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 石莹,赵昊鲁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65889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265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农村-土地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理论篇11

第二章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概述11

第一节 农村土地制度的特殊性12

一、农村土地制度体现了人类社会技术条件与自然的结合13

二、农村土地制度广泛体现了不同的经济传统14

三、农村土地制度是现代经济系统的基础16

四、农村土地制度与政治活动有密切联系18

第二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点19

一、产权的分割性20

二、产权的模糊性22

三、产权约束的非制度性23

四、土地利益集团的斗争性24

五、国家的产权控制性26

第三节 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分析的理论框架27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概述30

第一节 所有权理论31

一、所有权的概念31

二、所有权的基础是经济关系33

三、所有权反映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33

四、所有权的权利构成(产权构成)35

五、产权构成的变化与制度变迁38

第二节 土地所有权理论43

一、土地的经济特殊性43

二、社会关系的土地所有权45

三、土地产权构成48

四、关于土地支配权问题的讨论50

五、产权构成算式54

六、土地所有制形式57

第三节 地租理论61

一、地租的定义61

二、绝对地租理论63

三、级差地租理论65

四、地租与土地制度的关系68

第四节 土地改革理论71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72

二、土地改革的方式75

三、土地改革的方向77

第五节 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78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概述78

二、国有制的土地制度81

三、村社制度对土地制度的影响84

第四章 西方现代产权和制度变迁理论的评价与借鉴86

第一节 倾向私有制的产权定义87

一、以“平等契约”为基础的产权定义87

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产权作用分析90

第二节 个人主义的产权的产生机制93

一、忽略阶级斗争的国家界定学说93

二、忽略不平等性的交易费用学说96

三、忽略有限自由的合理预期学说98

第三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产权制度变迁机制100

一、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制度变迁的观点100

二、带有阶级色彩的集团行动理论102

三、带有生产力色彩的技术变迁理论106

四、神秘化的意识形态108

第四节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的借鉴意义110

一、“亚细亚生产方式”下地权的交易费用问题111

二、技术进步与土地产权变迁的关系112

三、阶级斗争当中的利益集团细化114

四、马克思主义土地所有权分离理论的分析框架115

历史篇119

第五章 产权分割模式下的中国传统土地制度变迁历史119

第一节 中国传统土地制度“三位一体”的产权分割模式120

一、国家—社会中层—农民的纵向产权分割结构120

二、社会中层实际占有的横向产权构成123

三、国家终极所有权的经济分析125

四、农民使用权的经济分析127

五、社会中层占有权的经济分析132

六、三权分立的模糊性与产权集中趋势的矛盾134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国有产权分割模式134

一、天子—诸侯—农夫时期的产权关系(西周—春秋前期)135

二、诸侯—农夫时期的产权争夺战(春秋战国时期)139

第三节 秦汉至五代的过渡产权分割模式142

一、早期:“朝廷—门阀士族—农户”的产权模式142

二、晚期:士族的衰落与朝廷—农户模式的加强145

三、对秦汉至五代过渡产权模式的评析148

第四节 宋以后至明清的私有产权分割模式149

一、朝廷—中小地主—佃农的产权关系149

二、传统土地制度模式的优势、缺陷评价154

第六章 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历史156

第一节 中国二元经济演变概述156

一、二元经济分析156

二、中国二元经济的产生与发展162

第二节 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土地制度的产权分割变迁167

一、晚清中央政权的控制权下降与产权向社会中层纵向集中的趋势(1840~1911年)167

二、民国时期中央政权缺位下的产权横向争夺(1911~1949年)175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控制权的恢复与社会中层缺失状态下的产权模式分析(1949~1978年)180

第三节 二元经济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影响分析188

一、商品经济和市场化的压力188

二、工业化的压力190

三、城市化的压力191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与理论发展194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土地政策变革195

一、第一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1978~1984年)196

二、第二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由稳定发展转向动摇(1985~1988年)198

三、第三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动摇、磨合(1989~1991年)200

四、第四阶段: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尝试(1992~1996年)201

五、第五阶段:农民土地使用权的深化(1997年至今)202

第二节 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背景分析205

一、国际环境变化205

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207

三、社会阶层变化211

第三节 历次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实绩分析214

一、农业经济实绩和农地制度矛盾214

二、农民收入变化的分析217

第四节 改革开放以后地方政府与村社集体身份的变化218

一、地方政府的代理权和村社集体的占有权218

二、地方政府占有权的形成和村社集体对地方政府的依附219

三、地方政府土地占有权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影响221

四、“三位一体”模式的重新形成222

第五节 农村土地制度理论新学说的发展223

一、土地集体所有模式的农村土地制度学说224

二、土地国有模式的农村土地制度学说227

讨论篇233

第八章 对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讨论及未来展望23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地史233

一、传统农地史所体现出的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一般原理234

二、自然禀赋、生产方式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的传统农地史的相对特殊性236

三、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对中国近代土地革命的贡献238

四、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对新中国农地制度的贡献239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实践偏差240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分析评价241

二、现阶段农民的土地权问题243

第三节 从劳动积极性视角看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245

一、劳动积极性在传统土地制度中的意义246

二、劳动积极性与技术之间的关系247

三、劳动积极性与土地生产率的关系248

第四节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未来展望250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经济与中国土地传统的结合250

二、国有永佃与土地合作模式假设253

参考文献258

后记2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