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杂交粳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邓华凤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978710912264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595页
- 文件大小:175MB
- 文件页数:646页
- 主题词:粳稻-杂交育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杂交粳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粳稻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3
一、世界粳稻生产概况3
二、中国粳稻生产概况4
三、粳稻在水稻生产中的地位7
第二节 杂交粳稻的特点及地位9
一、杂交粳稻的特征特性9
二、杂交粳稻的优势水平10
三、杂交粳稻的地位11
第三节 国外杂交粳稻的历史和现状12
一、藤坂5号不育系的选育12
二、“台中65”不育系(BT型)的选育12
三、其他不育系的选育13
四、国外杂交粳稻的现状13
第四节 中国杂交粳稻的历史和现状13
一、三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14
二、两系杂交粳稻育种研究15
三、中国杂交粳稻研究成就15
四、杂交粳稻存在的问题18
五、杂交粳稻发展对策21
六、中国杂交粳稻发展目标23
第二章 杂交粳稻种质资源26
第一节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及分类26
一、中国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26
二、中国栽培稻的分类33
第二节 中国粳稻种质资源44
一、中国稻种资源的基本情况44
二、中国粳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45
第三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49
一、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49
二、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51
三、两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54
第四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56
一、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56
二、中国两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62
第五节 杂交粳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的技术65
一、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收集技术65
二、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67
三、杂交粳稻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共享71
四、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管理和评价体系72
五、构建杂交粳稻核心种质资源76
第六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77
一、不育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77
二、恢复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78
三、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开发、创新及利用80
四、野生资源和地方种质资源在杂交粳稻中的开发利用82
五、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在杂交粳稻中的开发利用82
六、加强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研究工作83
第三章 中国杂交粳稻区划88
第一节 杂交粳稻的生态特性88
第二节 中国杂交粳稻各种植区域的生态特点89
第三节 中国杂交粳稻种植区划及种植制度91
一、东北稻作区92
二、京、津、冀稻作区98
三、黄淮稻作区100
四、长江中下游稻作区103
五、云贵高原稻作区107
六、台湾稻作区108
七、西北稻作区108
八、种植制度111
第四章 杂交粳稻的遗传学基础114
第一节 杂种优势理论114
一、杂种优势现象114
二、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117
三、粳稻杂种优势的表现119
第二节 粳稻杂种优势利用途径121
一、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类型122
二、粳稻杂种优势利用方法123
第三节 杂交粳稻雄性不育系125
一、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125
二、水稻不育系的类型127
第四节 杂交粳稻雄性不育恢复系135
一、恢复基因的来源135
二、杂交粳稻恢复系选育135
三、杂交粳稻恢复基因的定位及分子研究137
第五章 杂交粳稻栽培生理基础140
第一节 形态生理140
一、株型的组成因子140
二、株型的栽培调控148
第二节 光合生理149
一、光合特性149
二、提高杂交粳稻群体的光能利用率161
第三节 结实生理167
一、同化产物的运转与分配167
二、“源”“库”生理特点168
三、杂交粳稻“源”“库”关系171
四、影响“源”“库”协调性的环境因子171
五、“源”“库”关系的调控173
六、籽粒灌浆174
第四节 营养生理176
一、水稻必需的矿质元素176
二、水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与运转177
三、杂交粳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181
四、杂交粳稻施肥原则188
五、营养诊断的原理和方法190
第五节 根系生理193
一、水稻根的形态解剖特点193
二、根端分生组织和根的生长194
三、发根能力与根群量195
四、根系的伤流强度与根系活力196
五、根系吸收无机养分的过程197
六、影响根系吸收养分的因素198
第六章 生物技术与杂交粳稻育种205
第一节 组织培养技术205
一、花药培养205
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207
三、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210
第二节 转基因技术213
一、转基因水稻的研究概况213
二、转基因主要方法214
