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南天气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西南天气](https://www.shukui.net/cover/48/31714163.jpg)
- 党建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8053654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64页
- 主题词:气候-西南地区-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南天气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地理环境和气候概况1
1.1 特殊的地理环境1
1.1.1 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1
1.1.2 地形和气流的关系3
1.2 地形波对水热状况的影响4
1.2.1 地形波对降水的影响5
1.2.2 地形波和日照、气温的关系6
1.3 气象要素的分布7
1.3.1 辐射8
1.3.2 年平均气温分布13
1.3.3 降水分布16
1.3.4 风场17
1.3.5 雷暴17
1.3.6 平均云量17
1.4 西南地区的气候区划18
1.4.1 气候带18
1.4.2 气候大区和气候区19
第2章 地形的大气气候效应22
2.1 运动大气与地形的相互作用22
2.1.1 大气总能量方程22
2.1.2 大气中的西风角动量的平衡24
2.2 中小尺度地形对局地天气气候的影响30
2.3 地形对南北低空气流重力惯性波稳定度的影响37
2.3.1 基本方程37
2.3.2 频率方程分析40
2.3.3 地形起伏对重力波不稳定的贡献45
2.3.4 实例分析47
2.3.5 分析结果47
第3章 季风环流48
3.1 季风的定义和范围48
3.1.1 季风的分类49
3.1.2 季风指数50
3.2 季风形成与维持机制51
3.2.1 应力差异51
3.2.2 热量平衡53
3.3 冬季风环流形势的演变55
3.3.1 四川盆地的云层55
3.3.2 1月份环流演变56
3.3.3 冬季季风环流向夏季季风环流的过渡57
3.4 夏季季风环流形势的演变59
3.4.1 夏季前期(6月—7月中旬)59
3.4.2 盛夏与夏末(7月中旬—9月底)61
第4章 青藏高原与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65
4.1 高原的动力和热力作用65
4.1.1 高原的动力作用65
4.1.2 高原的热力作用69
4.2 极锋锋区与温带西风急流73
4.3 副热带西风急流74
4.4 中、低纬度大气的相互作用77
4.5 高原天气系统78
4.5.1 冬季高原上的短波槽79
4.5.2 高原切变线80
4.5.3 高原低涡81
4.5.4 高原低涡的预报82
4.5.5 空中低压槽进入高原的天气形势和条件83
第5章 横断山区气候的垂直分布85
5.1 横断山区气候的高度效应85
5.1.1 气温86
5.1.2 降水88
5.1.3 次级效应89
5.1.4 河谷效应90
5.1.5 “飞地现象”91
5.2 经度效应和纬度效应92
5.2.1 经度效应92
5.2.2 纬度效应94
5.3 水热条件的经验公式94
5.4 相关现象96
第6章 雨季和雨季中断98
6.1 厄尔尼诺现象和西昌发射场的气候98
6.1.1 厄尔尼诺现象98
6.1.2 1998年的长江洪水104
6.1.3 厄尔尼诺现象对场区气候的影响105
6.2 雨季开始和结束的标准问题106
6.2.1 影响雨季开始的因素106
6.2.2 雨季开始日期的确定条件107
6.2.3 雨季结束时的条件108
6.3 雨季中断108
6.3.1 雨季中断的概念108
6.3.2 雨季中断的环流形势109
6.4 雨季开始期的高空环流形势110
6.5 雨季开始的水汽来源112
6.5.1 水汽通量113
6.5.2 水汽通量散度113
6.5.3 水汽收支平衡114
6.5.4 水汽收支的物理过程115
6.6 雨季初期危险性天气预报研究117
6.6.1 西昌发射场的降水特点和雨季初期的定义118
6.6.2 危险性天气分类和标准119
6.6.3 危险性天气特点120
6.6.4 危险性天气的环流形势121
6.6.5 雨季初期雷暴预报中的确定和不确定因素121
6.7 雨季开始期的预报要点122
第7章 西南低涡124
7.1 西南低涡的一些基本事实及初步分析124
7.1.1 西南低涡定义125
7.1.2 西南低涡生成的500hPa环流形势126
7.1.3 西南低涡源地近地面的热力特征127
7.1.4 涡源地区的地形特征128
7.1.5 讨论128
7.2 摩擦作用对西南低涡扰动的影响133
7.2.1 模型设计133
7.2.2 两层模式137
7.2.3 讨论139
7.3 对流层中上层环流耦合对西南低涡发展的影响143
7.3.1 p坐标的基本运动方程组143
7.3.2 对流层中高层环流形势对西南低涡发展的贡献148
7.3.3 结论154
7.4 暖性西南低涡生成机制155
7.4.1 坐标基本方程组155
7.4.2 非热成风涡度的作用161
7.5 西南低涡的热成风适应特征尺度L0162
7.6 一次西南低涡形成机制的数值试验167
7.6.1 引言167
7.6.2 计算方案167
7.6.3 个例介绍169
7.6.4 西南低涡数值试验170
7.6.5 结论172
第8章 西南准静止锋和西南热低压173
8.1 西南准静止锋的形成、维持和消亡173
8.1.1 形成西南准静止锋的地形条件173
8.1.2 形成西南准静止锋的环流特征174
8.1.3 西南准静止锋的维持和消亡177
8.2 西南准静止锋的天气与气候177
8.3 西南准静止锋的分析与分类179
8.3.1 西南准静止锋的分析179
