCITT X.25建议134

6.5.1 X.25建议的基本结构134

6.5.2 X.25建议的第一层——物理接口标准X.21136

6.5.3 X.25建议的第二层——链路控制规程LAPB与MLP136

6.5.4 X.25建议的第三层——分组结构及其传输137

6.6 分组拆/装(PAD)协议141

6.6.1 PAD转换作用141

6.6.2 X.3建议142

6.6.3 X.28建议143

6.6.4 X.29建议144

6.7 分组网互连协议——X.75建议144

第7章 综合通信与ATM技术146

7.1 综合通信业务与多媒体传输特性146

7.1.1 综合通信业务146

7.1.2 综合业务特性及其需求152

7.2 综合通信技术156

7.2.1 高级电路交换技术157

7.2.2 快速分组交换(帧中继)技术158

7.3 多媒体信息交换与传输技术——ATM160

7.3.1 ATM技术应用与发展161

7.3.2 ATM定义与技术特点163

7.3.3 ATM信元及其传输165

7.3.4 传输通道、虚通道(VP)与虚信道(VC)168

7.3.5 虚通道连接(VPC)与虚信道连接(VCC)171

7.4 综合通信网络172

7.4.1 综合的含义172

7.4.2 综合业务数字网174

第8章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B-ISDN)177

8.1 B-ISDN的标准化177

8.1.1 ITU-T 标准177

8.1.2 ATM论坛标准177

8.2 B-ISDN协议模型与结构178

8.2.1 B-ISDN协议参考模型179

8.2.2 B-ISDN协议层次结构与基本功能179

8.3 B-ISDN的物理层181

8.3.1 物理介质(PM)子层181

8.3.2 传输汇聚(TC)子层184

8.4 B-ISDN的ATM层188

8.4.1 协议模型188

8.4.2 UN接口与NN接口及其ATM信元结构190

8.4.3 ATM层功能192

8.5 B-ISDN的ATM适配层(AAL)194

8.5.1 AAL协议结构194

8.5.2 AAL基本功能195

8.6 B-ISDN的用户平面、控制平面与管理平面202

8.6.1 用户平面202

8.6.2 控制平面203

8.6.3 管理平面204

参考文献2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