三、水稻转基因育种218
四、水稻转基因的生物安全性219
五、水稻转基因的应用情况221
第三节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223
一、水稻常用的分子标记223
二、全基因组作图225
三、QTL定位229
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231
五、我国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实践234
下篇243
第七章 三系杂交粳稻育种243
第一节 不育系选育243
一、滇一型不育系选育243
二、BT型不育系选育246
三、其他类型的不育系254
第二节 粳稻恢复系的选育255
一、恢复系选育的特点255
二、恢复系的选育理论255
三、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特点256
四、恢复系特征特性257
五、恢复系人工创制方法257
六、恢复系选育难度较大的原因260
七、恢复系的提纯复壮260
八、同质恢复系及其作用261
九、恢复系的基本性状261
十、恢复系选育程序262
第三节 组合选配265
一、育种目标265
二、配组原则266
三、育种程序268
四、育种技术及路线271
第八章 两系杂交粳稻育种274
第一节 不育系选育274
一、粳稻光、温敏雄性不育资源的发现274
二、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简况276
三、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光温作用模式277
四、光温敏核不育性遗传278
五、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标准282
六、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方法284
七、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鉴定290
八、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配合力、抗性、异交特性和米质鉴定295
第二节 恢复系(父本)选育300
一、粳稻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恢复特性300
二、优良两系恢复系(父本)标准301
三、恢复系(父本)选育方法301
第三节 杂交组合选配302
一、两系杂交粳稻组合选育目标302
二、不育系选用304
三、两系杂交粳稻组合选育305
第九章 杂交粳稻超高产育种310
第一节 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310
一、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提出310
二、亚种间杂种优势表现310
三、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313
四、配合力对籼粳亚种间杂种1代经济性状的影响313
五、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存在的问题314
六、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316
第二节 株型育种324
一、水稻株型育种概况324
二、株型与产量的关系327
三、株型与环境的关系332
四、水稻超高产株型337
第三节 远缘杂种优势利用343
一、水稻远缘杂交343
二、外源DNA直接导入水稻利用远缘杂种优势348
三、多倍体利用远缘杂种优势349
四、远缘物种可利用性状349
第十章 杂交粳稻品质育种357
第一节 优质粳米质量标准357
一、稻米品质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357
二、我国优质粳米质量标准367
三、国外优质粳米质量标准369
第二节 杂交粳稻品质372
一、杂交粳稻品质性状的遗传372
二、杂交粳稻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375
三、杂交粳稻品质的影响因素377
四、我国杂交粳稻的品质现状384
第三节 杂交粳稻品质改良途径385
一、亲本的品质改良途径385
二、优质组合测配388
第四节 杂交粳稻品质育种实践388
一、杂交粳稻主要品质性状的改良388
二、云南高原稻作区优质两系杂交粳稻的品质改良393
第十一章 杂交粳稻抗性育种401
第一节 杂交粳稻抗病育种401
一、抗稻瘟病育种401
二、抗白叶枯病育种410
三、抗纹枯病育种417
四、抗条纹叶枯病育种419
五、抗稻曲病育种421
第二节 杂交粳稻抗虫育种422
一、抗螟虫育种422
二、抗飞虱育种424
三、抗叶蝉育种427
四、抗虫品种选育428
第三节 杂交粳稻抗逆育种429
一、抗盐碱性育种429
二、耐冷害育种431
三、耐旱育种434
第十二章 杂交粳稻种子生产438
第一节 杂交粳稻制种技术438
一、亲本异交特性438
二、制种基地的选择453
三、高产制种群体结构及花期预测与调节463
四、防杂保纯471
第二节 不育系繁殖及提纯技术474
一、不育系繁殖474
二、不育系提纯477
第三节 种子质量检测480
一、种子检验程序481
二、田间检验481
三、室内检测483
四、种植鉴定487
五、人工气候室鉴定488
六、杂交种子质量定级490
第四节 种子的收割、精选加工与储藏490
一、种子收割490
二、种子精选加工491
三、种子保管与储藏492
第十三章 杂交粳稻栽培495
第一节 杂交粳稻栽培研究概况495
一、杂交粳稻栽培技术研究的成就495
二、杂交粳稻栽培存在的主要问题496
三、杂交粳稻栽培技术发展对策499
第二节 育苗技术500
一、北方育苗技术500
二、云贵地区温室小苗、两段育秧技术503
三、长江和太湖流域薄膜覆盖水育秧技术505
第三节 高产群体构建507
一、高产群体的动态结构507
二、叶面积指数与群体颖花量及灌浆质量关系508
三、高产群体的构建516
第四节 杂交粳稻肥水管理520
一、施肥技术520
二、水分管理525
第五节 杂交粳稻病虫害防治527
一、主要病害防治528
二、主要虫害防治541
第六节 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集成550
第十四章 杂交粳稻主要不育系及组合553
第一节 杂交粳稻主要不育系553
一、三系主要不育系553
二、两系主要不育系566
第二节 杂交粳稻主要组合570
一、东北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570
二、京津冀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574
三、黄淮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576
四、长江中下游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584
五、云贵高原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588
六、西北稻作区杂交粳稻组合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