8.3.2 西南准静止锋的分类180
8.4 西南准静止锋的结构与移动180
8.4.1 西南准静止锋的结构180
8.4.2 西南准静止锋的移动182
8.5 西南热低压183
8.5.1 西南热低压的中心位置184
8.5.2 西南热低压的性质和形成机理184
8.5.3 动力与热力学特征187
8.5.4 热低压发展与消失的一般过程188
第9章 南支急流与西南天气190
9.1 南支急流的地理分布190
9.2 南支急流的一般活动特征191
9.2.1 南支急流的“建立”和“消失”191
9.2.2 南支急流的活动192
9.2.3 南支急流的高度和最大风速193
9.2.4 历年各月风速频率194
9.2.5 高空综合风剖面194
9.2.6 低空急流195
9.2.7 超低空急流196
9.3 风切变危害的微冲击气流197
9.3.1 风切变的定义198
9.3.2 下冲气流199
9.3.3 微型冲击气流200
9.4 大风对火箭飞行器的影响201
9.4.1 高空阵风干扰201
9.4.2 动压202
9.5 大风的预报209
9.5.1 地面大风的预报209
9.5.2 浅层大风的预报210
9.5.3 高空大风的预报210
第10章 台风与西南天气212
10.1 台风的分类与发生频率213
10.2 天气尺度环境条件在热带气旋形成中的作用215
10.2.1 热带气旋形成的必要条件215
10.2.2 可能导致热带气旋形成的物理过程217
10.2.3 有利于热带气旋发生的天气尺度环境221
10.3 在我国登陆的台风223
10.4 台风的移动224
10.4.1 台风的移动路径224
10.4.2 台风的移动速度224
10.5 南海台风225
10.6 台风和西南天气226
第11章 孟加拉湾热带风暴与西南天气227
11.1 概述227
11.1.1 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和热带云团的概念227
11.1.2 孟加拉湾热带风暴的源地和发生频率228
11.1.3 孟加拉湾风暴的路径特点230
11.2 孟加拉湾风暴的发生发展230
11.2.1 风暴的形成条件230
11.2.2 环境流场对风暴强度的影响230
11.2.3 风暴发生发展中云的演变特征232
11.2.4 南支槽和热带云团的关系232
11.3 孟加拉湾风暴的移动233
11.3.1 影响风暴移动的大型环流与天气系统233
11.3.2 孟加拉湾风暴移动路径的预报235
11.4 孟加拉湾风暴的结构和对西南地区的天气影响236
11.4.1 孟加拉湾风暴的结构236
11.4.2 孟加拉湾风暴对西南天气的影响237
11.4.3 春夏之交孟加拉湾云系与场区天气238
第12章 南支槽与西南天气240
12.1 南支槽的结构、性质与天气240
12.1.1 南支槽的结构240
12.1.2 南支槽的性质和天气241
12.2 南支槽的生成243
12.2.1 南支槽的来源243
12.2.2 南支槽的生成及变化特点244
12.3 南支槽与西南天气245
12.3.1 春季南支槽246
12.3.2 冬季南支槽247
12.3.3 夏季南支槽249
第13章 副热带高压与西南天气253
1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概况253
13.1.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254
13.1.2 南亚高压256
13.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西南地区天气257
13.2.1 季节性变动对西南地区天气的影响258
13.2.2 非季节性的变化对西南地区天气的影响260
13.3 南亚高压与西南地区天气261
13.3.1 季节性变化与西南地区天气261
13.3.2 非季节性变化与西南地区天气263
13.4 两高间辐合区与西南天气265
13.4.1 第一型辐合区与西南天气266
13.4.2 第二型辐合区与西南天气267
第14章 中纬度大型天气系统与西南天气270
14.1 大型天气系统的概念270
14.2 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西南天气272
14.3 东亚大槽和东亚横槽274
14.3.1 东亚大槽274
14.3.2 东亚横槽276
14.3.3 地面形势277
14.4 巴尔喀什湖低涡和西南天气278
14.5 中纬度气旋和反气旋279
14.5.1 蒙古气旋279
14.5.2 东北气旋280
14.5.3 黄河气旋280
14.5.4 东海气旋280
14.5.5 江淮气旋280
第15章 山区在数值计算中的特殊性282
15.1 静力扣减法283
15.2 截断误差小的差分格式285
15.3 理想高原地形激发的正压Rossby强迫波288
15.4 σ坐标系中气压梯度力的一种计算方案297
15.5 带通滤波对地面场中尺度分析的应用303
15.6 复杂山地地面风场的诊断方案307
15.6.1 数值模式307
15.6.2 计算方案309
15.6.3 个例试验310
15.7 资料从经纬度网格插值到正方形网格310
第16章 天气预报中的诊断计算316
16.1 诊断分析的意义和起源316
16.1.1 诊断对象的尺度317
16.1.2 诊断量的具体含义318
16.1.3 在方程组中讨论某一个量的作用319
16.2 ω方程320
16.2.1 一般平衡模式的ω方程321
16.2.2 各主要项的物理意义323
16.2.3 ω方程的求解步骤324
16.3 垂直运动的计算方法324
16.3.1 绝热法324
16.3.2 运动学法及其修正方案325
16.3.3 解ω方程332
16.3.4 从降水资料反算垂直速度338
16.3.5 各种方法的比较339
16.4 地形和摩擦引起的垂直速度340
16.4.1 由地形障碍引起的垂直速度340
16.4.2 由摩擦引起的垂直速度341
参考文献344